羅華
合作學習是指學生為了完成共同的任務,有明確的責任分工的互助性學習。《國務院關于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中明確提出:“鼓勵合作學習,促進學生之間的互相交流、共同發展,促進師生教學相長。”《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也指出:“改變課程實施過于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在這種背景下,“小組合作學習”作為一種教學模式走進了課堂。
所謂小組合作學習,就是把一個班分為若干個小組,學生在共同的學習任務和學習目標下展開討論、學習的教學模式。這種模式中,教師不再是課堂的主導,學生做了課堂的主人,真正實現了以學生為主體的新課改的要求。
一、小組合作學習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小組合作學習強調學生的主體參與,強調同學之間的相互合作,努力為學生營造一個身心自由和安全的學習環境,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呼吸著自由的空氣,體驗著自我的價值,感悟著做人的尊嚴。
1.增強學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合作學習中學習者表現出較強的自尊心和自信心。這是因為:(1)合作學習中,學習者之間建立起了一種積極的相互依賴的關系。每個人的貢獻都是小組獲得成功所不可缺少的,每個人的價值和重要性都在小組獲得的成績中得以體現,從而每個人的自尊都應受到保護。(2)自尊心和自信心的增強使學習者愿意為學習付出更大的努力,從而取得更好的成績。這反過來又進一步增強學習者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從而形成一個良性循環。
2.有助于學生建立健康的人際關系
外語課堂是學習者進行學習,教師進行教學的場所,也是他們進行交流的社會環境。學習者與學習者之間以及學習者與教師之間的團結、合作、相互支持的人際關系對外語學習的效果是非常重要的。正如Earl stevick(1980)所說:“與學習材料、教學技巧、語言分析相比,課堂上學習者的內心情感和人際關系對語言學習成功作用更大。”學習者在完成學習任務時必須進行交流,交流無疑能促進相互了解和親密關系的建立,從而使學習者之間更愿意互相幫助,互相支持,共同進步。
二、小組合作學習的實施策略
1.科學分組,創設合作學習的氛圍
現行的班級人數太多,全班授課制中教師很難照顧到每一個學生,特別是那些比較內向、英語成績比較落后的學生。實踐證明,按照“組內導異質、組間同質”的原則進行分組,有利于合作學習的開展。組內異質、組間同質組合也就是說學習小組是由性別、學習成績、學習能力、個性等各不相同的學生組成,人數一般不超過8人,以6人為宜,全班若干個學習小組之間要有可比性。
一般情況下,教學中的小組學習活動是隨機的、松散的,而組內異質、組間同質組合的合作學習式課堂教學則采用班級授課與小組活動相結合的教學組織形式,是共同學習目標下進行的有一定聚合力的學習活動。常用的分組形式有:(1)同桌合作式——用于對話操練和互相檢查課后作業。(2)四人一組型——用于互相討論和編對話或者故事,最好四人一組。此外,教師要很好地理解班上學生的情況。(3)一橫排或一豎排為一組——用于詞匯比賽、競賽或者表演等。
2.明確任務,合理安排小組活動
合作學習是一種非常有效的學習方法,它增加了語言交際的機會,小組互動常以通過完成某種任務的形式來進行。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組員之間的交際處于一種互動的狀態,在這種寬松和諧的交際情境當中,學生的興趣自然而然地被調動起來,以積極的態度投入學習,教學中便保證了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學習效率會得到大幅度提高,會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教師必須為學生提供明確、合理的學習任務,才能讓學生有明確的合作目的,從而提高合作效率。
要培養學生在真實生活中運用語言的能力,就應讓學生在教學活動中參與和完成各種真實的生活、學習、工作等任務,從而培養學生運用英語的能力。在英語課堂教學中,教師通過各種各樣的合作形式,開發學生交往的潛能,形成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相互影響、和諧互動的教學局面。讓學生在合作中動口、動手、動腦,合作完成情景活動的任務,培養學生團結合作的精神,充分發揮每一位學生的優勢,學生相互幫助,形成交互的思維網絡,優化組合的整體功能,達到開拓學生創造性思維的良好效果。
新課程理念已是百花齊放,但是其中存在著好多模仿和復制,我們作為一線教師只有在新課程理論下,從具體的實踐情景中產生適合自己的理論,才能獲得新生。
(作者單位 重慶市江津第二中學校)
?誗編輯 李艷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