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秀芝
摘 要: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意思是學習一項東西的人比不上喜歡這樣東西的人;喜歡這樣東西的人,比不上把這樣東西當作樂趣的人。由此可見,只有當一個人從內心對一件事情產生認同感和共鳴時,他才能達到最佳的學習狀態。
關鍵詞:英語;學習;興趣
談到中西方文化的差異,不少學者認為:西方人普遍喜歡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而中國的主流觀點認為應該順應社會的發展去做應該做的事情,以滿足社會的需要。所以外國人認為“私人領地神圣不可侵犯”,而中國人力求“淡泊明志”和“天下為公”,都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
如今的孩子,思想和行為越來越“個性”和“與眾不同”。當一個人把“個性”作為一種時尚和追求的時候,他就極有可能對“共性”的東西排斥、反感。因此,當大家一起閱讀英語文章時,有些學生居然趴在桌子上睡著了。為什么他睡得那么心安理得呢?答案是:因為他不感興趣,索然無味,甚至聽不懂也看不明白。
基于以上情況,如何盡快培養和提高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成為近年來一個深入探討的課題和難題。“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在中國的古代,學習文化知識是一項漫長而清苦的差事。書山學海的比喻,也依稀能令人感受到古人那種對學習的景仰與畏懼之情。古人雖沒有“知難而退”,卻早已有許許多多名“范進”或“孔乙己”,將學習文化知識和科舉考試作為走向人生成功之路的起點。于是,人們的個性像河底的石塊一樣被抹去棱角,變成一樣圓圓形狀的“共性”卵石。也許有人說:“卵石好,很漂亮”。可是,卵石漂亮的外表除可以用來裝飾、收藏、鋪路之外,幾乎沒有太大的用處了。而事實上,自然界中的石頭有許多種,形狀也千奇百怪。自然界神奇到了你不可能踏進同一條河流的地步。可見,個性與共性是相對的。由此我想到,學習英語的時候,必須既滿足學生“追求個性的心理”,又要盡量讓他們能增加對英語的喜愛之情,把學習英語看做是一件“時尚”和開心的事情。
記得一位學者說過:“請相信,孩子是一棵禾苗,潤物細無聲的教育對他最有好處。”也就是說,要潛移默化地把英語融入學生喜歡的事情上,才會讓他生成越來越強的興趣和愛好。往往我們在課堂上“耳提面命”的講述一些知識要點之后,就布置安排不少的抄寫、誦讀作業壓給學生完成,以至于學生迫于壓力,不得不去完成這些作業。接下來,學生努力寫完作業,背誦完文章句子后,發誓有一天一定要把英語書丟掉。長久下去,一些學生產生了抵觸情緒,嚴重的甚至厭學或逃課。這時,教師的一片“冰心”在“玉壺”,早已被厭學的學生當作驢肝肺拋在了一邊。
為什么“諾貝爾獎”折磨了國人幾十年?是中國人笨嗎?顯然不是。那是為什么?是中國人沒有科研設備嗎?也不是。而是因為大部分中國學生被迫學習一些不喜歡的東西。而另一部分喜歡學習的學生通常也疲于接受課本、課堂,接受現有的知識和成果,因而很少人會有勇氣和條件去自主研發一個前沿的課題。小學生不會,中學生忙考試,大學生忙著寫論文、找工作,大學教授忙著寫文章、出版新書與評職稱。大家都順應社會,忙著自己理所當然應該去做的事情。
我們中國人尊老愛幼,中國學校也要求尊敬師長。中國的傳統要求我們,不論喜不喜歡,是否同意,都首先要去認同同一件老舊的事物,以表現對歷史的敬重。所以,我們不少人愛唱戲、聽戲。新事物,往往由于人們的不了解和不尊重而被排斥和不接受。過去有人熟讀四書五經,飽覽經史子集等各種典籍,被人們夸贊“真有文化”。而前不久,一檔相親類電視節目中,男嘉賓因為熟讀史書,愛好古典,說“沒讀過四書五經的人談不上有文化之類云云”,結果這人一點也不受歡迎,為什么,因為舊的文化雖然不應被完全拋棄,但只有與時俱進的發展,才能跟上時代的步伐,適應社會。一個人如果對于舊事物過分依賴,要么是他老了,要么是他太固執。因此,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不能簡單地靠講兩個笑話或看兩部英文電影就解決,而應該盡可能地創造一個合適的語言環境。
教育與制造業最大的區別在于,生產出來的東西不一樣。制造業的產品,只要一個標準,就可生產出幾十萬件一樣的商品。而人不是商品,只有讓學生積極參與到英語教學中,才能產生好的效果。我們知道,成功的教育是從習慣養成開始的。教育的核心不是傳授知識,而是學會做人。心理學家潘菽認為:“興趣是學習動機中最現實、最活躍的成分。”學生對學習有興趣,就可以激起他對學習的積極性,推動他在學習中取得好成績。因此我們應該充分利用學生的好奇心來激發其學習興趣,逐漸使他們養成愛學和樂學的好習慣。如果學生能時時有愛學樂學的好習慣相隨,英語怎么可能學不好呢。
最重要的是,對待學生,如果能這樣想:假如,我是孩子;假如,是我的孩子。一定會使每個學生都擁有進取之心,讓英語課堂充滿活力。讓我們的心胸包容學生和被學生包容,讓我們用自己的眼睛發現被自己忽視的細節,讓我們用愛心為學生撐起一片晴朗的天空。
(作者單位 山東省單縣第一中學)
?誗編輯 董慧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