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婷英
摘 要:隨著新課程理念的提出,教育工作者們積極地響應,不同程度去研究了新課程的要求,不同程度地實踐了新課程的要求,但是我們看到的是大多數教育工作者更多的只是停留在教學本身的改革上。新課程要求深化教學改革,轉變課程實施方式,提高課程實施水平,重點是深化課堂教學改革,但又不能僅僅局限于課堂教學改革,應該對課前準備、課堂教學、作業練習、課后輔導等教學過程的各個環節進行全面改革。只有轉變全過程的教學方式,才能提高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
關鍵詞:新課程理念;作業質量;教學效果
子曰:“學而時習之”“溫故而知新”。練習是教學過程的一個重要環節,是學生學習活動的一種重要形式,也是促進學生認知、能力、情感全面協調發展的重要途徑。所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學習方式等方面,不光要在課堂教學中落實體現,必須滲透于作業訓練和其他學習活動中。
當前,存在著作業布置過多,過于泛濫,學生忙于“應付”作業,作業成為壓在學生身上的一座“大山”的情況,甚至出現了我們都不愿見到的“抄襲”現象;此外,教師布置的作業很多是效率低下的作業:簡單重復、機械訓練,缺乏針對性、探究性,這與新課程所提倡的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探究能力、合作精神等理念是相悖的。
新課標明確提出:學生學會提出問題、理解問題,并能結合運用所學的知識和技能培養實踐和創新精神。因此,優化作業質量在教學效果的提高上顯得尤為重要。在優化作業質量上,我們可以進行以下嘗試:
作業的實際價值和意義是我們首先要考慮的,我們的作業不能簡單地為了訓練而訓練,而應著眼于學生認知、情感、能力的協調發展,這就要求教師要在作業的設計和選擇上下工夫,要精心選擇和設計具有針對性、現實性、多樣性等的作業。
針對性即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同一個班級里的學生具體特點是不同的,因而作業應針對每個學生的特殊性,讓每個學生都能夠明確自己的劣勢與優勢,并使其轉劣為優、強化優勢。如在處理經濟生活(必修1)社會必要勞動時間、社會勞動生產率、個別勞動時間、個別勞動生產率、商品價值量、商品價值總量關系這一知識點上,對一般學生的要求應該是理清社會必要勞動時間與商品價值量、商品價值總量的關系,個別勞動時間與商品價值量、商品價值總量的關系即可。而對基礎較好的學生要求要高一些,應進一步到具體知識的運用和計算。在問題的設計上要注意處理好這種針對性、層次性。如:
例題:假設某市生產A商品的企業只有甲乙兩家。2008年甲企業的產量為10萬件,每件商品的生產時間為6小時;乙企業的產量為8萬件,每件商品的生產時間為10小時。如果2009年甲企業的勞動生產率提高20%,其他條件不變,①2008年A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是多少?②2009年A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是多少?
第一個設問,主要是讓所有學生都能夠回答,并能比較自如地運用該知識點。而第二個設問,則是針對綜合素質比較好的同學,這個設問除了對知識的運用外,還要求有較好的理解和運算能力。
現實性即理論聯系實際。高中政治學科一個突出的特點就是與生活實際、時事熱點聯系比較緊密,因而教師作業的設置應突出這一特點,讓學生能真正的學以致用。教師設置的作業不能把學生禁錮在課桌上,而應讓學生在做作業的過程中自己走進生活、走向生活,整理、收集、用心去發現所需的數據,通過動手動腦實踐活動去得到相應的數據,認真完成作業。例如學習經濟生活(必修1)勞動和就業這一知識點后,可讓學生去收集有關數據,捕獲相關信息,調查身邊的大學畢業生的就業觀念等,從而分析出當前金融危機下的我國就業形勢并為解決就業問題提出合理化建議。可見,真正的“實際”是“紙上談兵”永遠無法得到的,只有通過自身的實踐,通過調查研究才能獲得的。
多樣性即不能把作業局限于讀和寫,局限于書面練習,要有多面化題型。教師作業的設置應能把學生的眼、耳、口、腦、手等聯系起來,把認識與實踐結合起來,激發學生的興趣,并培養學生多方面的能力。畢竟我們要培養的是符合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所需要的高素質人才,而非高分低能的“高智商動物”。因而,教師可多設計一些探究性作業,綜合實踐活動性較強的作業。例如,在學習政治生活(必修2)的民主決策這一知識后,可布置學生通過實地調查,為本地區的環境衛生等問題向政府申報國家衛生城市建言獻策。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并激發其主人翁意識,提高學習的積極性,并實現能力的培養和知識的運用。正所謂“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新課程改革的重要目標是改善學生的學習方式,而優化作業質量是一個重要的切入點。讓我們逐步將推進作業質量的優化,讓更多具有現實性、有趣性、探索性的學習活動成為學生學習的主要形式,真正使我們的教學達到最優化的效果。
參考文獻:
陳涯.優化作業質量,提高教學效果[J].中國校外教育,2010(S1).
(作者單位 福建省南安第一中學政治組)
?誗編輯 姚曉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