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春麗
摘 要:大家都知道“學生的頭腦不是一個要被填滿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被點燃的火把。”結合教學內容及學生的實際情況,采取“興趣導引法和任務驅動法”引導學生學習。而學生在興趣激發下通過“觀察思考、交流研討”等方式,在完成對知識認知的同時,獲得“閱讀、觀察、分析、討論、歸納”等各方面能力的鍛煉。
關鍵詞:興趣導引;任務驅動;交流研討
興趣點教學是相對于單一的偏重知識點的教學而言的,它既是一種教學策略,也是一種教育的理念。教師基于以生為本的理念和課程標準,通過精心組織教學內容,設計教學方式方法,設計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引發學習興趣的學習內容、時間、空間和活動,引導教學在學生“想學”“愿學”“樂學”的心理狀態中學習,進而逐步使學生“會學”“學會”“學好”。
一、教材分析
必修二第三章《重要的有機化合物》以生產、生活和食物中的有機物作為切入點,采用“從生產、生活到化學,從化學到社會、生活”的編寫思路,將學生對生活中熟悉的物質的認識和生活經驗與化學實驗的科學探究相聯系,拓寬學生對有機化合物的認識,構建新的認知框架。
《石油和煤 重要的烴》是本章第二節的內容。這節課從化石燃料綜合利用的意義出發,分別從石油化工和煤化工產品引入,將乙烯和苯的結構、性質、用途展開,并引導學生了解他們更為廣泛的應用。這樣,有利于學生認識自然資源的合理開發和綜合利用。
二、學情分析
高一年級學生通過初中階段化學的學習,已經簡單地了解少數有機物的部分性質、存在和用途,具備少量的有機化學基礎知識。同時學生已經初步具備一定的歸納、概括、分析和綜合的能力。但是,對于有機物結構與性質之間的關系還沒有認識,對于乙烯和苯的性質及用途更不了解。
鑒于以上兩方面,制定學習目標、重難點如下:
學習目標:
1.通過閱讀和討論,運用對比歸納的方法,認識石油的煉制和煤的干餾,了解化石燃料綜合利用的意義,并進行環境保護和資源的綜合利用的可持續發展的思想教育。
2.通過觀察思考和交流研討認識乙烯和苯的分子結構、主要性質和重要應用。初步認識有機化合物結構—性質—用途的關系。培養學生合作學習能力和形成嚴謹求實、勤于思考的科學態度。
重點:1.乙烯的性質。2.苯的分子結構及性質。
難點:1.乙烯的加成反應。2.苯的分子結構。
突破方法:
1.通過動畫演示和遷移應用,讓學生認識加成反應的實質。
2.通過性質實驗和資料解讀,發現苯分子中特殊的共價鍵。
三、教法與學法分析
結合本節教學內容及學生的實際情況,采取“興趣導引法和任務驅動法”引導學生學習。而學生在興趣激發下通過“觀察思考、交流研討”等方式,在完成對知識認知的同時,獲得“閱讀、觀察、分析、討論、歸納”等各方面能力的鍛煉。
四、教學過程
課前板書知識目標:
1.能說出石油煉制和煤的干餾的原理及目的。
2.認識乙烯和苯的結構,能寫出其結構簡式。
3.區分乙烯和苯性質的差異,能書寫乙烯的加成反應和苯的取代反應的方程式。
教學過程,通過三個興趣引導展開三個學習任務環節:
導入:霧霾天氣與化石燃料燃燒的關系,化石燃料的重要性。
任務1:認識石油煉制和煤的干餾
帶著問題閱讀教材第66~67頁。
石油的煉制和第70頁。
煤的干餾,并通過小組討論能回答下列問題,結合學案要求完成這一部分內容的知識整合。
1.石油的成是什么?其中含有哪些元素?
2.什么叫石油的分餾?通過分餾可以得到哪些成分?這些成分是純凈物還是混合物?
3.什么是石油的裂化和裂解?目的分別是什么?
4.煤的成分是什么?其中含有哪些元素?
5.什么叫煤的干餾?了解煤的干餾的產物和用途。
6.干餾與蒸餾(分餾)的區別是什么?
■
結合這一部分內容,進行環境保護和資源的綜合利用的可持續發展的思想教育。
過渡:從石油裂解氣中的乙烯入手,指出“目前,世界上已經將乙烯的產量作為衡量一個國家石油化工發展水平的標志”。
通過展示乙烯的各種用途的圖片,激發學生認識乙烯的興趣。
任務2:探究乙烯的結構與性質
環節1.介紹乙烯的物理性質,通過分子結構模型認識乙烯的結構特點——碳碳雙鍵。
環節2.通過觀察思考,認識乙烯的化學性質:可以燃燒、可以使酸性高錳酸鉀溶液退色,可以使溴的四氯化碳溶液退色。
提出加成反應的概念
環節3.通過動畫演示和遷移應用鞏固加成反應的實質。
最終理解結構決定性質、性質決定用途的化學思想。
通過新聞鏈接,認識苯的危害,同時給學生介紹苯作為化工原料的重要意義,激發學生認識苯的興趣。
任務3:認識煤的干餾產品——苯
環節1.展示實物苯,以及簡單探究實驗,得出物理性質。
環節2.給出苯的分子式,讓學生大膽推測其結構式。
環節3.實驗探究:能否使溴水褪色,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
資料閱讀,明確苯的分子結構。
環節4.進一步認識苯的性質,尤其是苯與硝酸的反應,了解苯的用途。
難點在于確定苯的分子結構,處理方式如下:
資料1:凱庫勒在1866年發表的“關于芳香族化合物的研究”一文中,提出兩個假說:
1.苯的6個碳原子形成環狀閉鏈,即平面六邊形環。
2.各碳原子之間存在單雙鍵交替形式。
通過實驗探究發現:苯不能與酸KMnO4溶液反應,也不能與溴的四氯化碳溶液反應,說明苯分子中不存在碳碳雙鍵。
此外,苯的鄰二氯代物只有一種。
以上事實推翻了苯分子凱庫勒式的說法。
資料2:科學研究表明,苯分子里6個C原子之間的鍵完全相同,碳碳的鍵長為1.4×10-10m,鍵角為120°,是一種介于單鍵和雙鍵之間的特殊(獨特)的鍵。苯分子是平面正六邊形結構。
然后進一步去理解苯的化學性質:相對穩定的結構決定了苯難加成易取代,如苯的硝化反應。
完成以上內容的學習后,學生就認識了甲烷、乙烯和苯的性質,可以要求學生結合學案要求,以小組討論的方式完成三種烴的知識整合。
【課堂小結】結合板書和聽課收獲在學案上完成本節課知識思維導圖
■
當堂檢測:(每小題2分,滿分10分)
結合本節課所學內容設計練習題,檢測學生課堂收獲。
布置作業:(分層次布置作業)
課題編號:pt20130150
(作者單位 山東省濟南市商河弘德中學)
?誗編輯 李燕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