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學東
摘 要:發揮多媒體的輔助作用,將成為語文教師必不可缺的教學技能和素養。
關鍵詞:多媒體;語文教學;教學情趣
多媒體信息技術以其圖、文、聲并茂的特點走進了語文課堂教學,豐富了課堂內容,提高了課堂教學實效。本人從自身的語文課堂教學實際出發,探尋多媒體信息技術在語文教學中的有效應用,總結出以下一些體會:
一、充分發揮多媒體用“圖”的效果,激發教學情趣
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恰當地、有機地使用一些與文本相匹配的多媒體圖片或視頻,一方面豐富了語文課堂教學的環節,同時能有效激發學生多角度地觀察對象,感知事物,有效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熱情。例如九年級上冊以“綠”為主題的單元教學中,面對熟悉的綠,學生要么感覺這“綠”太平常,太單調,要么感覺它可望而不可即,學習起來缺乏激情,缺乏靈性的、詩意的思考。因此,教師課前應積極搜集相關的景物圖片,在課堂展示中讓學生擁有身臨其境的審美情趣,進而激發學生感知綠、感悟綠、熱愛綠的熱情。因此本人認為在制作多媒體課件時,可以緊密結合文本內容,一方面恰當有效地展示各事物的遠景畫面,以培養學生的整體感知能力,體會描述對象的整體特點;另一方面在回歸文本、研讀內容、學生形成微觀印象之后再次展示局部特寫,充分拓展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加深其對文本內容的印象和理解,從而提高語文課堂教學的實效性。
詩歌具有隱晦、語言的凝練、感情的含蓄的特點,恰當適時的多媒體畫面設計在詩歌教學中往往有著推波助瀾的良好效果。例如在《再別康橋》一詩的教學中,搜集相關圖片展示云彩、金柳、青荇、青草、星輝等清美脫俗的意象這一環節非常必要。這些意象都是清美而抒情的事物,浸透了詩人對康橋這一自己精神歸宿的深深的眷戀之情。全詩通過這些意象構筑了一個灑脫、飄逸、依戀的氛圍,讓人覺得哀婉纏綿,余響不絕。因此,豐富的畫面,清美的意境,將無形的詩歌形象變換成有形的視覺形象,讓學生在清美脫俗的情景中,領悟字里行間的意蘊,體會意境的高妙,提高學生的詩歌審美鑒賞力和審美創造力。
二、讓語文課堂因為多媒體而“聲”情并茂
多媒體不只是能直觀地展示文本圖景,也能通過簡要的文字展示文本精華,更能因為聲音而使語文課堂“聲”情并茂,讓語文課堂情趣盎然。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一詞,詩人借月光通過清新的、行云流水般的語言營造了天上人間的清冷意境,表現出了詩人心中的苦悶、徘徊與矛盾,但詞最終以作者“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樂觀曠達情緒作結。在實施教學的過程中,本人試著先教學生賞讀內容,感知文本,感受意境,感悟作者的內心世界,在學生讀、感、悟的過程中,適時地播放柔美舒緩的歌曲《但愿人長久》,讓學生跟著哼唱,激發他們心中對“月”所產生的美好動人的意象,喚起他們積極樂觀而又細膩溫婉的美好情愫,整堂課中學生始終處于專注、激情的氛圍中,課堂教學效果明顯。
多年的語文教學實踐讓我覺得如今語文課堂上學生自主讀書的時間越來越少,讀書聲越來越低,整堂課上只聽到教師慷慨激昂地講讀分析,學生更多地處于被動聽、被動記的學習狀態,學生漸漸失去朗讀的自信。針對這一情況,教師可以利用媒體功能,結合文本教學實際,對一些名家名篇設計一些名家范讀,讓學生在不斷地聆聽和模仿中找回朗朗讀書的自信。例如在教學朱自清的散文《綠》中,可以播放朗誦家的經典誦讀,讓學生在細心的聆聽中、在自然的模仿中去真切感受作者對梅雨潭綠的深深的喜愛和贊美之情,在學生意識到聲情并茂的文本朗讀更有助于我們準確把握文本內涵,有助于我們正確理解滲透在文本字里行間濃濃的摯情和深深的愛意。然后再讓學生模仿范讀自我有感情地朗誦,增強學生朗讀文本的勇氣和信心,“讀書百遍,其義自現”,這樣才能體現以人為本的朗讀宗旨。反復朗讀吟詠典范文章,“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蓖瑫r,在語文教學中,教師結合文本實際,結合學生語文素養,可以有目的地選擇構思、結構、表達方式上有特色的章節、段落,讓學生反復吟誦體味,久之,學生對文章套路的感性直覺增強了,胸中有了格局,品文便知道優劣,下筆就有了章法。
對于多媒體輔助教學這一現代教學手段,我們應該努力尋求它和傳統教學手段的結合點,做到適時適度適量使用的原則,從而達到提高語文課堂教學效果的目的。
(作者單位 江蘇省金壇市直溪初級中學)
?誗編輯 魏 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