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青峰
隨著微課概念的提出和興起,許多學校和教研部門也組織了多次微課培訓、教研活動和比賽。廣大教師也逐步將微課作為新型的教研手段,促進教學設計的不斷改進。但在實際操作和研究過程中,許多教師卻無法準確定位微課面對的對象,造成微課研究流于表面、流于形式,走入誤區,無法發揮微課強大的教科研功能和在教育教學中的強大作用。
在這一次微課競賽中,聽取了一些物理學科的微課設計和實錄。如,初二物理的《測量》、初三物理的《歐姆定律》等微課展示和競賽。通過微型課的學習、評價及課題再構等活動,使參與活動教師對微課有了初步的認識,對微課的教學設計、發揮微課的強大教研功能有了較深的體會,但還是存在一些認識的誤區,沒有真正發揮微課在實際教學中的強大功能。
一、微課研究的誤區
1.微課為說課
在這一次全校性的微課比賽中,有部分教師沒有完全理解微課的含義,還是以原來的思維將微課定義為說課。說課是教師就自己的教學設計進行解說,將教學過程中的教學目的、教學重點、教學難點、設計意圖、教學過程、預期效果等進行全面的闡述。而說課是說給同行參考和評判的,是為教研而準備的,或者說說課的對象是教師,而微課的對象是學生。雖然微課的設計也要綜合考慮以上幾個方面,但對象不同,所以說課和微課是有本質區別的。
2.微課就是沒有學生的上課
在微課比賽中,有一部分教師將微課定義為沒有學生的上課,只是略去了與學生的交流互動、學生實驗探究活動和其他有學生參與的環節,甚至出現了教師提問后沒有學生回答,卻得到教師肯定或否定的預設。雖然這些教師對這節課進行了精心的設計,對實際教學中可能出現的問題進行了預設和生成,但這完完全全是教師對著空氣上課,而教師對空氣進行點評,卻有著“皇帝的新裝”的意境,偏離了微課的主旨。
3.微課是課堂錄像的剪輯
在微課比賽中,部分教師將微課定義為課堂錄像的剪輯。他們認為:微課就是在一節完整的45分鐘錄像課上,將一些不重要的、重復性的、練習性的、與學生交流互動的、學生活動的部分進行剪輯,剩下的10分鐘左右的教師授課就為微課。其實不然,我們原來的45分鐘課程是經過精心設計的,突出教學的重點、難點、承前啟后。可以說,精彩的一節課是一氣呵成、過程流暢、在教師與學生的交流互動中生成的,而將部分片段生硬地剪去后,破壞了原有的韻律。就像一首曲子,生硬地剪去一些片段后,肯定失去原有的節奏、原有的韻味而變得枯燥無味。
二、對微課的新認識
1.微課的授課對象
我們對微課的研究還處于起步階段,需要將微課作為教研活動的重要載體和手段進行教學研究。通過對教師微課的研究來對教師的教學設計、教學重難點進行分析研究和點評,以求教學的優化和有效性的提高。但教研的最終目的還是提高學生的理解鞏固程度,追求教學的有效性和高效。微課的授課對象應該還是學生,廣義上來講是廣大受教育者。學生通過微課的學習,理解和掌握了微課講授的內容,幫助解決了難點,這才是微課的最終目的。
2.明確微課的時間安排特點
一般而言,微課的時間安排要求控制在10分鐘左右,一般不超過15分鐘,這是大部分學生能持續注意的時間,超過這個時間,就有可能造成注意力不集中甚至注意力轉移的現象。有經驗的教師,往往在上課過程中,運用不同的方法和手段,及時調整學生的注意力。如,新授課時穿插實驗,將學生的注意從聽講思考轉到動手研究上來;復習課時,不是一味的教師講解和板演,穿插學生的動筆解答或學生板演,轉移注意;通過這些方法和手段,不斷調整學生的注意力,以達到學生整節課的高效注意力,提高教學效果。微課的時間安排正是充分考慮學生的認知學習特點、注意力的維持時間,以達到高效注意的目的,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3.明確微課的精髓
我國“微課”的提出者佛山教育局的胡鐵生總結微課有4個主要特點:主題突出,指向明確;資源多樣,情境真實;短小精悍,使用方便;半結構化,易于擴充。
微課,形式上“微”,內容上“精”,整體效果追求“妙”。微課以5到10分鐘的講解,完成某個知識點的教授,內容設計及講解時,做到精準控制,要將設計的精華部分展示出來。整體效果追求“妙”,就是要達到講解時將設計思想完美展示,傳達的是清晰的知識點,在有限的時空內做到結構相對完整。語言準確,教師看了,能清楚地明白其設計意圖,領悟其設計的精妙之處;學生看了,能因精巧的設計、形象生動的講解而印象深刻,達到掌握該知識點的目的。
三、微課的應用前景
我們現在將微課作為教學研究的一種手段。通過微課展示和評價,讓活動參與者了解我們如何處理教材、如何安排教學過程和設計意圖等方面。并通過研究和討論,對教學過程進行優化和再設計,在很大程度上為我們優化教學提供了便利,現已成為教學研究的一個重要載體和手段。
但在信息化高度發達的今天,微課的應用遠遠不止于此。為了某節新授課的教學、為了某個知識點的教學、為了某個重難點的突破、為了某個實驗的展示、為了某個習題的解答,我們都可以進行微課教學設計,并利用多媒體手段將其拍攝和存儲起來,建立資源庫。實現以教學視頻為主要呈現方式,圍繞學科知識點、例題習題、疑難問題、實驗操作等進行的教學過程及相關資源之有機結合。針對不同的學習者進行不同的教學設計,讓學習者根據需要通過網絡進行選擇學習或獲取學習上的幫助,滿足不同學習者的個性化需求,以不斷提高教學的有效性和增強學習者的信心和積極性。
(作者單位 江蘇省蘇州市吳江區金家壩中學)
?誗編輯 張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