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展
摘 要:新時代需要新型教育,才能培養出新型人才以適應新時代的要求。社會不斷發展變化,這就需要語文教學作相應的變革。面對傳統語文教學中的這些問題,每一位語文老師都要從自身做起,踏踏實實地實踐“以人為本”“以學生為主體”這一思想。
關鍵詞:話語權;以人為本;語文教學
教語文這么多年,始終感覺自己還沒真正進入語文生活中去。一個語文老師要教好語文,首先自己應走進語文生活,多讀書,多感受語文給予的樂趣,這樣才能把這一份樂趣傳遞給學生。我的指導老師也曾多次建議我多讀讀,多思考,多寫寫。但人性的懶惰總是致使我“待到用時才翻那么一翻”,甚至不肯多看一會兒。
我沒有進入語文生活中去的另外一個原因,是我還沒有樹立真正的語文教學觀。新形勢下的新人才不只是知識的載體,還應是擁有改變世界,改變未來的能力的創新者。這就要求我們教師形成新的教學觀念,老師教給學生的不只是知識,不只是做人的道理,還應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習慣與提高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雖然這一些以前我就懂得了,但是似乎沒有真正地運用到課堂中去。同時我們常常犯一個錯誤:把教學混同于單純的講課。
上課時,老師拼命地講,唯恐學生聽不懂。有時甚至把知識嚼碎了,直接灌輸給學生結果,這樣就造成了學生根本不需要細嚼慢咽,囫圇吞棗地下去了以至于消化不良。這樣的教學,老師講得很辛苦,學生學得也很辛苦,最終導致教師厭教,學生厭學,積重難返,問題成山。
面對傳統語文教學中的這些問題;面對這種落后的理念、落后的教育思想,教育界提出了“以人為本”“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的口號,每一位語文老師都要從自身做起,踏踏實實地實踐“以人為本”“以學生為主體”這一思想,那如何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呢?——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
把話語權還給學生。把課堂還給學生,放手讓學生自己走,放開讓學生去說,你會發現學生的發言很精彩。同時也會訓練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傾聽的能力,在展示時,他會想我得先說什么,再說什么,把自己要說的內容分出層次,弄清條理,這實際上是一種邏輯思維能力的培養,也是一種寫作能力的培養。
語文教學把話語權還給學生,是教師思想的一大解放。學習歸根到底是學生自己的事情,語文學習尤其要有濃厚的興趣,要有自主體驗、自主探究、自主實踐。教師也不能對學生放任自流,采取了“放羊”式的教學;教師要關注學生的學習需要,備課要備學生,要愛護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在將學習的主動權交由學生的同時,教師也應注意做到以下幾點:
一、反復誦讀,情感引導,以情換情
語文課的最大特點就是作者的思想感情,作品的深刻內涵、人文精神都體現在字里行間、言語形式中,如果不去反復誦讀,要想真正與文本對話,與作者聊天,真正讀懂文本,那是空話。優美活潑的語句,生動貼切的修辭,都可以用對話來生發出對作品的理解和欣賞,學生用抑揚頓挫的語氣語調來用心誦讀,對激起學生內心情感共鳴,對領悟作品情感是大有裨益的。上課過程中教師不要以自己的分析代替學生個性的體驗與理解,也不要以自己的閱讀代替學生的閱讀,因為只有與作者對話,與文本對話,學生有情有意地閱讀,才是把語文教學引入心靈深處的最好方法。
二、重視引導學生思維的創新
“發現問題比解決問題更重要”“學則須疑”這都說明生疑發問的重要性。由疑生問,由問生思,由思生創新,最后解決問題。新課程改革提倡讓學生“探究性學習”,換句話說,就是激發學生的思考創新的內能,學會生疑質疑,對課文有自己的認識和見解。作為老師應該非常清楚地明白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生成的問題比知識傳授的本身更重要,因為抓住問題不失時機地啟發、引導、思考、討論,是著意培養學生創造力的絕佳時刻。
三、走進文本,走出社會,聯系自我,回歸生活
語文,一般來說它屬于社會科學。作品中的人和事,無非都是作者對社會生活的見聞感受和評價,語文跟生活貼得最近。語文老師要好好地引導學生去讀、去欣賞文本中的美文佳作,更要啟發學生去思索、去聯系自己的生活體驗很好地解讀課文,以受到心靈的教育,直至一生受用。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在新課標精神的指導下,我會不斷思考語文教學中的問題,完善自己的語文教學,與廣大的語文教育工作者一起致力于語文教學改革。
參考文獻:
[1]嚴小玲.語文教學應樹立全新的教學理念.語文教學與研究,2003(11).
[2]郭春燕.淺談以人為本的初中作文教學.當代教育論壇:教學研究,2014(4).
[3]楊邦俊.語文教學的人本探索.語文學習,2001.
(作者單位 浙江省溫州市甌海區潘橋中學)
編輯 謝尾合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