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根利
摘 要:隨著年級的增高,學生解決數學問題的能力卻越來越差。興趣是學習的最大動力,在數學課堂教學中要激發學生主動參與的熱情就要創設情境。要使學生積極主動地探求知識,無拘無束地展開討論,必須轉變教師和學生的角色,建立平等和諧、民主友好的師生關系,同時教師在引導操作時,要有意識地創設有利于合作的活動,促進學生合作能力的提高。
關鍵詞:學習興趣;動手實踐;樂于探究;真實情景;獨立思考
教師在教學工作中,總感覺有些學生對數學不開竅,很簡單的問題在學生的眼里卻難以理解,更何談如何去解決。在不斷的教育教學過程中,我們采用機械記憶,大量反復訓練等方式方法,使數學教學凌駕于生活之上,導致學生在學習數學的過程中形成一種趨勢,隨著年級的增高,解決數學問題的能力卻越來越差。興趣是學習的最大動力,數學來源于生活,如何使學生在學習中樂于探究所遇到數學問題,是每一位數學教師要研究的首要問題?!读x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中也指出:“動手實踐、自主探究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把科學探究作為學習的核心,要求學生通過主動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探索、交流等數學活動,形成自己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和有效的學習。我將從以下幾個方面來探討這個問題。
一、為學生設置數學問題所需的真實情境
我們在每堂課中所要解決的數學問題不同,這就需要教師根據要探討的內容為學生設置一種真實的情境,華羅庚說過:“學生對數學產生了枯燥乏味、神秘難懂的印象的成因之一便是脫離實際”。在數學課堂教學中要激發學生主動參與的熱情就要創設情境。創設情境的方法多種多樣,可以創設生活情境,或設置懸念,或講故事,或做游戲,或用實驗操作,或用表演,或用聲像動畫等。一般來說,應根據七、八、九年級不同的年齡階段有所變化。創設情境主要有以下原則:
1.聯系現實生活創設情境。教育心理學的研究表明,當學習材料和學生的生活經驗相聯系時,學生對數學學習才會感興趣。因此,在課堂教學中,要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將數學活動與他們的生活、學習相聯系,創設生動有趣的問題情境。如,教學“統計”時,我讓學生在課前調查本年級學生喜歡哪種球類的情況,在上課時讓他們把調查的結果進行統計,并在畫出統計圖后進行提問。學生的學習興趣一下子就被激發了出來,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2.借助游戲創設情境。游戲是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英國教育專家米卓德斯蒂文斯曾指出:“玩耍和娛樂是兒童開發智力的第一位有效的方法?!痹诮虒W活動中組織游戲,寓教于樂、樂中施教,可大大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探究欲望。如教學“圓的認識”時,我組織學生玩“套圈游戲”:每個學習小組派一名代表參加比賽,先讓8名代表排成一排丟圈,這時,學生中有人說這樣排不公平,于是變換隊形,由游戲引發學生爭論,在爭論中理解圓心和半徑的意義。
3.借助故事創設情境。愛聽故事是學生的天性。在課堂教學中恰當地引入故事,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提高學習效率。因此,在教學中可以引入一些童話故事、數學歷史故事。如教學“商不變規律”時,創設生動的故事情境“猴王分桃子”,由故事寫出算式,學生們主動探究了起來,得出了商不變的規律。
二、建立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
心理學研究表明:在心情舒暢的狀態下學習工作,才能思路開闊,思維活躍;而在情緒低落時,思路狹窄,思維遲鈍。同樣,學生也只有在寬松、和諧、自主的環境中學習,才能敢想、敢說、敢做、敢懷疑、敢標新立異。羅杰斯說過:“有利于創造活動的一般條件是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币箤W生積極主動地探求知識,無拘無束地展開討論,必須轉變教師和學生的角色,建立平等和諧、民主友好的師生關系,為學生營造一個寬松愉快的學習環境,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因此,教學時教師在引導學生合作學習過程中就要因題而異,通過巧妙的誘導,用多種方式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如,教學“求數軸上兩點間距離”時,我改變以往師問生答的形式,而是舉行了一場別開生面的師生對抗賽。由學生任意報兩個有理數,看誰最快說出數軸上它們之間的距離。當學生才算出兩三道題時,我已判斷完畢。學生在“驚訝”之余產生了疑問,“為什么老師如此神速?這里面肯定有什么奧秘?”使學生帶著渴求的心理去探索其中的規律。
三、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
1.通過觀察思考,在已有的經驗、知識上提出問題并進行大膽猜想。如,在教學“長方體和正方體體積的計算”教學中,通過演示同一個長方體的三種變化:(1)長變化了,寬、高不變化;(2)寬變化了,長、高不變化;(3)高變化了,長、寬不變化。提出問題:長方體的體積發生了什么變化?你覺得長方體體積的大小與什么有關?啟發學生猜想,得出結論:長方體體積的大小與它的長、寬、高有關。
2.動手操作,進行驗證。只有猜想沒有實踐,那只能是空想。猜想是否正確,只有通過動手操作來驗證。如在“長方體和正方體體積的計算”教學中,猜想出“長方體的體積=長×寬×高”或“長方體的體積=長÷寬×高”后,讓學生用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體擺幾個長方體,并記錄每個長方體的長、寬、高和體積,通過對這些數據間的關系進行驗證,得出正確的結論。
四、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
小組討論是發現學習的核心,小組討論質量的高低直接反映和決定發現學習效果的優劣。在教學設計和實踐中,教師要善于把握好討論的契機,選擇好討論的內容,使討論成為深化課堂教學、促進合作交流、參與互動、發展探究能力的有效途徑。提高教學效率,有利于學生從形象思維到抽象思維的發展,而且可以讓學生在操作中享受到群體成功的喜悅。發現探究學習中的操作活動,既能體現集體的智慧,又能從小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養成與人合作的習慣。教師在引導操作時,要有意識地創設有利于合作的活動,促進學生合作能力的提高。教學中,教師不能把某一知識的重點直接告訴學生,而是讓學生自己發現,學“同類項”時,不是把這個規律的關鍵直接告訴學生,而是先引導小組討論,通過學生之間的辯論、質疑問題,找到解決問題的關鍵。這樣學生對規律就會理解得更深刻,掌握得牢固,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
交流是小組討論的拓展與延伸。要想實現“有效合作”小組交流是非常必要的,小組合作如果缺乏交流或交流不暢,合作過程中就容易產生問題。小組交流的形式多種多樣,有座談、交談、商討、成果展示等,通過交流能增進理解、聯絡感情,達到心理共融和默契,及時了解同伴的學習情況,從而進行自我調整或互相調整,使合作得以滋潤和優化,還可以提高交流能力,增強學生思維的探究。在小組討論中,學生往往對一些問題有不同的見解,得出的結論也不盡一樣。尊重和愛護學生的參與熱情,對學生的每一步思維過程做出恰如其分的評價,積極鼓勵學生發表自己的意見和想法。有這樣一道應用題:“學校團支部組織65名新團員為學校建花壇搬磚,女同學每人每次搬6塊,男同學每人每次搬8塊,每人各搬了4次,共搬了1800塊,問這些新團員中有多少名男同學?”教師組織學生小組討論后再集體交流。結果一部分同學的方法是“把男同學搬的磚數與女同學所搬的磚數之和等于總磚數1800塊。解法:設新團員中有x名男同學,由題意可得:32x+24(65-x)=1800,解得x=30。有一小組的學生解法是:把所有同學每人每次都搬6塊磚的總數,再加上男同學多搬的磚數等于1800塊。解法:設新團員中有x名男同學,由題意可得:24×65+8x=1800,解得x=30。還有一個小組的學生根據生活中的情況,把所有同學每人每次都搬8塊磚的總數,再減去女同學少搬的磚數等于1800塊。解法:設新團員中有x名女同學,則男同學有(65-x)名,由題意可得:32×65-8x=1800,解得x=35,則65-x=30名。對于小組討論的共同智慧,在交流中教師給予充分的分析和積極的贊許,激發了學生探究思維的潛能,提高了學生解題的技能技巧,培養了能力,發展了智力。
總之,新時代的教師應該是一個教學的組織者、引導者、鼓勵者。他的主要任務是創設情境,挑起矛盾,營造良好的氛圍,促使學生積極探究,并在學生研討時起到穿針引線的作用,使問題的研究不斷深入,層層推進,直至達到研究目標,從而引導學生在探究數學知識的同時,培養科學的探究精神和探究能力。
(作者單位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伊寧縣溫亞爾鄉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