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麗靜
摘 要:在數學課教學中,應充分體現學生的自主性、自覺性、獨立性和創造性。而我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老先生的“教學做合一”理論十分重視“做”在教學中的作用,認為“要想教得好,學得好,就須做得好”這一理論留給我們深刻的啟示:“要在做上教,做上學”。
關鍵詞:數學教學;重視學生:主觀能動性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4)07-292-01
美國數學家哈爾莫斯也指出“學習數學的唯一方法是做數學”。做數學就是運用數學知識和方法從事數學練習和解決問題的實踐活動,它是學生理解和掌握數學知識、探索和認識世界的有效途徑,也是發展思維能力和創造性解決問題能力的有效途徑。因此,我們應該在教學工作中,以學生的發展為本,讓學生在“做”中探索,在“做”中體驗求知的無窮樂趣,并不斷地產生“做”的需要,以不斷地獲得新的動力,得到新的發展。
一、在“做”中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激活思維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對學生的學習起著巨大的推動和內驅作用,它能有效地把學生的注意力引導到學習中去;例如:教學人教版初中數學第十一冊的《圓的周長》時,在課前運用CAI課件演示一個動感的畫面:一只螞蟻沿著一個圓爬行了一周,并用變色、閃爍的效果把它定格在屏幕上,引導學生觀察、比較,問學生怎樣算螞蟻爬行的路程(即圓的周長),這時學生個個積極開動腦筋,想出了多種多樣的方法,還積極動手操作、驗證。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了,主動尋求解決問題的方式方法也會多種多樣。正如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在人的內心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兒童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要特別強烈。”;教師的教學并不以知識的傳授為最終目的,而是在于增強學生的創新意識、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激發學生的問題意識、加深對問題的理解深度、探求解決的辦法,即由“要我學”到“我要學”。所以,在課堂上要把復雜、抽象的問題簡單化、形象化,達到手、腦并用,使學生愿學、樂學。
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要讓學生親歷知識的發生發展過程,盡量培養學生主體意識,問題讓學生自己去揭示,方法讓學生自己去探索,規律讓學生自己去發現,知識讓學生自己去獲得。課堂上,教師只提供給學生現實情境、充足的思考時間和活動空間,給學生表現自我的機會和成功的體驗,培養學生的自我意識,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從而真正實現《數學課程標準》中提出的“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這一教學理念。
例如:教學人教版初中數學第十二冊的《圓柱的表面積》時,先讓學生猜猜自帶的圓柱體物品的表面積是多少,再讓學生說出你是怎樣算的,然后我以旁觀者的身份引導學生提出問題、驗證猜想、最后解決問題,這一過程,學生積極參與,全程投入,運用各種方法,積極發表自己的見解和做法,看到他們都在興致盎然地“做數學”,都在數學活動的樂園中尋找自己稱心如意的答案,都在不知不覺地提高自身素質,發展自身的分析能力和發散思維能力,使我感受到真正把課堂交給學生,學生的集體智慧是不可估量的。
二、在“做”中促使學生獲得求知的方法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在手與腦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這些聯系起著兩方面的作用:手使腦得到發展,使他更加明智;腦使手得到發展,使它變成創造的、聰明的工具”。《新課程標準》指出“讓學生在做中學”。學生的思維離不開實踐活動。開放學生的雙手,讓學生動手操作的過程,其實質是學生手、眼、腦等多種感官協同活動并參與學習活動的過程。它不僅能使學生學得生動活潑,而且能啟迪大腦思維,對所學過的知識理解更深刻。我們力圖“讓課堂成為一個各抒已見的場所,一個探索問題的場所,一個聆聽他人發言、互相啟發、取長補短的場所。”在課堂教學中創設應用性操作的情境或條件,使學生在操作中掌握知識技能,提高數學能力,正如瑞士的教育心理學家皮亞杰說的“知識來源于動作”和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基說的“兒童的智慧在他手指尖上”講的就是這個道理。
例如:教學人教版初中數學第十一冊《圓的周長》時,讓學生動手操作測量圓的周長,他們在操作過程中,以猜想----驗證----結論的順序進行,充分體現了學生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然后歸納出圓周率的概念,學生經過親自動手測量,親身體驗,激烈的爭論,共同探索出了圓的周長與直徑的內在聯系,從而得出圓周率的概念與取值,最后引出圓的周長計算公式。這些都是學生自己通過動手實踐的結果。利用圓的周長面積計算公式,解決生活中遇到的簡單的實際問題。整堂課學生在主動參與猜想--驗證--設疑--解疑的活動中,明白了數學知識可以先依據舊知進行猜想,再對猜想進行驗證,然后在驗證中不斷發現新問題、解決新問題直至獲取真知。這樣,學生就在“做”中不知不覺地獲取了學習數學知識的方法,為他們今后自己學習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三、在“做”中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單純的勞動,不能算做,只能算蠻干;單純的想,只是空想;只有將操作與思維結合起來才能達到思維之目的。”因此,動手操作是幫助學生掌握知識,發展潛能的“金橋”,是學生求知增智的重要環節。學生在教師創設的學習情鏡中,愉快學習,學得輕松,學得開心,他們在“玩中學、”“做中學”、“思中學”,他們有了充分自主活動的時空,有了廣泛交流思想的機會,他們大膽發表個人見解,在爭論中活躍了思維,在碰撞中噴發出朵朵智慧的火花。
例如:教學人教版初中數學第十一冊《圓的周長》時,學生動手操作測量圓的周長時,有一組學生把一個圓平均分成64份,然后沿著半徑剪開,再拉直,求出圓周率。這說明學生的思維動起來了,能夠發揮想象,思維得到了發展,能力得到了提高,真正體現了學生思維的迸發。
總之,數學教學要建立以人為本的發展理念,保證學生知識水平的可持續發展,從而促進他們不斷地進行有效的學習,真正理解掌握知識并構筑個性發展的知識體系,真正達到“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知困然后能自強,是為教學相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