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相娟
摘 要:本文選取了大陸人民版和臺灣南一版的高中歷史教科書選取的圖片進行比較,力求找到兩個版本各自的優勢和不足,通過比較,在教科書的編寫上要做到圖片清晰、注重對圖片的解讀以及圖片安排要恰當。
關鍵詞:大陸和臺灣;高中歷史教科書;圖片;比較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4)05-347-01
古人云:“左圖右史”、“索象于圖、索理于書”。可見圖片和和文字在歷史學科中都十分重要,歷史教科書中所選用的圖片應經過精挑細選、極富價值。“歷史教科書的編寫要有利于學生個性的發展;要為對歷史學習有興趣的學生的進一步提供條件。”[1]
一、對兩岸教科書選用圖片的比較
(1)人民版選用圖片的特色
①選用的圖片發揮了“以圖育情”的功能。
人民版選用的表現人類燦爛文明的文物圖,激起學生對人類智慧的感嘆。選取的一些重要的人物肖像圖,加深學生對歷史人物對人類歷史產生的影響或做出的重大貢獻的印象,激勵學生的奮斗精神。
②選取的歷史圖片盡量忠于歷史的真實。
人民版所選用的圖片基本上都是原始性的第一手資料圖,如歷史遺跡、歷史照片等,基本不用想象圖和漫畫等形式,對模糊的圖片也不做技術上的處理,盡量忠于歷史原貌,讓學生感受歷史的真實性。
③選取圖片存在的缺陷
人民版選取的圖片也存在一些缺陷,最大的缺陷就是印刷不清。心理學研究表明,“不清楚的圖片設置于教科書中,不僅對于教學的過程毫無意義,并且會產生反作用,引起學生的反感和厭學。”[2]人民版教材所選用的彩色圖片尚可,黑白圖片基本上都不甚清楚。人民版教材也沒有留有足夠的空間來放置圖片。如工業革命一目選用的《1839年英國人發明的蒸汽錘》,圖片極其小以至于圖片中的人只有螞蟻般大小,又怎么能凸顯工業革命帶來的“狂飆時代”呢?
(2)南一版選用圖片的特色
①南一版選用圖片印刷精美、色彩明快、富有美感
翻開南一版的歷史課本,首先吸引眼球的就是大大小小色彩鮮艷、印刷精美的圖片。除極少數黑白圖片外,絕大多數圖片都是彩色的,整個頁面的每個角落都可以安放圖片,有時也會一整頁都印刷成圖片。“這些清晰、逼真、傳神、真實、現實的彩色圖片或黑白圖片與文字相呼應,布局嚴謹,錯落有致,形成了一個完整的頁面整體,實現了真正意義上的圖文并茂。”[3]如同樣是俄國十月革命的內容,南一版選用了一幅布爾什維克黨人率領工人和士兵攻打冬宮,取得政權的的圖片就十分清晰。南一版選用圖片吸引人眼球的地方之一就在于色彩鮮艷明快,印刷精美,絲毫無粗制濫造之感。
②南一版選用的圖片及圖注力圖做到“以圖證史”
南一版的圖片及圖注十分有利于學生對課本內容的理解,“利用各種實物附帶的鮮活歷史信息豐潤后人對歷史的描述,可以彌補語言描述與真正歷史內涵之間的差異。”[4]如在講到理性主義和浪漫主義時,南一版選擇了《法國幾何式花園》和《霧海中的漫游者》分別插入相關文字旁。《法國幾何式花園》畫面呈現的是莊嚴對稱的歐式古典建筑及修剪整齊且對稱的花園;《霧海中的漫游者》描繪的是一位紳士的背影,他手持手杖,身著黑色風衣,站在高山之巔,面對著被云霧繚繞的若隱若現的群山,該畫還附有這樣的圖注:這幅將人與自然的力量同時呈現,在沖突的世界里,更突顯了人的孤獨感——沉思、悲觀、痛苦和暴躁。圖片更能詮釋文字想說明而又未能完全說明的深意,可謂“此時無聲勝有聲。”
③南一版選用的圖片更加人性化和生活化
如在提到工人階級時選用了這樣一些圖片:祖孫數代同堂擠在潮濕、陰暗的單人房內,畫面中是人們空洞又無奈的眼神;童工在坑道中做苦工,嬌小的身軀匍匐在逼仄的坑道內,讓人有窒息的感覺。
二、對兩岸高中歷史教科書選用圖片比較后的反思
(1)圖片要清晰
圖片要注重印刷質量,使學生能夠與歷史對話,激發起學生學習與探索的興趣,使學生形成鮮明的感性形象。對于一些模糊的圖片,不必拘泥于一定要保持本色,可以采取一些現代化手段,使模糊的圖片變清晰。除了圖片要清晰外,還要給圖片足夠的空間。人民版很多圖片就是因為空間太小而沒有起到應有的作用。南一版無論從清晰度,圖片的色彩、亮度,還是空間上,都值得我們借鑒。
(2)注重對圖片的解讀
人民版的圖注僅限于圖片名稱,除此之外并未做多余解釋。學生在學習時并不能完全領會圖片的深層涵義,教師在上課時也未必能面面俱到,圖片的教育功能不能全面發揮。而南一版選用的圖片就比較注重解釋,這也是南一版教材圖片雖多,卻不會造成過多負擔的重要原因。
(3)圖片安排要恰當
人民版教材每一必修均附一本歷史地圖冊作為教材的補充,一些重要的地圖及圖片說明都呈現在地圖冊里。這樣做的好處在于能夠解決教材因圖片過多而造成的正文內容壓縮的的問題。既解決了圖片與正文脫節的問題,又不影響正文內容的完整。至于歷史地圖冊,則可免去。事實證明,如果在課堂上運用過多的教學資源和教學手段,不但不能起到應有的作用,反而會引起師生的反感,給教學活動帶來諸多不便。
參考文獻
[1]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訂.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實驗)[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32.
[2] 王小明.教科書編寫中的若干心理學問題[J]全球教育展望,2005(11).
[3] 李稚勇、周仕德、陳新民.中外歷史教育比較研究[M].長春:長春出版社,2012:98.
[4] 聶幼犁.歷史課程教學論[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12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