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振
摘 要:探究改革的目的和意圖: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促進每個學生身心健康發展,培養良好品德,滿足學生終身發展的需要。在課改的條件下,教學如何順應當前的改革方向。我們的教學從“學科為本”轉向“學生發展為本”,即注重學生的數學思維的培養。
關鍵詞:變化;改革;創新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4)05-133-01
安徽實施新課改已經好幾年了。那么作為高中的數學教師,我們是改革的執行者和推進者,我們是怎樣認識新課改的呢?在這種新形勢下,對于高中教育教學中的重點學科——數學,如何根據新課改采用新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這是值得我們去思考的問題。
下面就是我要簡單談談自己的一些看法。
首先,我們來對比課改前后的教材差異。課改以前,我們用的都是人教版教材。課改后,出現新人教版,北師大版,蘇教版等。那么為什么會有那么大變化呢?要回答這些問題,我們還得從新課改的目的說起。新課改的目的是: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促進每個學生身心健康發展,培養良好品德,滿足學生終身發展的需要。相比之下,第一,舊人教材在內容上比較少,而且考查的難度深;第二,教材編寫上往往先給出結論,然后去證明,這樣就會造就,老師在講,學生在聽,完全一種填鴨式教學授課,那么培養出來的學生高分低能,就不符合社會的需要,當然更不會具有創新能力。相比之下,新教材采用了幾個版本,各個地區,根據不同需要選擇的版本。那么課改后的教材在內容上有什么變化呢?第一,內容上發生了變化是知識點多了,這樣考查的廣了,比如增加了三視圖,算法,導數,積分等。第二,內容考查的難易程度相對比較簡單;更加重視學生的情商發展。第三,新教材內容設置也有變化的。(1)先從生活中的實例引入,從中發現一些問題,為了解決這些問題,我們做什么,這叫情景導入。(2)通過一些具體的實例,讓學生探究有什么規律,可以得出什么結論,這是探究式學習,然后推廣到一般性結論,書中叫抽象概括 。(3) 書中設有思考交流,其實應該算是重點和疑點難點等內容。(4)教材給老師的空間比較多,老師可以根據自身的數學素養和學生接受程度以及基礎的進行適當的擴充和拓展。(5)教材在整體設計上,更加注重有淺入深.分為必修和選修兩部分。(6)課改后,對老師的職能發生了變化,對老師的要求更高,更具體說新的數學課程標準使得數學教學從“學科為本”轉向“學生發展為本”,也就是說,數學教學的最重要目的不是向學生展示更多的數學,而是讓學生見識精致的數學結構。還有由原來的老師一個人在演,變成激發學生來演,以學生為主題,這樣就要更加注重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就像夸美紐斯說過:“興趣是創造一個歡樂和光明的教學環境的主要途徑之一。”興趣是學習的動力,是引導學生進入知識殿堂的向導,一旦學生對某一事物有興趣,心理上就會處于一種興奮狀態,學習起來便感到其樂無窮。這樣學生才可以樂學,好學。
其次,按照新課改的要求,培養創新性人才,作為數學教師,應該更多的鉆研教材,整體把握,把復雜的問題簡單化。如何簡單化,需要老師動腦去思考了,在引導學生的過程中,注意重難點的把握。這樣學生學的輕松而快樂,所以老師很重要。有句話,大學也,大師也;高中也是一樣,作為高中生如果碰到優秀的老師,無疑是幸運的。
再次,教會學生領悟數學思維很重要。例如:集合的含義與表示方法。其中集合的性質有 確定性,無序性,任意性。但是舊教材還有一個性質,就是任意性。這個就是抽象的東西,我在剛上新課的時候就是稍微提一下,隨著我們逐漸接觸高中數學,我在一天給學生出了一道題 有什么特點呢? 大家都回答了,前三個性質,我問他們,有沒有其他特點,有個別同學說,還有任意性。我接著笑著問,什么是任意性呢? 學生們都搖搖頭,回答不出來。我接著說,大家上高中了,要具備高中的一種數學思維,其中就有整體考慮的思想。這個集合的元素可以任意指代,可以指代a,b, c本身;可以指代平面 ;該可以指代多項式;還可以分別指代 ,這就是數學思維。
最后,高中數學課程是義務教育后普通高級中學的一門主要課程,它包含了數學中的最基本的內容,是培養公民素質的基礎課程。同時,高中數學課程對于認識數學與自然界、數學與人類社會的關系,認識數學的科學價值、文化價值,提高提出問題、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形成理性思維,發展智力和創新意識具有基礎性的作用。所以,伴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深化與逐步建立健全,專業知識含量的需求也越來越高,沒有足夠的專業知識,將無法完成正常的教育教學工作。那么要給學生一杯水,自己就要有一桶水。所以,當前數學老師應該具備多方面的知識,能夠縱向和橫向教學,打開學生的思維,培養創新意識,促進學生自我的發展和完善。
參考文獻:
[1] 普通高中數學課程標準(實驗).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 林光來.新課引入中問題情境的創設.數學教學通訊,20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