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炳進
摘 要:校長是學校發展和課程建設的引領人,其課程領導意識和行為直接決定學校對課程變革的程度和水平。從加強學習反思、提升價值思想力;深入課堂教學、提升教學指導力;關注校本課程、提升課程開發力等三個方面表述了提升校長的課程領導力對策。
關鍵詞:校長課程領導;內涵;現狀;對策
基礎教育改革的中心和關鍵在學校,作為引領學校發展的校長,其課程領導意識和行為直接決定學校對課程變革的程度和水平,影響新課程的實施與推進,也會影響教師的參與。因此,如何把握新課程改革契機,推進課程建設,在促進學校發展,提高教育質量的同時,不斷提升和彰顯校長課程領導力,這是每個校長面臨的重大新課題。
一、校長課程領導的內涵
校長課程領導就是要基于個人的專業智能,為學校成員提供必要的支持與資源,充實和提升教師的課程專業知識和技能,增進教師間的交流,營造學校合作與不斷改進的文化氛圍,最終達成學校教育整體推進的目標。其主要特征是:(1)校長與教師是共同體,實施合作與互動;(2)校長與教師共同開發與整合課程資源;(3)促進教師的專業和學生的學業發展。校長課程領導與課程管理的主要區別是:課程管理是監管與控制;課程領導是引導教師作出判斷與自我管理,激勵教師持續成長。從課程管理到課程領導的轉變是適應社會對教師個體的尊重,消除了“課程改革就是教材改編”的片面觀點,體現了學校教育工作的專業屬性,凸顯課程實施的創造性,表明課程的發展離不開集體智慧。
二、校長課程領導的現狀分析
多年來,中小學校長的角色定義比較模糊,承擔著教育者、領導者、管理者的多重身份,成為典型的事務型、勞務型校長,從某種程度上說是校長領導管理意識和自身的管理能力還不到位。
1.課程領導意識模糊、目標定向不明
沒有意識到自己作為課程領導者的責任,許多校長是將學校課程發展作為學校行政工作來處理的,表演的仍是執行者的角色,被動地執行上級行政部門的課程計劃,認為課程發展主要還是教育行政部門的事情,校長的任務無非是使上級行政部門的主張在
學校得以體現,更沒有認真思考學校發展前景和師生發展的需要,心中沒有一盞明燈。
2.課程領導專業知識欠缺、理論學習不夠
課程改革乃教育改革的焦點,但過去強調技術理性的師資培養課程中很少將其納入。同時,校長工作偏重于行政組織、人力調整與配置,與課程發展相關的理論知識在校長的培訓中也未受到應有的重視;另外自身的學習不夠,校長沒有研究課程領導的基本理論,教師專業發展與課程領導以及課程開發等,沒有解讀課程政策的精神與內涵,在具體實踐中沒有正視問題,導致“新課改對學校造成的沖擊只僅僅體現為新教材的使用”。
3.課程領導團隊建設不力、制度保障不全
在課程實施過程中,許多校長深刻感到教師參與意識淡薄,沒有濃厚的教研氛圍,部門只做常規性管理工作。重結果,輕過程,重檢查,輕指導;學科教研活動缺乏專業引領,同學科教師缺乏真誠、有效的溝通與分享;不同學科之間沒有搭建交流平臺,甚至從未有過跨學科聽課與評課等活動。課程領導活動的運作需要健全制度的保障。然而,在實踐課程領導中,校長自身素質和能力局限,或部分外來因素干擾,缺乏相應的任務激勵機制等,都會挫傷教師課程參與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三、校長課程領導力構建的對策
課程領導是課程改革賦予校長新的職責,也是校長的課程思想和專業水準的集中體現,它要求校長對“三級課程”進行統一規劃和實施,創造性地有效實施新課程。基于目前校長課程領導的實際狀況,本文從五個方面闡述構建校長課程領導力的對策。
1.加強學習反思,提升價值思想力
校長應該是有深厚教育素養的文化人。作為校長,應該善于讀書,積極拓寬文化視野,培養自己的書卷氣和學者風范,成為學校的文化符號。同時,校長應該把自己的深厚文化底蘊轉化為學校管理的生產力,切實做到既能精教學、懂管理,又能善感知、會調研,力求掌握更多的“溝通語言”和思維方法,推進自身的專業發展和職業成長。努力營造制度文化、課程文化和精神文化,提升學校的文化品位,真正成為學校的文化領導者。
校長要具有反思能力。反思的過程,實際上就是校長對自己的知識體系,管理理念和個人行為再認識與不斷完善的過程。面對課改的現實,校長要主動反思:自己在管理學校的時候是否在領導學校?自己的領導是否形成一個成功的學習團隊?自己是否用研究的態度從事學校的變革?并且反思要貫穿于校長成長的整個過程:決策—實踐—反思—調整決策—再實踐—再反思……在實踐中不斷摸索,不斷完善。
2.深入課堂教學,提升教學指導力
學校最核心的業務,教育最核心的環節就是課堂教學。校長要走近教師,深入課堂,零距離對接課程實踐。校長要創建“學習型”團隊,強調不同學科之間的交流與切磋,聚焦課堂,明確提出課堂教學的要求,即從目標實施、課堂提問、授課時間、課堂紀律、課后輔導、分層作業、信息反饋、一課一得等十個方面對教師提出明確而具體的要求,同時要求教師樹立“小步子、勤反饋、重變式”的教學理念,以此提升學生的思維,進而提高學生的學習質量。
校長要引導教師學習評課理論,從評價課堂教學目標的設定及達成、教學思想是否體現新課程理念、教學思路、教學設計能力、基本素養、教學方法和手段、教學的內容等方面評價教師的教學能力。確立“以學論教”的觀念,以學生的學來評價
教師的教。具體地說就是教師的教是否有針對性,看教師能否從學生現有實際情況出發,從學生的需求出發設計、實施教學活動,教師的評價是否促進學生改進學習、增強信心、提高效益;與此相對應的是看學生的學是否有實效性,看學生的情感是否被調動,知識、技能和情感等多方面是否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與和諧的發展。
3.關注校本課程,提升課程開發力
課程改革提出了“三級課程”管理體制,賦予學校一定的課程管理權限。校長要組織精干力量,開發符合校情、能彰顯學校特色的校本課程,如高中生生涯教育的校本課程開發,學校組織有關人員一起設計和開發了高中生涯輔導校本教材,并組織心理輔導教師和班主任開設生涯輔導活動課。
首先對課程目標進行了分解:
●高一年級:以“生涯覺察”為主,涉及認識學校的環境和資源、確定學習目標、認識自我(包括自己的興趣愛好,個性特征、能力特長、價值觀)、認識職業世界、文理分科指導等。
●高二年級:以“生涯探索和生涯規劃”為主,內容涉及情緒輔導、人際關系輔導、異性交往輔導、生涯規劃與抉擇輔導等。
●高三年級:以“生涯決策”為主,以“志愿填報輔導和求職輔導”為主要內容。高三設計三個生涯專題輔導活動:考前心理輔導、志愿填報輔導和求職輔導。
其次是高中生生涯輔導課程內容設計,具體如下:
高一年級:生涯覺察。包括,適應學校:(1)了解學校的各種資源,知道學校心理輔導室的位置和功能;(2)認識生涯輔導課程,了解這門課程對自己的意義;(3)覺察自己目前的生涯狀態,確立為自己生涯發展負責任的信念。認識自我:(1)學生能了解自己的興趣特長、人格特質類型;(2)學生能認識到自己的優點和缺點,肯定自己的價值,學會悅納自己;(3)學生能探索適合自己的生活形態,作為未來專業和職業選擇的參考。學習與未來生涯:(1)學生能了解自己的學習價值觀,確立大學習觀的概念,了解學習對個人生涯發展的意義;(2)探索自己的學習風格;(3)分享有效的學習策略和方法。休閑輔導:(1)了解健康的休閑活動對學習和身心健康的意義;(2)發展適合自己的休閑活動;(3)培養自己對時間的管理能力。生涯規劃:(1)學生能了解什么是生涯,發展對自己生涯負責的態度;(2)學生能思考自己的生涯期待,訂立自己三年內學習等各方面的暫定目標;(3)學生能對自己進行合理的分析,將文理分科與未來生涯發展做聯結。
高二年級:生涯探索與規劃。包括,情緒輔導:(1)了解情緒的產生來源于自己的想法;(2)探索自己的不合理信念,學習用埃利斯的ABC理論調節自己的情緒。人際輔導:(1)學生能認識到人際關系處理能力對未來生涯發展的意義;(2)了解處理人際溝通的技巧,并學習使用幾個最基本的溝通技巧;(3)感受團隊合作的魅力,學習合作的技巧。異性交往輔導:(1)學生能意識到異性交往的程度對其目前生涯發展狀況的影響;(2)確立異性交往的原則;(3)學會一般性異性交往的技巧。職業了解和生涯規劃:(1)了解生涯規劃對以后人生的意義;(2)學生能探索職業世界,了解各種職業;(3)能認識到面臨生涯困擾時可以獲取幫助的資源和途徑;(4)對5年內的學習和生活作出生涯規劃。
高三年級:生涯決策。包括,考前心理輔導:(1)學習調整面對考試的心態;(2)學習復習和應考的策略;(3)學會“放松訓練”。專業選擇輔導:(1)了解高校的情況和專業的具體內涵;(2)了解專業的學習內容、具體要求、培養目標、發展前景以及畢業生就業去向;(3)認識到個人興趣、專業選擇與自己今后從事職業的相關和專業選擇的重要性;(4)注意處理名牌大學與一般大學、熱門專業與冷門專業、專業優勢與家庭承受能力之間的關系,理性地選擇學校與專業。求職輔導:(1)認識到就業對自己生涯發展的意義;(2)探索自己未來可能從事的職業;(3)學習求職的方法和注意事項;(4)體驗求職模擬情境,分享今后發展規劃。
通過校本課程開發,校長有效地利用了教師隊伍中的人力資源,提升了團隊的協作能力,推動了學生素質的發展。
(作者單位 浙江省溫州市甌海區第一高級中學)
?誗編輯 司 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