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炳初
摘 要:文言文作為傳統文化的載體,在推動國人繼承和發揚傳統文化方面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目前中學生對文言文的厭學心理相當普遍,他們對文言文的恐懼遠勝于外語。有必要對文言文教學進行探索。
關鍵詞:文言文教學;創造性翻譯;個性體驗
高中生對文言文的厭學心理相當普遍,他們對文言文的恐懼遠勝于外語。造成此情況的原因,除文言文本身年代久遠,有語言障礙外,更與我們文言文的教法有很大關系。文言文教學處于模式單一、枯燥乏味的狀態,把重點都放在“句讀”上。課堂上,教師字斟句酌地講,生怕學生弄不懂;學生一字不漏地記——乏味兼辛苦;然后再做點所謂的“內容分析”,或來個“中心歸納”。講完、記完,課文教學便結束了。這種學習方法不可取,那么,如何進行文言文教學呢?
一、落實新課標“過程與方法”的維度設計,走用好注釋、工具書之路
課程標準對文言文教學提出的要求是“閱讀淺易的文言文,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詞句含義,讀懂文章內容”。“借助注釋和工具書”實質上是三個緯度中“過程和方法”的具體體現,這個做法也使學生的主體性得到彰顯,學生的“學習”是“活動”著的,而非“靜態”的。
例如,教師把全班學生分成若干個學習小組,要求每組負責若干小節的翻譯,當堂分工合作,對課文進行討論、筆譯。具體要求:①借助課下注釋和工具書解決疑難、討論翻譯文章,也可向老師求助;②總結文言現象,用統一的符號標識。如重點詞用“.”、詞類活用用“△”、古今異義用“○”、通假字用紅筆圈出、固定句式用“-- ”、特殊句式用“~~ ”;③用鉛筆在預習本的空行處筆譯;④小組長確定代表匯報翻譯,并回答老師和其他同學的提問。討論期間,老師巡回指導、答疑解惑。在學生匯報發言時,老師只作適當的糾正和點撥,其他同學做筆記,課后再稍加整理。這樣一來,不但提高了學生課堂參與的積極性,還增強了解決問題的自覺性、主動性。在這一過程中,他們時刻享受到釋疑的快樂,也提高了消化吸收知識的能力。對老師而言,也能更好地把握難點,有針對性地講解,事半功倍。
文言文言簡意賅,即使有一定功力的人閱讀時也需要借助注解、工具書。學生至少應備一本《古漢語常用字字典》,遇到理解有困難的字詞查一查。當然,查之前比較好的情況是仔細認真地讀過注釋,結合上下文猜測某詞的意思,確實讀不順暢再借助工具書來弄清楚。中學生養成認真閱讀注解、查閱工具書的習慣,就能自己解決生字、難詞,初步達到“了解內容”的要求,為順暢朗讀鋪平道路。
二、突破傳統,創造性翻譯,走尊重學生個性體驗之路
巴班斯基說:“教育與個性發展相統一和相互聯系是教學過程的規律。”語文教育是傳遞以語文課程形式組織的人類生活經驗、并以掌握語言為中介進行文化創造來促進人類個體發展的教育活動。文言文知識點繁瑣,實際教學中不少教師過分注重疏通文字,而忽略其思想力、創造力的訓練。《語文新課程標準》提出“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提倡多角度的、有創意的閱讀”。創造性翻譯是對傳統文言教學的創新,不僅關注了對字句的理解,更能“發展思維能力,激發想象力和創造潛能”。
(1)模擬復述。例如,學習《孔雀東南飛》,我預設了一個“話說蘭芝”的環節,要求學生分別模擬蘭芝或其丈夫、婆婆的口吻創造性地翻譯課文各個故事。如果作為蘭芝要“加入自己的感受”,作為其丈夫、婆婆就要注意看問題的角度和說話的口吻。學生在掌握文本內容的基礎上,還要調動生活經驗和學習積累,開動腦筋,組織語言。寓教于樂,既省時又省力還能激發學習興趣,還可培養學生觀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2)繪制插圖。語文學科有廣闊的想象拓展空間,文言文教學要充分利用語文學科這一特點,積極培養學生創新能力。例如,學習《段太尉逸事狀》,可要求學生繪制連環畫式的插圖,再由學生評價,看誰畫得最能和原文匹配。這就使繪畫者積極、準確地啃讀文本,力求繪制匹配之圖,而評價者同樣也要準確啃讀文本去“找碴”。這種創造性翻譯可是比字字句句分解要來得有趣得多吧?
(3)編寫劇本。我國古代就提出“因材施教”,隨著社會的發展,現代的學生往往更能接受一些新鮮事物。在教學中我們應該于時俱進,在語文教學中融進一些學生喜歡的,樂于接受的東西。教學中的“表演”活動不僅可以培養學生的感性思維能力,也可培養其概括抽象思維的能力。例如,學習《鴻門宴》一文,我充當導演的角色,選拔小演員進行課本劇表演。這就等于要求學生鉆研“文言式”劇本《鴻門宴》,并把它改編為現代文劇本。在第二天的教學中,依據角色分配,學生自主選擇,自行搭配,自行打分點評。這樣一節課下來,?學生就自行解決了字詞翻譯、課文內容的創新學習。以劇本的形式來保持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在新鮮感的驅使下不斷誦讀、體會、表達,從而進入文言文的自主、創新學習,學生的獨創思維、發散思維和聚合思維都得到了鍛煉。
以上各種創造性翻譯激發了學生的爭辯,創造出一種動腦的課堂情境,打破教師在文言文教學中的固有態勢,改變學生在課堂上常有的那種沉悶的學習氛圍,“迫使”他們主動去思考、去探索、去調動已有的知識儲備來解決學習的問題,讓他們的思維始終處于一種輕松、活躍的狀態,并且把思維的觸覺從課堂延伸到課外。
文言文語言對于現在的學生而言是一種非常陌生的語言,它離我們這個年代太遙遠,只有拉近學生的生活實際與教材之間的距離,讓學生對文言文感興趣,他們才會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探究性學習中來。教無定法,但我始終認為,學生是學習的主人,他們的學習熱情,參與程度與思維深度決定文言文學習收獲的大小。教者一定要精心策劃,以新激趣,以人為本,創設自由民主的課堂,在寬松的心理環境中,讓學生產生愉悅的心理感受,從而樂學以至善學。那么,中國古典文學的種子就能在學生心中生根發芽,開花結果,收獲快樂。
參考文獻:
[1]陸志平.新課程教學案例與評析[M].長春: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
[2]馬啟標.語文與教育探索[M].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04.
(廣東省河源市連平縣連平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