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紅
【摘要】在國際國內環境復雜情況下,群眾工作面臨諸多新情況、新問題及新挑戰。面對各種問題,只有弄清形勢、準確領會中央精神、提升干部綜合素質、建立健全各項規章制度,突出重點解決實際問題,提高群眾工作的時效性,才能有效鞏固執政基礎,加快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關鍵詞】新形勢 群眾路線 群眾工作 困境 路徑
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中國進入社會轉型期,各種矛盾凸顯,出現了影響和制約社會發展的矛盾,給黨的群眾工作也帶來了新的挑戰。面對新形勢,習近平指出:“打鐵還需自身硬。我們的責任,就是同全黨同志一道,堅持黨要管黨、從嚴治黨,切實解決自身存在的突出問題,切實改進工作作風,密切聯系群眾,使我們的黨始終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堅強領導核心。”①十八大以來全黨開展了以為民務實清廉為主要內容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這是中國共產黨群眾觀的又一次與時俱進,更為新形勢下群眾工作指明了方向,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新形勢下黨的群眾工作面臨的困境及原因
人民群眾是一個歷史范疇,也是一個政治概念,在不同國家或同一國家的不同歷史時期,有不同的內涵和外延。現階段,中華人民共和國全體社會主義勞動者、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擁護社會主義的愛國者和擁護祖國統一的愛國者都屬于人民群眾的范疇。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進入了轉型期,尤其是在融入經濟全球化的現代化進程后,迎來了重要戰略機遇期同時也迎來了新的挑戰。中國經濟飛速發展,國際地位顯著提升,但也伴隨著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分配方式、利益格局、價值觀等發生深刻變化,社會各種矛盾彰顯,如社會腐敗現象、政府的公信力下降、理想信念多元化、官民沖突、群眾性事件等,這些問題都是中國共產黨在執政中面臨的困境,也給新形勢下黨的群眾工作帶來了新的挑戰,這些矛盾處理不好將會影響到整個國家的發展。這就要求我們必須對現階段的深層次矛盾進行分析研究,找出解決路徑。
新形勢下黨的群眾工作面臨困境原因是多維的,究其原因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社會變革導致社會結構變化,社會變革導致社會價值取向的功利化和個體化,社會變革導致群眾思想開化、維權意識增強,一些干部的綜合素質提升滯后。
社會結構發生深刻變化。第一,社會階層和社會關系多元化。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在政治、經濟、文化等各領域均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其中人的發展變化是最快的。群眾工作的對象已經不像傳統的“兩個階級一個階層”那么簡單了。按陸學藝的觀點,當代中國已經分化為十大階層,他們分別是:國家與社會管理者階層、經理人員、私營企業主階層、專業技術人員階層、辦事人員階層、個體工商戶階層、商業服務人員階層、產業工人階層、農業勞動者階層、城鄉無業、失業、半失業階層。其中產業工人階層占22.6%左右,農業勞動者階層約占44%,城鄉的失業者和半失業者約3.1%,這三部分階層總數約70%②,從他們所擁有的資源情況看,處于社會底層。由于每個階層的生產資料占有情況不同,形成“金字塔”式的社會等級。群眾所屬階層不同,利益訴求不同,在工作中難以兼顧到各個階層的利益情況,導致社會不穩定因素增加,增加了黨的群眾工作的難度。
第二,社會形態向個體化趨勢發展。隨著社會轉型,中國社會越來越向個體化趨勢發展,更多的“單位人”轉向“社會人”,人的流動性增大,職業選擇越來越自由,掙錢方式越來越多樣化。隨著社會形態向個體化趨勢發展,政黨組織的吸引力逐漸弱化,群眾對集體組織的依賴程度降低,集體意識下降,政府的絕對權威逐漸淡化。當今,面對這些分散的個體,群眾工作的難度增大,對事件的處置不當或者不夠及時,都可能演化為群體性群眾行為。因此,研究組織吸引力弱化后的群眾工作方法和技巧問題,是貫徹群眾路線首先要直面的問題。
社會價值取向的功利化。第一,社會價值取向的功利化。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中國傳統的計劃經濟體制模式已經發生了深刻的變革,市場經濟體系已經建立,人民群眾生活水平明顯提高,但在市場經濟年代貨幣的力量和貨幣化的程度也在各個領域中凸顯,以貨幣為媒介的社交活動日趨頻繁。一些干部服務意識缺乏、金錢意識加強,出現了權力與資本的勾結,導致了一些勤勞者不富,奉獻者無助,“一人當官,全家享福”的現象,“官本位”思想根深蒂固,傳統所倡導的“無私奉獻”、“集體利益至上”、“為人民服務”等價值理念受到挑戰,黨的群眾工作話語系統的價值基礎出現動搖。市場經濟下貨幣促進了經濟的發展毋庸置疑,但同時也帶來了某些道德的缺失,倫理的喪失。
群眾法制觀念和維權意識增強、思想自由化。第一,人民群眾的獨立尊嚴和法制觀念增強。群眾工作是做人的工作,黨政領導干部對群眾的變化要有清晰認識。隨著社會的發展進步,人民群眾的綜合素質提高,權利意識、維權意識增強,他們運用法律、政策維護自身權利的能力不斷提高。特別是網絡的興起,人們可以足不出戶了解天下,網絡上的各種正反信息引起群眾思維方式的變化,群眾的思想觀念、維權意識、維權方式也發生變革。群眾為了維護自己的利益,利用網絡進行社會動員的組織化能力增強,各種維權越來越頻繁,效率越來越高。但黨的群眾工作者對網絡群眾工作的重視力度和執行力度不夠,工作的方法上沒有及時跟進。
第二,人民群眾思想自由化趨勢日益明顯。社會轉型期尤其是21世紀以來,人民群眾的生活方式已經發生深刻變革,信息化滲透到社會生活各個領域,深刻影響到人們的學習、生活、工作、社交等,網絡成為人們交流的工具,人們的各項活動通過網絡交流越來越頻繁,思想也越來越開化,越來越自由。一些干部處理群眾問題方式欠佳,出現丑化干部形象的行為,如各種調侃段子,PS圖片等。面對這么紛繁復雜的個體、自由的思想,如何找準切入點做好群眾工作就成為黨貫徹群眾路線必須研究的問題。
一些干部的綜合素質相對滯后。當前群眾工作中存在的一些問題,既有觀念、認識、態度、作風不正的原因,又有干部群眾工作能力和水平不足方面的原因。endprint
第一,部分干部對群眾工作的認識不足。當前群眾工作存在的問題,表現在觀念、認識上。一些干部沒有真正弄懂“我是誰”,沒有擺正同人民群眾的關系。甚至認為自己就是管理者,具有絕對的權威,需要群眾的絕對服從,在群眾工作方法上靠行政權力,這種權力強制下的服從實際上不能解決根本問題,甚至可能導致事態的進一步惡化,導致黨群、干群關系的緊張。一些干部沒有弄懂“為了誰”,缺乏服務宗旨意識,所以就有腐敗產生;一些干部沒有弄懂“依靠誰”,所以出現了黨群、干群的矛盾;也有一些干部工作缺乏“地氣”,真正能去基層跟群眾打成一片不多,工作上形式主義,敷衍塞責;也有些干部抱著只要群眾不鬧事就行,缺乏服務意識。這些都是在新形勢下開展群眾路線教育必須解決的問題。
第二,工作水平、能力不足,時效性差。用科學方法提高群眾工作水平是解決社會深層次矛盾的重要途徑,手段選擇得當,將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社會轉型的最大變化是群眾的變化,特別是網絡新媒體的興起,群眾的思想越來越自由,維權意識越來越強。截至2011年底,中國互聯網用戶達5.13 億,其中農村地區使用互聯網的人數也已經達到了1.36 億。③中國已經進入互聯網時代,踐行黨的群眾路線,需要研究在虛擬化的網絡世界如何實現黨密切聯系群眾的問題,要把群眾工作、思想政治工作搬上網絡。在現階段,政府已經做出了很多的努力,諸如開通了官方網站、開設政務微博等,但還遠遠不夠,還需進一步做研究,提高群眾工作實效性的問題。
做好新形勢下黨的群眾工作的路徑探討
分析新形勢下黨的群眾工作面臨的困境,對群眾工作的路徑建構提供了價值基礎。新形勢下,社會各種矛盾交織,無疑會增加黨的群眾工作的難度。針對當前群眾工作面臨的實際,僅僅依靠黨的教育和作風建設是遠遠不夠的,必須加強制度上的頂層設計,如民主制度建設、權力運行監督機制建設,突出重點切實解決群眾實際問題,提升黨政干部綜合素質,提高群眾工作的時效性。
準確領會和把握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的真諦。第一,堅持人民群眾主體地位。歷史唯物主義觀念點認為:人民群眾是創造世界歷史的真正動力,是社會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創造者,是推動社會變革和發展的決定力量。十八大報告指出必須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強調要把堅持人民主體地位放在第一位,這是對人民群眾重要地位的深刻詮釋。強調人民主體地位、人民當家作主是十八大的亮點之一。這就要求在群眾工作實際中,我們要充分保障人民群眾的主體地位,發揮人民群眾的主人翁精神,積極動員和鼓勵人民群眾參與國家事務和社會事務的管理,達到黨群干群關系的和諧發展、社會的共同進步。
第二,堅持人民群眾利益第一論。人民群眾利益第一論是馬克思主義的觀點,也是中國共產黨執政的基本原則。習近平指出:“黨除了工人階級和最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沒有自己特殊的利益,黨在任何時候都把人民群眾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黨的這種性質和宗旨,既決定了黨的先進性,也決定了黨的純潔性。”④這從理論層面體現了人民群眾第一論的觀點。在實際工作中凡是涉及群眾切身利益的決策都要充分聽取群眾意見,凡是損害群眾利益的做法都要堅決防止和糾正。堅持和維護人民群眾第一論的觀點,這就要求干部在群眾工作實際中,要知道我們的納稅人是誰?到底是誰在養活誰?要以人民群眾的利益為出發點和落腳點,保障人民群眾利益的實現,而不是凌駕于人民群眾之上奪取人民利益。只有人民群眾的穩定,才會有執政黨的穩定,才會有整個社會的發展與進步。
提升黨政干部綜合素質。第一,做好引導教育是基礎。引導教育一方面包含黨政領導干部的引導教育,另一方面也包含普通群眾的引導教育工作。黨政領導干部要樹立學習理念,轉變思想觀念,真正實現角色的轉變,要從管理地位轉換為服務地位。同時,要學習文化知識,要加以科學研究,要探討新時期群眾工作的特點和解決路徑,提高群眾工作的實效性。在新形勢下,全黨要樹立學習理念,增強服務意識,相信群眾,依靠群眾,切實解決群眾關心、關注的熱點和難點問題,讓群眾工作做到群眾的“心坎”上。同時也要對群眾進行教育引導,讓他們懂政策,支持政策,合法表達自己觀點,減少盲目性和群體性事件發生。這就要求黨既要相信群眾、尊重群眾、依靠群眾,又要對群眾進行引導和教育,不斷提高群眾的素質和覺悟,對黨充滿信心,達到社會的和諧與進步。
第二,提高干部工作能力是途徑。隨著社會環境和群眾的變化,創新工作方式,提高干部能力是開展群眾路線的重要途徑。黨政干部要深入基層,了解群眾的真實情況,做群眾工作不是“快刀斬亂麻”越快越好,而是要讓百姓從心底服從,避免矛盾升級,要學會工作藝術。要真正做到思想上尊重群眾、感情上貼近群眾、行動上深入群眾、工作上依靠群眾,解決群眾最關心的問題。同時,群眾工作一定要與時俱進,要充分運用現代科技的力量,提高群眾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作為互聯網時代的執政黨,要善于利用網絡等現代媒體為自己的執政服務,要隨時關注和重視網絡的力量,通過網絡了解群眾疾苦,傾聽群眾呼聲,解決群眾難題。只有提升干部工作能力和工作藝術,群眾工作才會取得較好的效果。
做好制度的頂層設計。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社會背景、群眾階層都發生了深刻的變革,國家和社會對個體的大幅度松綁,眾多的“單位人”變成“社會人”,但相應的各項制度建設沒有及時跟進,因此,建立健全科學合理的制度是時代的要求。制度設計要體現群眾的民主性,要具有前瞻性、全局性、穩定性。加強制度建設是解決貫徹群眾工作面臨的困境的根本,制度包括民主制度建設、權力運行機制和監督機制等。第一,加強和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保障人民當家作主的權利。人大代表是群眾利益訴求代言人,一定要充分發揮人大代表的功能,聽取他們的意見。既然人大代表是人民群眾利益的代表,這就要求人大代表一定要深入到群眾中了解群眾疾苦和需求,真正確保人民群眾的利益得到滿足;第二,完善科學化民主化的決策機制。在做決策時,要充分發揚民主,要廣泛聽取不同群眾的意見,要加以綜合考慮各種社會階層和利益群體的訴求,嚴格執行民主決策程序,不斷提高決策的科學性和民主性。第三,健全公開透明的監督機制。⑤不受監督和制衡的權力是產生腐敗的根源,這就必須要建立科學的監督機制。黨和政府只有自覺接受人民群眾的監督,確保權力在陽光下運行,從制度上保證權力運行的透明性和公開性, 杜絕權力的暗箱操作,防止腐敗滋生。
突出工作重點。第一,抓黨的干部作風建設是重點。黨的作風建設關乎黨的形象,關系到黨的生死存亡的問題。習近平指出:“工作作風上的問題絕對不是小事,如果不堅決糾正不良風氣,任其發展下去,就會像一座無形的墻把我們黨和人民群眾隔開,我們黨就會失去根基、失去血脈、失去力量。抓改進工作作風,各項工作都很重要,但最根本的是要堅持和發揚艱苦奮斗精神。”⑥因作風問題具有反復性和頑固性,強調要常抓不懈。當前,我黨要以作風建設為主線,牢固樹立群眾觀,高標準高質量地開展好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把握好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的真諦,讓群眾路線的開展切實落到實處,切實解決好干部的作風問題。
第二,切實解決群眾實際問題。空談誤國,實干興邦。當前只有抓好黨的作風建設,樹立宗旨意識,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群眾根本利益作為黨和國家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解決群眾最關心的問題,特別是低收入群體或弱勢群體的實際生活困難,讓人民群眾共享改革開放發展的成果,這才達到走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的根本目的。反之,一切搞形式主義而不解決群眾的切實問題,都失去了走群眾路線的意義和價值,走群眾路線就成了一句空話,執政黨就難以得到群眾的擁護和支持。
(作者單位:長江師范學院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科研部)
【注釋】
①習近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人民日報》,2012 年11月16日。
②陸學藝:“當代中國社會十大階層分析“,《學習與實踐》,2002年第3期。
③陳一譯:“外媒熱議中國互聯網用戶超過5億”,《環球時報》,2012年1月19日。
④習近平:“扎實做好保持黨的純潔性各項工作”,《求是》,2012年第3期。
⑤趙艷華,袁為海:“新形勢下踐行黨的群眾路線的長效性探究”,《寧夏黨校學報》,2013年第7期。
⑥習近平:“更加科學有效地防治腐敗 堅定不移把反腐倡廉建設引向深入”,《人民日報》,2013年1月23日。
責編/張蕾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