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唐旭東
近年來國內外各個新聞攝影大賽中,為何鮮有軍事新聞攝影作品斬獲大獎?日常軍事新聞媒體刊發的大多數攝影作品缺乏個性和視覺沖擊力。這些情況應引起軍事新聞攝影工作者的重視和反思。
如何讓軍事新聞攝影更多地進入大眾視野?筆者認為:關鍵是個性定制。軍事新聞攝影只有突出個性特色,才能在競爭激烈的全媒體傳播中占有一席之地。
軍事新聞攝影因其獨特的生態環境造就了獨特個性,發現具陽剛美、人性美、意境美的精品佳作,軍事新聞攝影才能大放異 彩。
展現陽剛美。軍人是一個特征明顯的群體。戰車轟鳴、鷹擊長空……無不顯示中國軍人“能打仗、打勝仗”的使命擔當,剛性美是軍事新聞攝影最突出的個性之一。軍事新聞攝影者把鏡頭對準火熱的訓練場,捕捉當代軍人在實現強軍目標過程中,緊貼實戰、苦練精兵的精彩畫面,弘揚昂揚向上的陽剛之氣。
在慶祝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85周年全軍攝影展上,《穿越時空》《槍王何祥美》《夜戰》《雪豹突擊隊》《兵塑》《子夜演兵》(圖1)《寒夜追蹤》《立體打擊》《生命禁區礪精兵》《冷的邊關熱的血》等①作品大氣磅礴、氣勢如虹,展現了當代革命軍人使命在肩、奮戰沙場的陽剛美。作品在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展出后,觀者如潮,深感震 撼。
展露人性美。有過從軍經歷的人都知道,軍人的情感世界是一座富礦。軍事新聞攝影應大膽涉獵軍人的情感天地,多角度、立體化表現軍人豐富多彩的精神世界。汶川地震后,在北川縣城,一名戰士抱起一名獲救的嬰兒,準備向安全地帶轉移。面對陌生的面孔,嬰兒用好奇的眼光注視著這位身穿迷彩服的戰士,而這名從未帶過孩子的戰士,在與嬰兒的相視中顯得還不那么自然,他的緊張與孩子天真爛漫的眼神形成了對比。這瞬間被拍攝者命名《你是誰》,并被網友稱作“最柔情的微笑”(圖2)。
有人說,這幅圖片沒有廢墟作背景,沒有顯示救援的緊張,沒有生與死的強烈對照,沒有靜默而深沉的場景,卻發自內心地贊美:這是緊張的抗震救災工作中的溫情一瞬間。②
展示意境美。從軍事新聞攝影的實踐來看,捕捉軍事訓練中的意境美形成了軍事新聞攝影的獨有個性。意境美不是脫離軍事新聞去拍“糖水片”,而是捕捉訓練中情與景的融合。
軍事新聞攝影記者只有深入訓練和戰場一線,才能拍攝出個性鮮明、人情味濃的新聞作品。
強化現場理念。唯有“接地氣”,才能有“生氣”。近兩年來,全國新聞戰線深入開展“走、轉、改”活動,軍隊新聞媒體按照“走在前列,標準更高”的要求,上高原、下海島、進深山,深入基層,采寫了一批短、實、新、活的作品。軍事新聞攝影記者與文字記者相比,要拍攝出有個性的作品,抓到典型瞬間,必須堅持深入一線、深入現場?!拔以诂F場”作為軍事新聞攝影者不可或缺的職業操守,杜絕“擺拍”現象。
《零下40度,戀人相見在風雪邊關》《冰山雪嶺牦牛伴巡邏》《驚魂一分鐘》《戈壁灘上過“足”癮》等軍事新聞攝影作品不但給讀者留下深刻印象,而且在各類攝影比賽中斬獲獎項。這與攝影記者堅持“我在現場”的理念密不可分。
強調新聞價值。多年的軍事新聞編輯實踐讓筆者體會到,軍事新聞攝影者必須突破日常環境條件的多重制約,善于發現、挖掘新聞背后的價值。第八屆中國國際新聞攝影比賽中,新華社中東分社李木子用手機拍攝的《卡扎菲之死》,最終摘金。評委們感慨地說,真正使評選天平向著金獎傾斜的只有4個字,就是“新聞價值”③?!痘鸺鴪蟆酚浾吆訉帯⒚魉膳臄z為搶救落水少年英勇獻身的青年軍官沈星父親的新聞專題攝影作品——《父愛如山》,之所以獲得第四屆解放軍新聞獎一等獎,同樣因作品具有較高新聞價值。
一些軍事新聞攝影記者、特約記者對 “拍”的意識很強烈,但對 “記”的意識卻較薄弱。具體表現在政治敏感度、新聞切入點的把握、文字功底、學識修養等方面有明顯短缺。常常出現,許多新聞圖片雖然場面宏大、畫面精美,卻無法體現相關事件的新聞價值。因此,只有下功夫提高軍事新聞攝影記者的“記者”意識和素養,拍出的新聞圖片才會有個性、有深度。
體現人文情懷。談到人文關懷,不得不提《解放軍畫報》記者袁學軍拍攝的《英雄探妻》(圖3)。圖片中蘭州軍區“高原模范汽車兵”張善良胸前掛著榮獲的各類勛章,站在因難產而逝去的妻子墳前,這個在新藏公路上多次戰勝雪崩、塌方,闖過死亡之門的軍人,此時咬緊牙關,雙眼緊閉,一種難言的悲歡離合寫在臉上。這幅攝影作品不僅真實記錄了特定環境中的人物性格,而且對當代軍人內心情感進行了深層挖掘,耐人尋味,堪稱經典。④
善用專家的長項。軍事新聞攝影作品作為軍隊形象重要的裁體,以直觀生動的方式影響讀者。筆者在調查中發現,進入軍事新聞媒體的攝影工作人員都是從軍區兵種或軍師級單位經過多年歷練涌現出來的專家。在這支隊伍中,由于兵種性質和擔負任務不同,有的記者擅長拍攝野戰演練,有的記者專注拍攝航空影像 ……
用好骨干隊伍。軍區、軍兵種和各軍級單位的新聞攝影干事是軍事新聞攝影隊伍的骨干和中堅,他們的業務技能和敬業精神決定著軍事新聞攝影作品的“個性”品質。他們都通過基層部隊選拔,是軍事新聞攝影最活躍的群體。每逢軍事演習和抗震救災等重大非戰爭軍事行動,他們既是所在單位新聞攝影的組織者,又是重大典型圖片報道的策劃者和拍攝者。近年來,在全軍涌現出的 “航天英雄”楊利偉、導彈司令楊業功、“試飛英雄”李中華、“槍王”何祥美等先進典型,絕大部分都是出自他們之手。
用好業余隊伍。旅團一線部隊的業余攝影隊伍是軍事新聞攝影的基礎和源頭活水,他們戰斗在軍事斗爭準備的最前沿,每天與部隊官兵一起摸爬滾打,是沙場演習的成員和訓練的主角,具有拍攝軍事新聞圖片的天然優勢。軍事新聞中許多突發事件的記錄和報道完全依賴身處一線的優勢。他們充分利用這一特點,填補了專業隊伍和骨干隊伍遠離訓練一線的不足,極大地提高了軍事新聞報道的時效性。他們拍攝的作品雖然沒有專家隊伍精致,但也不受條條框框的制約,往往別有一番新意。有人甚至在各種新聞大賽中嶄露頭角,獲得好評。
(作者是中國攝影家協會會員、火箭兵報社編輯)
【注釋】
①《解放軍畫報》:《慶祝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85周年全軍攝影展作品集——科學發展譜新篇》。
② 曾星明、柴選:《人像·凝視》,中國攝影出版社,2012年5月出版。
③ 柳軍:《新聞攝影挑戰,已經擺在我們面前》,《軍事記者》2012年7月。
④曾星明、柴選:《人像·凝視》,中國攝影出版社,2012年5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