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探索舉辦特色學院,完善校企合作的現代職業院校治理結構是《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規劃(2014-2020年)》中提出優化高等職業教育結構的具體任務。廣東女子職業技術學院酒店管理專業在全方位校企合作的基礎上,與本地區典型酒店企業合作組建基于產教融合的多主體的酒店管理專業特色學院,是對以產業鏈為目標,依托企業開展招生就業、教學實訓、人才培養和職工培訓融為一體的校企合作育人平臺進行的職業教育的實踐與探索。
關鍵詞:產教融合 多主體 特色學院 建立 治理
校企合作是目前職業教育著力探索的育人模式,全方位校企合作是指合作方在合作教育過程中投入必須的人力、物力、財力,合力提升教育教學質量,實現“多贏”的合作教育模式。然而,從總體來看,當前在校企合作育人的過程中仍存在一系列問題,主要表現在:一是校企合作缺乏深度,缺少協同育人的緊密合作平臺;二是與單個企業的訂單合作由于企業用人規劃限制,難以形成可持續培養模式;三是企業員工培訓與學校教學之間有時間和場地沖突,難以完整實現;四是定制式培養模式帶有強烈的企業特色,學生的行業通用技能學習受到一定制約;五是沒有實現職業教育與終身繼續教育的完全融合。
為了解決以上問題,廣東女子職業技術學院在全方位校企合作的基礎上,與珠三角地區多家具有代表性的酒店企業進行廣泛合作,組建了具有區域行業特色產教融合的多主體酒店管理學院。
1 多主體酒店管理學院的建設依據
教育部在《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規劃(2014-2020年)》中明確提出:優化高等職業教育結構,積極探索舉辦特色學院。鼓勵大型企業、科研機構和行業協會舉辦或參與舉辦以服務產業鏈為目標,主要依托企業開展教學實訓,人才培養和職工培訓融為一體,產教、科教融合發展,專業特色明顯的特色學院。要完善校企合作的現代職業院校治理結構,推動行業、企業和社區參與職業院校治理,鼓勵企業家、創業家擔任校長(院長),培養和造就一批職業教育家。
廣東是中國經濟最發達的地區,2013年廣東實現地區生產總值5.76萬億人民幣,十幾年來,廣東經濟總量先后超過新加坡、中國香港、臺灣和韓國等國家和地區,人均生產總值超7000美元,進入中等收入國家地區行列。根據國際旅游業發展的一般規律,人均GDP達到5000美元以上就進入成熟的休閑度假旅游發展階段。目前廣東和珠江三角地區的旅游業正處在轉型升級時期,到2015年,廣東將發展成為輻射全國、影響亞太、具有較高國際水準的旅游目的地,成為中國出入境的客流中心和集散地。在《珠三角地區改革發展規劃綱要(2008-2020年)》中廣東省明確指出要優先發展現代服務業,在珠三角建設全國旅游綜合改革示范區,建成亞太地區具有重要影響力的國際旅游目的地和游客集散地。在《廣東省旅游發展規劃綱要(2011-2020年)》中,明確了優化提升住宿業結構和質量的產業提升戰略,提出要培育一批有產業競爭力和社會影響力的本土酒店品牌;鼓勵引進國際知名酒店品牌進駐;促進七天、嶺南佳園等經濟型連鎖酒店快速發展戰略,為酒店管理專業發展指明了方向。
2 多主體酒店管理學院的建設思路和目標
多主體的酒店管理學院以培養廣東省酒店服務業的急需人才為目標,重點以培育知名本土企業發展需求的人才、國際知名酒店品牌進駐廣東需求人才、促進本土經濟型連鎖酒店快速發展需求人才等作為校企協同育人的目標,創建校企合作的以現代學徒制為主要人才培養模式的酒店管理特色學院,完成學生學歷教育和酒店員工技能培訓工作。通過酒店管理學院這一校企協同育人基地,推動高校與企業、高校與行業開展深度合作,實現酒店企業職前職后培訓與職業院校學歷教育相結合、酒店企業人力資源培訓師與職業院校專業教師相結合、酒店企業招工與職業院校招生相結合、酒店企業發展難題與職業院校科研項目相結合,整合各類教學資源,構建和探索珠三角酒店服務業現代學徒制的人才培養模式,從而提高珠三角地區酒店管理高技能人才的培養質量,滿足社會需求。酒店管理學院的建設目標如下:
2.1 多主體組建校企合作運行的現代學徒制酒店管理學院,確定酒店管理學院的治理體系。校企合作企業涵蓋珠三角地區的本土知名酒店企業、世界知名酒店管理企業和經濟型連鎖酒店企業,為珠三角地區旅游經濟的發展服務。
2.2 積極探索校企雙主體、學生雙身份、教育雙導師、教學雙場所、勞資雙收獲的協同育人模式,校企共同承擔育人責任;采用工學交替、遠程教學等方式探索協同育人模式。配合政府部門,努力推進現代學徒制政府層面的相關制度和政策制定,促進完善企業在招工時的學徒身份、用工勞動保護、學校招生自主性、學徒工的最低工資等有關現代學徒制的政策和法律的出臺。
2.3 實現學生來源多元化。酒店管理學院的學生主要來自三方面,一是參加了教育部組織的技術技能型人才高考,達到酒店管理學院要求的分數并同意簽訂用工協議的考生;一是中高職銜接“3+2”分段人才培養模式中從對應中職學校通過自主招生進入酒店學院學習的中職畢業學生;還有是通過自主招生在合作企業的在職員工中招生。三種學生來源構成酒店管理學院學生結構,并根據不同的生源制定不同的培養方案。
2.4 建成一支校企結合的、行業影響力較大、雙向流動的酒店專業教學團隊。這一教學團隊既包括學院酒店管理專業教師又包括合作企業高層領導、人力資源主管、企業各部門業務骨干和技術能手作為師傅組成,實現企業管理人員、師傅和學校專業教師、教學管理人員的雙向流動。
2.5 校企協同建成酒店管理專業資源庫和網絡教學平臺,實現實習學生和在職學生的遠程教學和教學管理,滿足學生自主學習、在崗學習和企業員工在職學習的條件要求。
3 酒店管理學院治理結構設計
酒店管理學院實行理事會領導下的院長負責制。理事會由企業方和校方人員組成,其中企業方占50%以上。理事長由學校主管教學的副校長兼任,院長由企業主管人力資源副總兼任,設執行院長負責日常教育教學執行。
酒店管理學院按照現代學徒制特點搭建協同育人平臺體制結構,形成“一會四中心”的扁平化組織構架,提高協同育人平臺的運行效率。
酒店管理學院治理機構的職能如下:
招生與就業評估中心:負責酒店管理學院生源組織、合同管理和教學質量評估。酒店管理學院的生源主要由通過高考自愿進入現代學徒制模式學習的學生、酒店管理專業中高職銜接的“3+2”培養模式的中職學生并通過自主招生進入工學交替的現代學徒制酒店管理學院學習、通過自主招生在合作企業的員工中招生接受學歷教育學生。第三類生源可以在廣東貧困地區設立資助貧困輟學女孩實現大學教育的項目,對符合條件的貧困家庭女孩由企業先招工,再成為酒店管理學院的學生。育人質量評估主要通過自我評估和第三方評估,對酒店管理學院的畢業生的教育教學質量進行評判,并進行教學反饋。
職業規劃指導中心:針對每個學生的不同條件制定學生個性化的職業發展規劃,負責學生在校期間的專業學習咨詢、課程推介、個人發展咨詢和規劃、精神健康輔導,建立學生職業規劃檔案,與企業人力資源部門的溝通,推薦優秀學員等學生管理事務。
教學教務中心:負責執行酒店管理學院所有素質教育和專業理論課程實施,負責旅游高技能人才培養基地實訓項目的開發管理,負責整合校企各方教育教學資源,負責學分管理、維持教學紀律,負責與廣東女子職業技術學院教務處對接。
實習管理中心:負責制定學生頂崗實習計劃,與企業協同落實頂崗實習崗位和帶徒師傅,負責檢查頂崗實習執行情況,負責協調學生與企業之間糾紛,負責對學生頂崗實習效果予以評價。
4 酒店管理學院治理結構的主要創新
多主體酒店管理學院的治理結構的創新性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4.1 企業深度參與育人的全過程。
從招生(招工)開始就直接參與,到對學生的職業生涯設計,再到人才培養方案中由企業提出專業課程設置和教學內容要求,教學內容上與企業崗位要求一致;教學進程上與企業安排的頂崗實習時間一致;教學團隊上充分發揮校企雙方的優勢,酒店帶徒師傅負責技能課程教學;職業資格證書的考取由企業確定,學校負責考證培訓。
4.2 機構設置依據人才成長的不同階段提供成長指導和成才服務。
校企協同育人的酒店管理學院管理機構設置是按照高技能酒店管理人才的職業素質養成過程中不同階段的中心任務設計管理服務部門的。在學生職業生涯開端階段由校企聯合組成的招生(招工)中心負責;取得學生(學徒)身份后,由職業規劃中心為每個學生設計個性化的職業生涯,規劃職業未來和學習計劃;職業素質教育和專業理論教育,以及仿真實訓階段由教學教務中心負責提供服務;酒店生產性實訓和頂崗實習階段由合作企業與實習管理中心負責;學生畢業成才后的教育教學質量評價,又由就業評估中心負責實施,并將評價結果反饋到理事會和教學指導委員會,在下一輪的人才培養過程中進行修正。
4.3 按照現代學徒制的要求設計管理職能。
現代學徒制是傳統學徒制度與現代教育制度的結合體,它吸收了學徒制“邊看、邊做、邊學”的現場學習優勢和學校教育“系統、高效、科學”的制度優勢。現代學徒制的主要特征是雙元制體系和工學交替式的學習和培訓方式,學習者既是員工又是學員,既要在職院校進行課堂學習和模擬訓練,也要到企業去進行專項或綜合的實習實訓,整個學習過程通過合同方式進行約束,明確學生、企業和職業院校三者之間的責權利關系。
參考資料:
[1]教育部.教發[2014]6號.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規劃(2014-
2020年)[S].教育部網站,2014年6月16日.
[2]張劍,趙玉龍,周濤.學院制在國外大學的發展及對我國大學學院制改革的啟示[J].技術與創新管理,2012(04).
[3]葉鑒銘.校企共同體:企業主體學校主導——兼評高等職業教育校企合作“雙主體”[J].中國高教研究,2011(03).
[4]耿潔.職業教育校企合作體制機制研究[D].天津大學,2011年.
基金項目:廣東省教育廳高職教育教改項目“全方位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研究——基于廣東女子職業技術學院“海印酒管班”的校企協同創新 (20130201031)”。
作者簡介:
潘彤(1963-),男,江蘇南京人,副教授,系主任,主要從事工商管理類課程教學和職業教育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