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國未來的旅游紀念品設計,必須站在民族文化的制高點上,審視中國傳統文化和西方文化并有選擇地吸收其精華。荊州的旅游產品更是如此,唯有真正地繼承楚文化和其他特色文化的旅游紀念品才能在激烈競爭的市場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才能夠樹立地方旅游品牌文化,才能繼承本土文化和發展民族特色。
關鍵詞:楚文化 楚藝術 旅游紀念品 審美
[基金項目:荊州市社會科學研究重點課題資助項目“楚文化資源開發與旅游商品設計應用研究”的階段性成果]
一、楚文化藝術與荊州旅游紀念品
楚文化是周代的一種區域文化。它不同于同時期的北方中原文化,其巫文化的突出使其與中原文化相比呈現出一種更為浪漫的色彩。旅游紀念品是旅客在旅行過程中購買的精致美觀、富于文化特色、易于攜帶的工藝禮品,它可以讓游客在平時生活中回憶起往日旅游時曾感受到的特有民俗和文化。楚藝術瑰麗流暢,情感外露,是體現為“人神交融”方式的一種人與自然關系的生動藝術寫照。
目前荊州旅游市場上旅游紀念品的設計種類單一,大多以漆器模型、雕像、刺繡、仿古刀劍和中國結等裝飾品居多,兼具傳統裝飾與實用功能的生活用品不多,普遍缺乏設計的創新,同質化嚴重。就旅游紀念品而言,在接受歷史遺留給地域文化的同時,更要關注當今設計的時代特色,不能照搬和模仿。楚文化是荊州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對作為楚文化的視覺形式——楚藝術的研究毫無疑問是設計師要面臨的一個重要時代課題。
二、楚文化中楚藝術的審美意蘊
針對地方的旅游紀念品的設計與制作,只有深刻了解這些符號背后的價值觀點、審美情趣、風俗習慣等,吸取其精華,旅游紀念品才能才能算得上是真正的繼承傳統文化,才能創造出具有文化性的產品。
(一)陰柔之美
陰柔是我國古代文藝審美理論及美學著作中論述的比較多的一個范疇,深受楚地風俗影響的老子就主張以柔為美的觀念。《老子·七十六章》寫道:“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強則滅,木強則折。強大處下,柔弱處上。”這段話正道出了老子的生命觀,也反映出楚人獨特的審美意識。在老子看來,柔弱的形式即是美的,如同他形容嬰兒“專氣致柔,能如嬰兒乎?”嬰兒之“形式”是柔弱的,但嬰兒卻充滿了生命力。通過對楚藝術諸如青銅器、漆器、絲綢、木雕、玉器和繪畫等等藝術形式的對比研究,我們發現它們有著相同的藝術審美特征,那就是造型及裝飾中的柔美曲線大量運用。無論是漆器上的鴛鴦彩繪,還是絲綢上的飛鳳與蟠龍,其造型要素都是干凈利落、流暢柔美的線條,呈現出一種輕靈纖巧、陰柔含蓄的審美風格。
(二)升騰之美
楚民族的遠古祖先為祝融, 他在夏商之時率高辛部落南遷入漢水流域,與當時土著文化產生了交融和融合。高辛部落以鳥為圖騰,南遷至楚地后將鳥發展成造型更美更豐富的鳳。屈原在《離騷》中寫道:“吾令鳳鳥飛騰兮,繼之以日夜。鳳的直沖云天和眩目色調似乎能引領人的精魂飛登九天,周游八極。可見在夷夏并存的文化中,鳳鳥的形象是上天入地、升騰宇宙的。除了鳳鳥,其它諸如龍、蛇等動物形象的那種飛騰的意識和遼闊深邃的空間美感也貫穿了楚漆器的始末。從楚藝術的空間構成上我們總能體驗到一種掙脫塵世之羈絆,欲飛升至另一個神秘未知世界的迫切渴望,以及那個神秘未知世界難以拒絕的誘惑和感召。這樣一種空間的升騰意識擺脫了具體事物的束縛,是幻想中的在自然界中的極度自由,表達了楚人對現實世界苦難的超越,對宇宙生命熱切的求索。
(三)神秘之美
楚文化專家一致認為楚藝術可以追溯到原始巫文化,那么楚藝術的審美意識里充斥著原始人的思維意識就不足為奇了。曾侯乙墓出土編鐘架中的六個銅武士,長袍曳地,束腰、佩劍,頭戴平頂帽冠,圓臉杏眼,兩臂支撐托舉鐘架,有的身軀根據設計需要被截去一半,有的手臂被極度夸張,或長或短,長的超出尋常一倍多,雙臂的關節多被突出強調,顯出武士舉重若輕的神態。這種寫實和非寫實手法的同時運用,不但沒有破壞雕塑作品的藝術效果,相反讓人們面對一個現實的對象時又多出了一些浪漫的想像。楚人在祭祀和占卜過程中使用的道具都被賦予抽象化和夸張化的處理,以達到娛樂諸神的目的,這樣一種特殊的藝術造型呈現出一種獨特的神秘之美,令人驚嘆。
三、旅游紀念品設計的方法與原則
(一)形態構成
旅游紀念品的種類很多,如傳統工藝品、現代工業產品、手工藝制品、書籍、畫冊等,無論是立體造型還是平面造型,形態設計是紀念品設計的重要內容,現代產品和消費者之間產生互動是由產品形態美感首先引發的。現代旅游紀念品的形態設計可以從楚藝術元素中汲取營養,把握住楚文化中傳統藝術造型的構成特征,對鳳鳥、飛龍等動物元素進行形態的提煉、概括、夸張、組合和拼貼等,尤其是要抓住楚藝術中鳳鳥展翅升騰的神似特征。同時也可以采用楚漆器造型中的象征構成法則,提煉出各類動物的形態,將它們有機地組合在一起,并賦予它們以現代產品的功能語義,這樣的產品形態就會產生一種近似于楚藝術所特有的那種神秘審美氣息。這樣可以大大提升旅游產品的形態感染力和楚文化特色,以實現現代旅游紀念品文化符號的創新。在第二屆全國旅游紀念品設計大賽上有一部獲獎作品“非鳥”(圖1),其創新點就在于在形態上對鳳鳥圖案進行打散和再拼貼的處理,整個畫面呈現出一個鳥形的圖案,但其形態構成利用解構的手法在視覺上極具沖擊力,給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覺。
(二)色彩組合
如果說楚藝術的中心母題是鳳鳥,那么楚藝術的色彩基調就是紅、黑兩色了。所以,在設計地方旅游紀念品時,就要充分考慮到楚藝術的色彩意識,在色彩的搭配運用中,廣泛使用色彩艷麗的暖色,使其呈現色彩亮麗絢爛,對比強烈的視覺效果。重點運用紅黑兩色,紅色鮮明亮麗,沖擊力強,黑漆深邃沉靜,包容性強, 紅黑兩色互為襯托、對比,構成楚漆器彩繪的基本色調,再在此基調上敷陳五彩,既鮮明艷麗,又繽紛斑斕,給人以強烈的視覺刺激和心靈震懾。如針對云南大理旅游紀念品的一系列的設計(圖2),整體色彩基調就是采用云南大理白族傳統扎染工藝上的藍底白花的色彩搭配,這種色彩取向,創造出了一種蘊含神話傳說或民族風情而又極為熱烈、豐富、和諧統一的色彩效果。
(三)圖案裝飾
裝飾是地方旅游紀念品設計的重要環節,它廣泛地運用于產品表面的紋飾排列或者平面設計的圖案填充。紀念品裝飾設計的好與否,可以大大影響產品的整體文化層次和整體氣氛。總體而言,楚藝術的裝飾風格呈現一種繁復與充實之美,楚漆器表面遍布紋飾,以分區的不同以及區域的大小來分別飾以不同的紋樣。在楚漆器中似乎完全沒有空白的概念,幾乎所有可飾的漆器均涂上或繁或簡,或疏或密的紋樣。鑒于楚漆器表面的這樣一種充實之美,我們可以在現代的書籍、畫冊、冰箱貼等生活裝飾品上采用同楚漆器一致的審美風格,充實中透露出簡樸,繁復中透露出主次,利用動植物的紋樣因形就勢,以反復的手法分布各個區域,同樣我們還可以在現代刺繡上飾以幾何抽象紋,輔以程式化的鳳、蛇、龍紋,讓它們各自為營,但又統一于同一主題形態中,呈現出充實的裝飾之美。
四、基于楚文化特色的旅游紀念品設計的價值與意義
首先是有助于抓住地方旅游紀念品的核心價值,提升產品在市場的競爭力。地方旅游紀念品對楚文化的挖掘與運用,在外觀形式上首先刺激人們的眼球,打動消費者的購買欲望,從而解決了國內旅游紀念品市場同質化的問題,提升了地方產品的市場競爭力。
其次是有助于地方旅游品牌文化推廣。將傳統元素與實用功能相互結合,使荊州的旅游紀念品擁有自主產權,使荊州的品牌走向世界,這對荊州旅游品牌文化的推廣具有重要作用。其三是有助于地方旅游經濟和相關產業的發展。成功的旅游紀念品有利于提高景點的知名度。旅游紀念品市場蘊含著巨大的商機,振興旅游紀念品產業,豐富旅游價值鏈條,能夠加快荊州旅游經濟的發展。
結 語
中國未來的旅游紀念品設計,必須站在民族文化的制高點上,審視中國傳統文化和西方文化并有選擇地吸收其精華。荊州的旅游產品更是如此,唯有真正地繼承楚文化和其他特色文化的旅游紀念品才能在激烈競爭的市場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才能夠樹立地方旅游品牌文化,才能繼承本土文化和發展民族特色。
參考文獻:
[1][7] 張正明.楚文化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
[2] 鄧碧波,李少宏,康娜.基于產品屬性的鞍山旅游紀念品設計研究[J].包裝工程,2008,33(22)
[3] 皮道堅.楚藝術史[M].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1996
[4]PI Dao-jian.Chu Art History [M].Wuhan:Hubei education publishing house,1996:6
[5] 林麗.論包裝設計中地域特色的傳承[J].包裝工程,2013,34(18)
[6] 宋強,弋景剛,葉振合.產品設計繼承傳統文化的方法[J].包裝工程,2008,29(02)
[8][9] 洪櫻.戰國時期楚國漆器的審美解讀[J].民族藝術研究,2004(01)
[10] 劉永翔.產品設計[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8
[11] 劉敦榮.旅游商品學[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2
作者簡介:
余靜貴,長江大學工業設計系講師,武漢大學美學專業在讀博士生。研究方向:工業設計、藝術美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