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90后中職生思想上的自主性與行為上的依賴性存在強烈反差,他們在制度下被動地、迷茫地學習與生活。為了有的放矢的開展德育課教學,筆者對本校學生進行了抽樣問卷調查,并據此提出了強化自我責任心,扎實自我教育之根的培養策略。
【關鍵詞】自我教育能力 自我責任心 培養策略
【中圖分類號】G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4)08-0010-02
在近幾年的德育教學工作中,教師們都能深刻地感受到90后中職生自我意識強,張揚叛逆等個性特點。他們要求保有獨立的空間,反對學校與家庭的干預,但思想上的自主性與行為上的依賴性卻形成強烈反差,體現為自律力差,在制度下被動地、迷茫地學習與生活。針對這種心理面貌,引導他們確立科學的價值觀,培養自我教育的能力就顯得尤為重要。自我教育是人成才最重要的因素,當學生擁有了自我教育的能力,就能夠發揮主體精神,不斷的排除來自內外部的各種障礙,完善自我,追求自我發展,實現自我。而這一目標的實現必須有強烈的自我責任心作為基礎支持,為了有的放矢的開展德育教學,筆者參考若干權威心理測試,圍繞自我責任心的主題設計了27個題目,進行問卷調查,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培養自我責任心,扎實自我教育之根的策略。
一、調查對象及方法
此次問卷調查在汕頭市林百欣科技中專學生中開展,該校屬國家重點中專,學生生源較好。調查采取不記名式隨機抽樣調查,當場發放、回收問卷。調查問卷共發放250份,回收243份,回收率97.2%,其中有效問卷243份,有效率100%。本次調查的對象涵蓋了電子商務、商務英語、會計電算化、多媒體數字運用、電子技術運用及服裝設計六大主干專業的學生。專題調查涉及自我保健、學習態度、時間觀念、人生規劃等多個方面。
二、中職生自我責任心現狀分析
(一)有較好的時間觀念及承擔責任的意識
在人的成長過程中,具備良好的時間觀念是非常重要的一項素養,它也是實現自我管理的基礎。表1顯示,大部分的學生有時間觀念,能夠根據任務安排好時間。同時,表2顯示,65.8%的中職生有自覺的責任意識,他們能優先考慮責任范圍內的事情,大部分學生能正視責任后果,只有17.8%的學生會采取裝病等方式逃避承擔責任。
從這兩項調查可見,中職生群體具有一定的成熟度,能較好地安排時間,有承擔責任的勇氣,約一半的學生自信能獲得他人的信任。
(二)自我責任心存在的若干問題
1.運動與保健的責任意識薄弱
表3顯示,學生中經常運動來保持健康的僅占23.6%,能夠堅守健康飲食準則的學生只有29.8%。從數據來看,學生運動與保健的責任意識薄弱,情況令人擔憂。自我責任心是在人自愛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自愛就是要珍愛自己的名譽和生命,對自我負責,全面關照自身的身體與精神健康,具有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學生對自身生存質量關注不夠,容易放縱自己沾染不良生活習慣或生活作息混亂,將嚴重影響學習、工作的精神狀態。
2.進取心不足,存在一定的僥幸心理
72.9%的中職生喜歡順其自然地生活,59.2%的學生會有放任自流的念頭。59%的學生確信自己是幸運兒。數據顯示,中職生缺乏明確的人生目標,自我設計意識薄弱,危機感不強,有一半以上的學生對自己的人生存在著僥幸心理。由于大部分中職生是應試教育體制下的失敗者,在他們沒有認識到自己的價值之前,對人生的發展十分迷茫。
3.做事態度不端正,容易朝三暮四
從表5的調查數據顯示,約一半的學生做事態度不端正,會敷衍應付。73%的學生辦好事的動力是對事情的價值判斷而不是責任意識,這也是部分上課經常遲到的學生能在兼職工作中保持良好的考勤記錄的理由。所謂“價值”在他們中通常體現為眼前可見的個人利益,說明這部分學生眼界狹隘,缺乏對未來可持續發展的思考。
4.知行未能和諧統一
表6的調查數據顯示,中職生責任認知的情況較好,但行動力弱。66.7%的學生認同“學習是一種責任,盡管有時并不快樂,我仍然會盡力做好它”,但只有33.6%的學生能夠做到“上課時,無論外在環境如何,我都會認真聽好課”,71.5%的學生會在無法獨立完成作業時抄襲了事;在“我相信‘既然決定做一件事情,那么就要把它做好”的調查中,86.8%的學生有認真做事,追求效果的意愿,但47.9% 的學生認為“專心致志地做一件事,如果持續時間很長,對我來說就很困難”,56.4%的學生常常忘記需要做的小事情,顯示對分內事還是不能克己、盡職盡責;80.1%的學生知道為自己的晚年精打細算是有意義的,但72.9%的學生喜歡順其自然地生活。認知與實踐不統一,這是學生自我責任心弱化的突出表現。
三、在德育課中培養學生自我責任心,扎實自我教育之根的策略
真正的教育能夠激發學生去進行自我教育,追求個人的全面發展。長期以來,德育工作依賴制度教育在短期內取得了成效,但相當一部分學生脫離了制度的約束,或不在監督者視線內,便會故態復萌,讓教育者充滿挫折感。中職生自我責任心在上述方面弱化,恰恰暴露出以往德育工作在自我責任心教育方面的成效是值得懷疑的。因此,德育課教師應當在教學育人中追本溯源,強化學生的自我責任心,激發出他們自我完善、自我發展的強烈愿望,奠定他們形成自我教育能力的堅實基礎,實現真正的教育目標。
(一)滲透缺失品格的培養,補全自我責任心教育
教師要針對調查顯示的問題,把對應的品格培養作為重點和難點滲透到四門德育課及心理健康課堂中來。如:中職生運動與保健責任意識薄弱,對自己的生存質量缺乏必要的關注,教師要引導學生把自己當客體來研究,加強自我認識,樹立正確的自我觀念,貴己愛己;中職生普遍缺乏進取心,隨波逐流,教師在教學中就要幫助學生堅定行行出狀元的信心,了解自己的專業及其對應的職業群,培養對專業的熱愛,并根據自己的主客觀條件,選擇適合的職業理想,找到自我發展的內驅力;部分中職生做事態度不端正,朝三暮四,難以成為合格的職業人,教師要多下功夫,培養學生良好的職業道德,尤其是如何以恭敬嚴肅負責的態度對待自己的分內事,努力做到樂業、勤業、精業;中職生知行難和諧統一,與個體的意志力薄弱密切相關,教師要指導學生深刻理解意志與理想實現的關系,參考權威心理素質訓練方法,幫助學生制定日常意志力培訓計劃,持之以恒,做有原則,有毅力的人。
(二)豐富活動類教學方法,深化獨立負責的情感體驗
自我責任心的培養若停滯于認知層面是很難有成效的,德育課教師要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銳意改革教學方法,在課堂上豐富學生自我負責的情感體驗,進一步內化自我責任心。
1.案例教學法,理論聯系實際。案例教學法是近些年來被積極倡導的教學方式,它突出的優點是使理論內容變得生動具體、直觀,給人以身臨其境之感,易于學習和理解。教師要根據本研究結果的提示,選擇典型案例,引領學生深入特定事件的現場,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有效激發學生對獨立負責的意識。
2.情境模擬教學法,激發移情。在課堂上設計與現實生活中相似的情境、事件、人物,讓學生置身于模擬的情景中,仿真演習。這一認知方法使學生能在親身感受中享受完成任務的快樂,承擔未完成任務的后果,激發學生對角色責任的移情,培養自我責任情感。
3.自主探究教學法,深化體驗
嘗試自主探究式教學,讓學生發揮主觀能動性,在發現問題、探索問題、獲得結論的過程中,收獲到學習的成就感,重新看到自己的價值。同時,教師應注意引導學生對探究活動的表現進行反省與思考,對自己的不足產生警覺,萌生完善自我的愿望,獲得對自我負責的深刻認同。
(三)完善考核方式,營造培養學生自我責任心的心理氛圍
改革課程考核方式,堅持終結性評價與形成性評價相結合的原則,將德育課作為培養自我責任心等良好品格的“實驗田”,精心耕耘。考核從內容到形式要多元化,適當減少對知識點的考核,增多對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及行為養成等方面的評價,把學生在本課程的責任感作為考核的一個重要內容貫穿其中,從學生本課程的考勤、課堂紀律、參與課堂活動的情況、課外拓展任務的完成程度、自主持續學習的能力、作業提交及作業質量等方面進行評價,營造以盡責為榮,以失責為恥的心理氛圍,督促學生養成自我負責的行為習慣。
(四)指導社會實踐,延伸自我責任心的養成教育
本研究中,中職生知行不統一的現象突出,而后果承擔是改變這些不良狀況的有效途徑,德育課教師在指導實習、社團活動、社會服務等社會實踐中,要帶領學生在實踐鍛煉中進一步認識自己、磨練自己、調適自己。由于學生存在自我責任心弱化問題,在實踐中必然會親身感受到現有自我責任心狀態與社會要求之間的差距,教師要以此為切口,引導學生深刻體會自我責任心不足,將難以勝任任何社會角色,自我發展,追求成功都將成為空中樓閣,使他們在危機感與緊迫感的驅使下,逐步養成自己對自己負責的行為習慣,使自我責任心的培養落到實處。
參考文獻:
[1]李琛.有關培養學生自我責任感的一點感受[J].新課程學習,2012年 8月
[2]蘇娜.學生責任倫理教育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博士論文,2013年5月
[3]劉翩翩.鄭煒.自我責任心的心理學研究及其展望[J].工業技術與職業教育,2011年3月
作者簡介:
楊小可(1973-),女,漢族,廣東省興寧人,學士,汕頭市林百欣科技中專講師,研究方向為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