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振群 趙肖勇
【摘要】大學英語教學是在教師與學生共同參與下培養學生素質和智力的一種活動。在整個的英語教學活動中學生應該處于一個核心的位置。每個學生都是一個相對獨立的個體,吸取各自所需求的營養知識。因此,作為一名大學英語教師應該重視大學生這種特殊的獨立性。在教學過程中起到監督、促進、幫助、指導和組織的作用。從而充分的發揮學生的積極性和主體性,實現良好的大學英語教學效果。
【關鍵詞】大學英語 教學 學生主體性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4)08-0120-02
一、學生主體性含義和特征的解讀
學生主體性的含義:(1)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以學生為出發點,依照學生本身的特點,對課程進行設置,以適應學生的學習。而教師在整個教學過程中處于一個引導者的位置。(2)在學習過程中,學生要有意識、自覺的、積極的、主動的進行學習。發揮其主觀能動性,而不是被動的接受所學習的知識。
學生主體性特征:(1)學生的自主性和創新性。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主動的去接受教學中所學到的知識,同時,運用不同的思維方式、方法去理解知識。根據自身的要求選擇適合自己學習方法,以便能更好的吸收課程內容的文化知識。(2)教學中實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學生占主體地位,是教師所關注的對象。(3)學習效率的體現。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自主學習的行動越高,相對而言他的學習效率也很高。
所以我們必須讓學生產生自主學習的意識,這樣,在教學過程中才能更好的進行師生配合,教學才能達到最優化。
二、學生主體性發揮的條件
(1)培養學生的學習動機。在教學過程中,作為老師應該激發學生的學習的興趣愛好,這樣才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例如解析英美最新資訊,經過調查多數學生對這個模塊的學習都富有極高的興趣,教師應該將當時最熱門的話題拿出來舉例,經過學生的討論,最后給以簡評。注重理論聯系實際,這樣調動課堂氣氛,同時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如今年的“棱鏡事件”,教師可以通過這個國際事件來實現大學英語教學大綱要求:“開闊學生的國際視野”和“培養學生價值觀”。
(2)形成以學生為主體地位中心的教學模式。以學生為主體,創設生活教學情境,采用創新教學模式,讓學生主動參與到大學英語教學課堂中,激發學生積極、自主的學習的熱情。讓學生感覺到大學英語的學習不再感到枯燥。在大學英語的教學活動中,教師應該創設一個與生活有關的情景。例如,如何實現與國際友人的有效溝通,學生借此可以更真實的貼近書本,把書本上的知識運用到生活中。同時,學生真正變成課堂的主體,充分發揮他們的主觀能動性更深度的理解書本的知識。這也是一種創新的教學模式,當然,教師也需要掌握好課堂的時間,以便達到最好的效果。
(3)營造學生主體性發揮的課堂環境。創設課堂氣氛,激發學生的思維,采用提問的方式給課堂留置懸念。教師作為課堂的組織者,應該調動課堂氣氛,展現出教師的教學藝術,利用幽默的語言,讓學生有意識有興趣的去學習。鼓勵學生對課堂教學內容提出問題,勇于探索。讓學生產生強烈的求知欲,課堂上教師應該平等對待每位學生,讓學生有一種平等的,放松的氣氛。同時給課堂創造出一個相互交流的氣氛,最大限度的體現以學生為中心,也是教師自我價值的實現。
三、積極發揮教學中學生的主體性
(1)以學生為主體的全體性活動。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不能單調的一直講課,應該進行師生互動,調動起學生的積極性,不能使學生的大腦處于沉睡的狀態,帶動起學生的思維,讓他們的思維活躍在課堂教學的內容里,積極提出問題也能找出問題的解決方法。要注重因材施教,建立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縮短教師同學生之間的距離,善于同學生交流。教師應與學生建立共同的興趣與愛好,師生之間應該建立起共鳴。用愉悅的心情去感染每位學生讓其參與到課堂的教學活動中來,讓學生積極動腦,積極動口同時讓學生尋求對課堂的教學不滿意的地方說出他們的想法和提出相應的建議。這樣讓全班學生參與到課堂教學中,提高整體的教學的質量,提高整體的課堂的效率。通過師生的共同努力達到最優的效果。
(2)以學生為主體的探究性教學。組織學生在教學活動中進行研究性學習。教師不急于對課堂內容下結論,改變傳統的被動接受學習的方法,擺脫原有教學的束縛,讓學生自主在教學中發現問題,探究問題,解決問題。教師是教學活動中的組織者,他起到引導的作用,教師需要針對每個學生的不同特點,他的知識結構,認識水平,理解能力等這些綜合能力進行對教學內容的研究。研究性學習有利于學生在學習大學英語中獲得信心懂得去體驗生活,把被動的學習變成主動的學習。讓大學英語課從枯燥乏味變得有聲有色,讓學生在其中找到學習英語的快樂。教育部提出,“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往與合作的能力。”
(3)以學生為主體的開放性教學。現代社會是開放的社會,學生的思想受社會環境的影響,趨于多元化。所以作為大學英語教學的教師應該帶領學生走出去,了解國家社會和世界的動態,教師應該將大學英語教學充分的和時間相結合,開展課外活動有利于學生思維的發散和特長的展現。在課外活動中每個學生都應該自主的去面對問題,探索問題,找到適合的辦法去解決問題,了解社會上存在的與英語教學有關的相關話題,充分和課堂內容相結合要做到理論聯系實際。教師可以把學生帶到社會上去,感受英語在日常生活中的價值,然后回到課堂與大家一起分享心得體會。從而將呆板單調的大學英語課變得有聲有趣,同時也能讓學生體會到自己也是社會的一份子,他存在于社會的意義以及將來自己所要對社會作出怎樣的貢獻,使學生充分在這個舞臺上展現自己的才能與抱負。
參考文獻:
[1]Lewis M.The lexical Approach:The State of ELT and a Way Forward[M].England:Language Teaching Publication,1993.
[2]文秋芳.英語學習策略實證研究[M].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
作者簡介:
蔡振群(1985—)女,山東臨沂人,青島科技大學教師。研究方向:英語教學。
趙肖勇(1984—)男,山東煙臺人,青島科技大學學工辦科員。研究方向:公共事業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