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中文 李亞軍 季聰
【摘要】面對信息化時代變革挑戰,院校如何更好地、及時將最新科研成果用于教學,加速科研成果向教學轉化,發揮科研價值,提升教學效果,本文對此作了探討。
【關鍵詞】科研成果;轉化;教學效果
一、科研成果向教學轉化的重要意義
科研是造就高水平教研隊伍基本途徑。科研的過程,實質就是培養人才過程。加強科研與教學緊密結合,及時將最新成果用于教學,才能發揮科研的應有價值。
(一)科研工作是教學工作的催化劑
教學與科研都是培養人才的重要手段,教學資源和科研資源都是院校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資源,科研與教學相結合是現代高等教育的發展趨勢。科研是“源”、教學是“流”,只有提高科研水平,并及時將最新科研成果用于教學,不斷地為教學提供新理論、新技術、新方法,才能促進教學內容優化、教學方法的改革和教學質量的提高。創新是科學研究的本質。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人才,也離不開科研工作。可以說,科學研究既是促進教學質量提高的不竭源泉,又是高素質人才成長的加速器。因此,將科研成果及時用于教學,是科研工作的重要內容,是提升教學效果的重要因素。反過來,良好的教學效果,又能促進科研工作的進一步開展。
(二)科研成果是創辦一流學科的重要保證
科研成果是衡量學科專業建設水平的主要標志之一。科學研究是學科建設的內在動力。學科專業建設是衡量院校辦學水平高低的主要指標,學科的發展及新興學科的建立都離不開科學技術領域的重大發現和突破。科研項目特別是重大科研項目是學科專業建設的根本性依托。不斷地提出和獲得科研項目,學科專業建設和發展才有強大的動力,學科專業才有生機和活力。因此,科學研究是學科建設的支柱,沒有科學研究,沒有科學成果的轉化和支撐,新型學科就難以生長,傳統學科就難以發展,優勢學科也難以保持。
(四)科研成果是推進創新發展的現實需要
教學實踐是檢驗科研成果的標準。在教學科研院校逐步向以應用大學為主轉變的趨勢下,要求學員在院校期間,就具有一定的或豐富的實踐經驗,對所學專業或對今后社會需要的實用人才建設情況比較熟悉,因而對院校科研成果的可行性、針對性、前瞻性和實用價值等具有較多的發言權。教研人員將最新科研成果用于教學,接受學生的評判和檢驗,不僅可以發現問題,開闊視野,獲得啟迪,產生靈感,使科研成果更趨完善,而且還可以收集素材,找到需求,進一步明確科研方向,形成新的選題,不斷產生科研創新發展的新的增長點。
二、目前科研成果向教學轉化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是成果轉化意識不夠強。院校科研的目的是為提高教學質量進而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更好的服務于社會。當前,科研實際活動中存在著被異化現象。在這種“為科研而科研”或“為獲獎而科研”的目的驅使下,科研成果的價值被淡化。人們在選擇科研課題和開展研究時,關注的焦點往往放在研究成果能否出版發表,能否獲獎,而很少考慮能否轉化為實際的教學力。結果是“成果”雖然大批產生,但由于著眼點偏移,實際“管用”的、能轉化的卻較少。
二是教學與科研關系不夠順。“重教輕研”和“重研輕教”兩種相悖的思想及現象在院校同時存在。在此影響下,實際工作中自然存在著教學科研相互爭人力,物力、財力的矛盾;存在著對從事教學人員和從事科研人員獎勵程度的矛盾。比如在教研隊伍綜合能力培養上,對科研能力的培養重視不夠;在院校基本建設中,對科研的基本建設重視不夠;在資金保障方面,強調“以科研養科研”較多;而在教研人員職稱評定和工作考核時,則存在明顯的“重研輕教”現象。
三是成果管理機制不夠全。在制度措施上,對科研成果轉化沒有相應的明確而具體的措施和規定,基本處于放任自流狀態。使得科研成果不能真正用于教學、轉化為教學效益。如在學術研究方面,文章發表了、獲獎了,任務就完成了,而是否應用到教學中,很少有人問;在技術研究成果方面,也同樣如此。在管理機制上,一些院校科研管理機構人員缺編,力量較弱,且沒有專門負責成果轉化機構和人員,使成果轉化工作難以開展和落實。在信息溝通上,沒有形成成果交流機制。成果完成后,其創新程度、使用價值和推廣前景如何,只有課題組成員和為數不多的評獎成員知道。
三、科研成果向教學轉化采取的對策
(一)端正科學目的,營造良好氛圍,增強自覺性
理順教學管理部門與科研部門之間的關系。二者要緊緊圍繞培養一流人才、創辦一流院校的目標,在人、財、物等各個方面加強協調,相互支持,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具體職責分工擬為:教學管理部門負責把科研成果用于教學納入院校人才培養方案,將科研成果及時進入課程標準,進入教材,進入課堂;科研管理部門負責組織用于教學成果的選題申報、審查把關和教學準備工作,及時向教學管理部門通報情況,加強聯系,共同研究制定具體教學實施計劃。
(二)健全管理機制,拓寬轉化渠道,增強規范性
建立成果轉化協調與保障機制。一要堅持黨委議教議研制度。年初,院校黨委應結合部署年度任務,統籌安排教學科研工作;每季度,院校黨委要把議教、議研結合起來,對教學科研的重大問題進行專題研究。二要建立教研聯席會議制度。院校在研究制定學年(學期)教學計劃和課程安排之前,應召開有訓練部、科研部、教學系、室領導參加的聯席會議,通報、審議、研究和協調將科研成果列入教學計劃和課程安排具體事宜。三要建立科研成果共享制度。在不違反保密規定前提下,科研管理部門定期召開科研成果發布會,建立成果(或成果目錄)數據庫及檢索系統,利用校園網建立科研網站。
(三)著眼教學需求,狠抓工作落實,增強有效性
一是抓好教研人員綜合能力培養。一要統籌規劃抓培養。院校應將研究人員的培養與教員培養一樣重視,納入院校人才培養的總體規劃,統籌安排。二要多種途徑抓培養。采取送學深造、崗位鍛煉、以老帶新、在職攻讀、單位供職、承擔課題、出國考察等方式方法,加強研究人員培養。三要突出重點抓培養。培養對象要以學術技術帶頭人和中青年研究人員為重點,培養內容要突出教學能力培養提高。
二是抓好課題立項和“入教關”。成果的價值在于應用,應用的目的在于提高效益,要想獲得高效益,首先必須抓好課題立項關,從源頭上保證成果質量的高水平。其次是要抓好課題成果的“入教關”。對于擬向教學轉化的課題必須進行嚴格篩選,嚴格把關,不符合教學需求、不是最新價值的科研學術成果,不能入選人才培養方案。
三是抓好教學全程協調監控。一要在教學力量上,堅持以科研骨干為主,確保將高質量的科研成果和高水平的研究人員投入教學。二要在教學對象上,堅持以參與重點期班教學為主。把重大成果和主要力量投入重點期班教學。三要在教學方法上,堅持“以學為主”。把成果轉化的著力點放在培養學員創新能力和科研素質上。四要在教學管理上,堅持“三個統一”。即科研人員授課要納入院校統一的人才培養方案,統一的課程標準和統一的管理方式進行。通過制度化和規范化來保證將最新科研成果及時轉化于教學,不斷提高教學效益和人才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