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紅易
【摘要】以人為本是新課程核心理念,實行雙主教學、 還課堂給學生一直是新課程的價值取向,經教師集體研究、個人備課、再集體研討制定的,以新課程標準為指導、以素質教育要求為目標編寫的,用于引導學生自主學習、主動參與、合作探究、優化發展的學習方案即導學案則是目前踐行這一理念的較好模式。
【關鍵詞】導學案 高中生物教學 實踐研究
【中圖分類號】G633.9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4)08-0154-01
1.問題的提出及成因分析
1.1新課程改革遇到的問題
新課程改革雖然已經取得了一定的進展,但學校教育特別是課堂教學的一些問題并沒有因為新課程的實施而得到根本解決。教學方法一般都是從教師教的角度設計的,在課堂教學實踐中,教師往往注重教法而忽視對學生的學習方法、學習態度、學習習慣、學習能力等知識以外的素質的培養,教師根據教案教學時,學生接受過程是被動的,致使在教學中“教師只管講,任由學生聽”,“教師講得振振有詞,學生聽得懨懨欲睡”的教學狀況仍然存在著一定的普遍性,這種只顧教法忽視學法的模式影響了學生未來的發展,影響了教育方針的全面貫徹落實,影響了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的培養,導致新課程理念難以真正踐行[1]。
1.2課程理念下的課堂雙主教學
從目前教學的實際看,把課堂變成師生共同提出問題、共同解決問題的陣地,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參與課堂研究,全面提高學生的學習自主性和生物科學素養,應是新課程中課堂教學改革達到的目標。 高中生物教學必須進一步完善主體性課堂教學模式,大力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探索發現、交流合作的學習方式,從而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高中生物導學案立足學情,突出教師的主導作用,關注學生主觀能動性的充分發揮和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符合課改發展趨勢。
2.核心概念的界定
2.1導學案
導學案是經教師集體研究、個人備課、再集體研討制定的,以新課程標準為指導、以素質教育要求為目標編寫的,用于引導學生自主學習、主動參與、合作探究、優化發展的學習方案。
2.2高中生物導學案應用研究
教師依據高中生物課程標準要求,結合教材內容,立足學情,編制導學案,進行課堂教學實驗,探索引導學生自主學習、主動探究的過程。
3.理論依據
3.1傳統行為主義教育理論
上世紀50年代中期以前,行為主義學習理論占據著主導地位。這種學習理論的主要觀點之一是將刺激與反應聯結在一起。它把教師放在主導地位,強調知識傳授,認為學生的任務 就是要消化、理解老師講授的內容,把學生當作灌輸的對象、外部刺激的接受器、前人知識與經驗的存儲器,忽視了學生是有主觀能動性的、有創造性思維的活生生的人(一句話講“教師為主導”)[2]。
3.2建構主義理論
建構主義理論的內容很豐富,但其核心只用一句話就可以概括:以學生為中心,強調學生對知識的主動探索、主動發現和對所識意義的主動建構(而不是像傳統教學那樣,只是把知識從教師頭腦中傳送到學生的筆記本上)。建構主義認為,知識不是通過教師傳授得到,而是學習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會文化背景下,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料,借助其他人的幫助即通過人際間的協作活動而實現的意義建構的方式而獲得。(一句話講“以學生為主體”)從而成為國內外學校深化教學改革的指導思想。即“以學生為本”,“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有人比喻講:在教學中教師扮演的僅是導演,學生才是舞臺的主角[3]。
4.導學案的編制、組成及使用
4.1導學案的編制
導學案的編制主要有如下步驟:個人主備、形成初稿—集體研討、修改初稿—完善整理、形成定稿—課前熟悉、融入個體—跟蹤訓練、督促落實—課后反思、補充完善。
4.2 導學案的組成
導學案有多種不同的模式,但總起來看由三部分組成:預習案,探究案和訓練案,后者包括基礎訓練和鞏固提升兩方面。
4.3 導學案的使用
導學案使用: 提前一天發給學生,要求學生完成預習案,完成訓練案中的基礎訓練,并收交、批改學案檢查學生預習情況,上課前點評。上課時以學習小組為單位,以探究學習的形式完成探究案,再完成訓練案中的鞏固提升,以檢查課堂效果,最后再次催收導學案以檢查學習效果,形成反思,完善學案。
5.研究過程
本人結合所任班級學生情況,制作以對導學案模式的滿意情況為主要問題的調查問卷,發放問卷850份,有效回收835份,回收率為98%,通過對調查問卷的分析發現大多學生對該教學模式是接受的,都認為該種模式有利于提高同學們的學習興趣,能培養他們的合作探究能力。同時本人還對所任兩個班上的學生進行側練,由t檢驗的公式得出t=0.795<1.9,因此p>0.05。兩個班高二(11)班和高二(12)班學生成績差無論是平均分、及格率還是優分率都差距不大,于是以高二(11)為實驗班,以導學案為教學模式,高二(12)班作對照班,采取教學案上課模式。以月考成績為后側,對一個月以后兩個班上述諸方面利用excel軟件進行數據統計,由檢驗的公式得出t=2.42>1.98,因此p<0.05,表明這兩個班在上述諸方面都存在明顯差距。
6.研究結論與反思
6.1 研究結論
6.1.1導學案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作為導學案主體的探究案,通過小組探索得出結論,與其他小組分享,然后再由老師總結,這種模式無疑對探究能力的培養是不言而喻的。
6.1.2導學案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在小組探究過程中,組員既分工又合作,組員先對探究的問題分析、提出自己觀點、小組總結、再有一人代表本組回答探究的問題,最后由教師評價、修正每個小組的答案,然后再歸納探究問題的答案,不難得出該過程對學生合作精神的培養是顯而易見的。
6.1.3導學案是踐行新課程理論,實現雙主教學,把課堂還給學生的較好模式。
6.2 反思
6.2.1學生由于受傳統教學模式的束縛,因而導學案教學模式的實施將任重道遠。
6.2.2導學案教學模式的執行,需要領導的支持,必須是集體智慧的結晶。
6.2.3導學案教學模式的前景需要評價體系的改革為堅強后盾。
參考文獻:
[1]薛玉蘭;互動學習中的師生關系[J];成都教育學院學報;2002年04期
[2]許曉東;基于建構主義的計算機任務驅動式教學法[J];重慶工學院學報;2005年02期
[3]駱惠珍;建構主義教學理論對漢語教學的影響[J];昌吉學院學報;2004年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