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蓓
摘 要:本文圍繞“以就業和個人的職業發展為導向,以職業崗位群工作任務為驅動”,基于高職院校的特點,從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對該課程改革提出對策,以此促進學生的順利就業。
關鍵詞:課程改革 職業發展 就業
中圖分類號:G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4)03(a)-0026-02
隨著全球化經濟的深入發展,企業的生產活動對人才的需求提出了新要求,素質高、能力強、零對接的人才更受企業的追捧,由于應用型人才的職業性、實用性、實踐性和高層次性的需要。在充分肯定成績的同時,我們也清醒地認識到,我校在應用型人才培養方面還存在一些問題,特別是在課程設置方面的缺陷,而《大學生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這門課程是學生就業指導的風向標。因此,作者認為只有把最基礎的課程設置進行改革以后,才能夠從實質上解決學校培養適應社會需要的新時代優秀應用型人才。
1 課程改革中存在的問題
隨著全國就業形勢的進一步影響,高等職業教育被要求賦予更高的要求和期望,要辦好高等職業教育,工作者更應該清晰的認識到高等職業教育在發展中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針對這些新的問題,我們一方面要正視,一方面要予以改革,走出困境。目前在高職院校對《大學生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這門課程的改革依然存在著以下問題。
1.1 課程目標設置具有盲目性
《大學生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這門課程對學生的就業目標選擇和樹立具有風向標的重要意義。但目前這門課程的設置仍存在問題。(1)對培訓目標的認識不明確。課程的設置沒有針對性,并不根據實際情況實際分析。這就導致了學生上這門課,只是知道一個大概的,無法深入實際,進行更深層次的思索。(2)課程設置、目標與社會需求脫節。學生畢業就面臨失業的尷尬。
1.2 教學內容的單一
目前高職院校的教學內容卻相對滯后,拿《大學生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這門課程來說,教師在上課中無法及時更新教學內容,分享市場成果,為畢業生提供更好的就業現場指導。教學案例千篇一例,沒有一定的針對性,而有些案例又難以遷移,學生無法從中獲得更多的指導。
1.3 教學方法傳統
隨著教學成本的不斷投入,教師已不再使用板書這樣的方式,學生能通過多媒體來上課。但是也忽略了其他教學方法,導致部分有想法的學生無法發表自己的見解,學生學習積極性不高。教師精力有限,無法對學生進行一一評價和引導,上課效果并不理想。再則,傳統的教學方法在理論的基礎上討論實踐,或者忽視實踐的重要性,學生無法活學活用,在較短時間內獲得高效的收益等諸多原因都是高職院校課改中存在的問題。
2 課程改革的必要性
2.1 人才培養的需要
21世紀的市場人們更多強調人的價值最大化;人職匹配的理念已滲入職場,無論是企業或學生在選擇時會參考一些非物質的因素,選擇的標準趨于多樣化,這就讓就業的市場有太多的不確定性因素存在,《大學生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開設的目的是開啟學生的自我認識、自我開發和自我實現的主體意識,正確評價自己、正確評價自己與環境的利弊,尤其是高職院校的學生相對本科生而言,在某種程度上基礎較差,課程的設置讓這部分學生在學校學習知識的環節清楚知道學業、就業、職業發展等涉及人生的重要問題提早展示在學生面前,讓他們學會思考三者之間的關聯,莫錯失人生學習知識的大好階段。
高等職業教育普遍存在的問題:專業設置不合理,沒有和市場接軌,沒有自己熟悉的產業領域,理論知識與實踐技能嚴重脫節等特點,這與高等職業院校課程設置有很大的關聯,高等職業院校課程的內容多數在本科教材上濃縮而得,沒有一種適合高職學生所用的課程;目前從市場上來看較多的《大學生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的版本過于雷同,偏向理論性、忽略實踐性。而沒有將職業崗位群所需的能力溶入到課程內容中,所以《大學生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課程的探索要吻合地方經濟的需要,吻合職業崗位群的特點,探索一條以職業分析為起點的課程標準,按照職業崗位群的任職要求、以及職業崗位群的各工作環節鏈所須的實際理論、實際能力溶合到課程內容建設之中以實現課程內容、課程結構的實用化與操作化,以職業崗位群的行為目標統領課程建設、規范課程內容的設置,讓課程設置后的內容更具針對性、可操作性。
2.2 高職院校發展的基礎
課程的設置始終將“自我學習能力、獨立探求能力、學生的內涵建設”作為突破點,培養以具有高尚職業道德素養、扎實專業知識、熟練職業技能、探索創新能力的綜合性應用型人才[1]。為實現這個目標,作為高職院校重要課程之一的《大學生職業生涯發展與就業指導》這門課也必須與時俱進,全方位的進行改革。因此,筆者認為高職院校教育必須突出實踐性和技術應用性的特點,以就業和學生個人的職業發展為導向、以職業崗位群工作任務為驅動、以培養個人能力為目標,打造成圍繞學生為主體、素質為基礎、項目為載體,按照職業崗位群的特點形成知識—理論—實踐—內涵建設的一條線相關課程??萍嫉难杆侔l展導致高技能崗位迅速增加,新的工作崗位對工作的技能、工作的任責的起點、工作的綜合素質都提出新的要求,在高速發展的社會中,高職教育只有適應市場的變化才能獲取生存。課程設置應從學生的興趣出發并結合職業崗位群的特點來培養學生發現、探索、解決問題的一種課程模式,同時課程的設置也要突出培養人的內涵建設,而且要加入足夠的理論知識以應對目前瞬間萬變的市場,為學生走入職場能自行解決問題和革新技術做好應對的準備。
3 課程改革的對策
3.1 構建多層次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是教學工作者希望通過設計一系列教學內容來達到理想狀態的一種教學活動,也是教學設計的初始[2]?!洞髮W生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其目的是引導學生正確設定自己長遠的發展目標,并結合當前社會發展的需要、現實狀況、個人的學業等因素對長遠發展目標分解成若干近期發展目標。其兩者關系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它具有很強針對性、操作性、學習性;構成教學過程中所特定的教學內容,教學設計過程應將近期發展目標以所對應的職業崗位群所具備的行為目標溶入到教學內容中采取一系列的教學方法以期達到教學的效果。
3.2 構建多維度的教學內容
基于不同層次的教學目標就決定了教學工作者在教學內容的設計上應是多維度[3]?!洞髮W生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應適應不同層次學生的需求。把這門課分割為:圍繞職業生涯發展的相關理論課;圍繞性格、興趣、價值觀探索的測試課;圍繞提高各種技能的訓練拓展指導課;圍繞國家就業政策、行業前景分析研討課。由于大學生正處于由依賴向獨立、由學生角色向社會角色過渡期,教學工作者須充當一個引領者,將職業生涯發展過程中相關的理論知識傳授給學生,讓學生在學業、就業、職業發展中進一步探索。測試課須借助測評軟件等系列活動探索、求證個體的性格、興趣,圍繞性格、興趣,以及職業發展的相關、相知理論確立個體近期學業規劃路線、學業規劃目標。技能指導課是助大學生順利就業的敲門磚,將這些內容編排在學生社團活動、學生實踐活動、學生頂崗活動中,強調突出動手性、實踐性。希望通過以上種種平臺,做好從學生轉化為職業人的前奏。
3.3 構建多元化教學方法
教學方法是在一定的教育理論指導下形成的教學活動的基本構架,由于教學整個過程中要突出“以學生為中心、以學生職業發展為中心”的理念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故采用多元化的教學方法是必由之路。
(1)案例教學法應貫穿于《大學生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課,通過本校大量往屆畢業生成功就業案例分析、討論,并形成定性分析、總結將其提升到理論知識的學習和應用,以此調動在校學生的學習主動性、積極性,明確學業目標。
(2)采用“理論、實踐結合”教學方法?!洞髮W生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課有許多內職業生涯因素需要借助各種軟件測評工具來完成;如:興趣、性格、價值觀等,讓學生借助各種測評軟件來完成對自我全方位的認識。
(3)采用“集中教學和個別輔導”的教學方法。由于《大學生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強調以個體的興趣、性格、價值觀、家庭背景為出發點,并結合當前的機遇制定適合個體學業、職業發展的規劃;所以在集體授課基礎上要突出個別輔導,采用探討為主的師生互動方式,讓學生主動參與激發學生興趣,或以學生為主體的開放式、創造式等教學方法。
(4)采用“項目驅動教學法”將職業崗位群所應具備的最基本的能力通過系上的科研項目在企業工程師或系上專業老師帶動下完成,以達到學生專業能力的提升。
4 結語
總的來說,高職教育“以就業為導向”在一定意義上“定位偏低”,“找到工作”不應該成為大學學習的“終極目標”。作為高校教師應該通過大量的互動性、趣味性的課堂活動及實踐環節,把學生在校學習期間專業能力培養、職業發展能力群培養和價值觀調整作為“三涯聯動”的關鍵,著力從教學改革向教育改革的提升。從而改變高職院校教學過程中的知識傳授盲區,注重培養學生“自我學習、終生學習”的現代學習觀,建立以個人能力為目標、以職業崗位群任務驅動的新課程教學模式,從各種角度全方位打造全新的課程。無論何種方法其目的是強調學生的主體作用,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幫助學生在完成學業同時對職業發展進行思考、探究,形成適合個體差異、發展的職業規劃。
參考文獻
[1] 朱青春.大學生數學教學轉型及對策研究[J].南昌教育學院學,2010(3):84-85.
[2] 張橋,張敏堅.加強大學生職業生涯教育提高大學生就業能力[J].南京醫科大學,2010(4):320-323.
[3] 李俊卿.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培養大學生的創新能力[J].中國大學教育,2010(1):5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