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幼梅
摘 要]閱讀理解作為考查學生直接運用英語能力的題型,近年來在中考中占有較大的比重。該類題目要求考生必須具有良好的閱讀習慣和較高的閱讀能力,以及必要的分析推理能力和理解能力。在教學中,教師要著重培養學生的閱讀習慣,指導學生掌握閱讀技巧。
[關鍵詞]中學英語;閱讀習慣;閱讀技巧一、培養良好的閱讀習慣
良好的閱讀習慣是培養閱讀能力的基礎。但就目前來看,許多學生都沒有良好的閱讀習慣,不明確學英語的宗旨和目的;有的學生在閱讀的時候,喜歡用手和筆指著文章讀;有的則“咬文嚼字”,邊讀邊對其中的詞、句進行分析,等別人早已讀完,他還不知所云。這樣就導致了閱讀面狹窄、閱讀興致低落的現象。教師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培養學生廣泛閱讀的習慣。
(一)養成默讀習慣。許多學生在閱讀時,習慣于發出每個詞的讀音。有的學生雖沒有讀出聲來,但內心還是在自言自語、一詞一句地有意念地讀,閱讀速度明顯受到說話速度的限制。這就要求學生養成默讀習慣,把注意力只停留在文字符號上,避免出聲而影響閱讀的速度。
(二)養成日讀習慣。要求學生每天讀一篇短文,可以少讀,但要天天讀。平時時間緊,少讀點,假期多讀點。這樣不但能增加所學詞匯的復現率,而且能增加學生的知識面,培養用英語直接思維的能力。
(三)養成廣泛閱讀的習慣。拓寬閱讀的范圍,讓學生盡可能多地涉獵交際功能強、實用性強的應用文、說明文。提供給學生各種體裁、題材的文字材料,包括人物軼事、科普常識、文化習俗、人文歷史、新聞報道、廣告說明等。
(四)養成快速閱讀的習慣。為提高閱讀速度,還需限定文章閱讀的時間,在規定時間內要求學生有效地獲取信息,加快閱讀節奏,增加緊迫感,從而為學生在考試規定時間內高質量地完成限定閱讀內容奠定基礎。
二、指導學生掌握閱讀技巧
(一)理解指導。閱讀的主要目的是理解作者用文字表達的思想,因此理解能力是閱讀中最重要的能力。閱讀理解的程度可由淺入深分為三個層次:表層理解、深層理解和評價性理解。表層理解只是懂得文章字面的意思,深層理解則要求讀者能清楚地理解作者的言外之意,評價性理解則需要讀者對作者所表達的內容說出自己的看法。讀者理解一篇文章應包括這三個層次,其中表層理解是深層理解的前提,評價性理解又是在深層理解基礎上進行的。
這里就以牛津初中英語8A Unit4 Giant Panda 的教學為例,具體談談如何通過理解課文內容的三個層次培養學生閱讀理解能力。
1.表層理解。表層理解是要求學生掌握文章字面意思。對學生的要求是機械地重復文中主要內容,使課文內容再現。
2.深層理解。深層理解的問題具有創造性。它要求學生利用作者所傳遞的信息,憑借自己的社會背景知識、生活經驗進一步理解和吸收讀物中沒有明確表述的卻又與主題有聯系的思想與信息,即“弦外之音”。這是一種合乎邏輯的、超越讀物文字符號所傳遞的信息而進行的思維推理活動。教師設置問題,通過提問引導學生思考,同時啟發幫助他們在文中找到有利于回答問題的線索。
3.評價性理解。閱讀的目的是吸收信息或利用獲取的信息分析解決問題,并對文章作價值判斷,提高深層次理解和評價文章的能力,同時也獲得運用英語進行交際的能力。
(二)閱讀技巧指導。1.確定中心思想。一篇文章通常是圍繞一個中心思想展開的。一篇文章又是一個有機的整體,段落與段落之間有著內在的緊密聯系。整篇文章的中心思想是通過各個段落中心思想的深入闡述烘托出來。英語中,用來表達這個中心思想的句子叫主題句(the topic sentence)。通常文章的中心思想包含在文章的首句,有時也在文章的末句。其他句子都是用來說明和闡述主題句。因此,在確定文章的中心思想時,要求學生重視閱讀文章的首句和末句。2.要抓住語篇中詞語之間的照應關系。出現于同一語篇中的詞語在意義甚至形式上經常是相互預示、照應的。前面的詞語經常為后面的詞語提供出現的條件或前提。而后面的詞語常常照應、解釋、補充、歸納前面的詞語。3.要注意關聯詞語在文章中的紐帶作用。連接詞語不僅在語篇中起著紐帶作用,而且是領悟語篇內各語段之間的語義聯系的邏輯符號。借助于它們,我們不僅可以把握文脈,還能加快閱讀速度。
責任編輯一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