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榮庭 李雅箏?
摘 要:我國大眾媒體一直將科技傳播與普及作為媒體功能的配角,因此“科技記者”的從業現狀不容樂觀。在“科技記者”業務技能素養需求的分析基礎上,通過理論研究和對比分析,構建提出科技記者從業素養體系框架和詳細的指標體系,并就如何提高科技記者素養能力制定對策建議便顯得極為重要。科技記者的素養體系應包括基礎素養和綜合素養,其中基礎素養可從文化素養和崗位專業素養來考核,綜合素養可從科學素養、信息素養、道德素養來考核。
關鍵詞:科技記者;素養體系;對策建議
中圖分類號:G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4)06-0008-04
曾獲諾貝爾獎的白川英樹先生認為:“在這個科技迅猛發展的社會里,大眾是需要科普知識的,而媒體是傳播科普知識的最好渠道,所以進步的社會需要科學報道和科學記者,這是衡量社會進步程度的標準。[1]”科技記者是指從事科技信息采集、編輯和報道等科技傳媒相關業務的從業人員,其從業領域主要包括科技報刊(科技期刊、科技類報紙等)、廣播電視科學欄目、網絡媒體的科技新聞報道以及專業的科學網站等。那么,當前我國科技記者的行業現狀如何?我們又該如何提升科技記者隊伍的整體素質和業務能力呢?
一、科技記者從業現狀概述
長期以來,我國大眾媒體一直將科技傳播與普及作為媒體功能的配角,而國外媒體則把科技新聞作為四大主流新聞之一。舉例來說,美國電視臺的科技類節目的播出時間占節目總播出時間比重的20%,日本為15%,而我國僅為6%[2]。可見,我國大眾媒體的科技傳播意識還很淡薄,科技類節目的比重還較低。正是由于大眾媒體對科技新聞記者需求的偏少,導致了我國科技新聞記者隊伍陣容的薄弱。
不僅如此,我國新聞記者的培養又多采用傳統的人文學科培養模式,由此培養出來的新聞記者大多數未接受過自然科學領域的專業教育和系統訓練,進而影響科技新聞記者隊伍的整體水平。因為對科學知識、科學精神和科學方法的掌握欠缺,以及對傳媒新技術的了解有限,現有的科技記者并不能很好適應新時代科技傳播的需求。
可見,我國科技記者行業主要存在以下兩個問題:一是科技新聞記者陣容薄弱,科技記者呈現結構性缺失狀態;二是科技記者自身隊伍素質有待提升。因此,研究和制定科技記者的素養體系,不僅有助于完善科技記者的培訓、選拔和使用機制,加強科技傳媒工作能力的建設,而且對我國記者的素養提升也有參考價值。
二、科技記者素養體系框架
(一)素養體系的基本構成
科技記者的素養,即科技記者的素質,應為科技記者完成科技傳媒工作所必需的基本條件。科技記者所需的素養可分為文化素養、崗位專業素養、科學素養、信息素養、道德素養等。在這五種素養中,文化素養和崗位專業素養為科技記者的基本素養,即科技記者所需具備的閱讀、寫作等新聞傳播的基本能力;而科學素養、信息素養和道德素養跟科技傳媒工作業務緊密相關,為科技記者的綜合素養,涉及對科技內容的處理能力。這也就勾勒出了科技記者素養體系的基本框架(如圖1所示)。
圖1 科技記者素養體系框架圖
目前,文化素養和崗位專業素養,作為基本素養要求,是一般新聞記者所需具備的能力;相關研究成果較多,在此不做贅述。而科技記者的科學素養、信息素養、道德素養,以前也僅限于單一維度的探討,作為綜合素養,就有必要進行系統的分析,有必要進行指標的設計和評估的研究。
我們可以進一步從態度與意識、知識、技能與方法等三個方面來討論素養問題。“態度與意識”指科技記者的價值觀念和價值判斷,比如科學觀念、對待使用信息的態度等;“知識”指某一方面的認知和記憶,如科學原理知識、信息技術知識等;“技能與方法”指運用相關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在科技傳媒的語境下,三者構建了相對穩定的支撐關系,相互關系如圖2所示。
圖 2 科技記者綜合素養體系中的各要素及其關系
科技記者綜合素養體系中的每個素養,都包含了態度與意識、知識、技能與方法的描述。本文還將對每個素養制定二級指標,并在此基礎上結合科技傳媒語境,得到和科技傳媒工作相關的實踐能力描述。
科技記者綜合素養體系包括了科學素養、信息素養和道德素養,具體素養指標制定如下。
(二)科學素養
筆者認為科技記者的科學素養是一種以公民科學素養為基礎,帶有較多功能性的實用性科學素質。具備科學素養的科技記者應掌握與實際工作相關的科學知識、科學技能方法和科學觀念,并能夠用其解決傳媒工作中的實際問題。
本文通過對Miller三維模型、PISA科學素養模型、Hodson 科學素養三維度的分析,確定了科學素養的基本因素,即科學知識、科學方法、科學技能、科學本質和 STS(Science、Technology、Society,科學、技術與社會)。科學素養的測試指標可分為三個維度:科學知識維度、科學技能方法維度、科學觀念維度。這三個維度組合在一起,便構成了科學素養的一級指標。
1.科學知識。科學知識涉及了科技記者日常工作領域中本質性和常規性的知識,包括如下維度的二級指標。
(1)掌握科學概念。科技記者應掌握一定的文明成果和輿論熱點的科學術語;了解自身科技傳媒工作領域內相關科學題材和背景知識。(2)判斷科學事實。科技記者應了解并能正確判斷科學事件中蘊含的科學原理、科學研究進程以及科學事件本身的意義等。(3)了解科學發展情況。科技記者應了解自身領域歷年來科技發展的重大事件;了解社會時代最新科學知識和科學發展的情況,與時俱進。
2.科學技能方法。科技技能方法指科技記者能運用科學知識來認識和解決日常工作中遇到的科學現象與實際問題,具體指標如下。
(1)掌握并合理運用相關科技政策。科技記者需掌握一定歷史時期下較為重要的科技政策的制定過程和涉及內容,包括國家的和地方的科技發展戰略、科技管理的基本原則等;另外科技記者應能夠解讀并傳播面向公眾的科技政策。(2)掌握處理事件的科學方法。科技記者應能夠運用科學知識、政策等觀察分析科學事件,掌握嚴密的觀察實驗方法和嚴格的邏輯推理能力;并能夠通過自然科學方法和規律認識進行深入的調查研究,由此及彼,由表及里。(3)正確引導公眾,聆聽反饋意見。科技記者應能夠全面認識和正確把握科學事物,深入淺出傳播科學知識;既要關注科技傳播的過程也要關注傳播效果,聆聽受眾的反饋意見。(4)運用科技技術創新工作形式。科技記者應能夠以科技手段為輔助,優化自身工作流程;并能夠運用最新的科技成果,實現科技傳播形式的創新。
3.科學觀念。科學觀念集中體現了科技記者的價值觀念和理性文化,具體指標如下。
(1)以科學的態度對待自身工作。科技記者應該堅持真理、堅持科學、不畏強權、實事求是,應該向公眾提供客觀、真實、科學、準確的信息。(2)以科學意識正確引導科學思維。科技記者應將科學意識轉化為現實工作中的科學思維和科學方法,將科技題材置于一定的政治、經濟、社會環境條件之中思考。
(三)信息素養
如今,國內外尚無“信息素養”的標準定義。國外學者和相關機構曾將信息素養定義為“具有確定、評價和利用信息的能力,成為獨立的終身學習的人”[3],以及“能清楚地意識到何時需要信息,并能確定、評價、有效利用信息以及利用各種形式交流信息的能力”[4]。本文將科技記者信息素養定義為能準確定位、及時有效獲取所需要科技傳媒信息,能分析和評價所獲信息,并能綜合運用各種信息處理手段和方法對信息進行加工處理,進而創造性地利用信息創作出能滿足大眾需求的科技傳媒作品的能力。
信息素養可從三個層面來衡量:對信息理解和認識的意識層面,即信息意識;對信息知識掌握的知識層面,即信息知識;對信息獲取、分析與評價、加工處理和利用等的實踐能力層面,即信息能力。
1.信息意識。端正的觀念和敏銳的感知,能夠驅動科技記者去創作出最契合時代需求且具有專業分量的科技傳媒作品。信息意識可從如下指標進行衡量。
(1)信息觀念。在信息化社會里,科技記者需要認識到信息和信息技術對科技傳媒工作的重要作用,并在科技傳媒工作實踐中,確立尊重科學、尊重知識、終身學習、勇于創新的觀念。(2)信息敏感度。科技記者應關注科技前沿的熱點問題,善于從海量信息中捕獲有價值的科技傳播的題材,善于觀察事物,觀察生活,發現和捕捉有價值的內容,并能夠將新媒體應用聯系到科技傳媒工作實踐之中。
2.信息知識。由于科技記者工作的特殊性,其對于科技信息傳播知識掌握能力的強弱與其業務素質有著很大關系。信息知識可從如下指標進行衡量。
(1)信息理論知識。在科技信息傳播工作中,科技記者需了解和傳媒實務相關的信息方法運用方面的理論知識。(2)信息技術知識。科技記者應具備數字信息技術以及多媒體技術的基礎理論知識,以便能更好地發揮信息傳播能力。(3)法律知識。科技記者應了解與信息傳播和知識產權相關的法律法規,從而能夠有效規避信息傳播過程中不慎觸及的法律漩渦。
3.信息能力。信息能力是在科技傳媒實踐中體現出來的能力,與科技記者的業務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本文根據科技傳媒實務中對信息的一般操作流程和技能要求,從如下四個指標來衡量科技記者的信息能力。
(1)尋獲有效信息的能力。科技記者需要綜合使用多種信息獲取的途徑獲取所需信息的能力,比如科技事件采寫、調查、文獻檢索等方法;需要建立個人科學信息資源的知識地圖,具備與科學界人士深入溝通交流的能力;因需要查閱外文文獻,科技記者還需具備一定的外語能力,便于更通暢地獲取信息。(2)分析與評價信息的能力。科技記者需要具備批判性思考的能力,能夠運用科學的方法辨別科技信息的準確性、完整性、時效性,能夠分析判斷經科技傳媒傳播所帶來的影響。(3)加工處理信息的能力。科技記者應具備應用傳媒業務系統設備對科技傳媒事件進行加工報道的能力,如圖文編輯、視音頻剪輯、數據處理等。(4)創造性利用信息的能力。科技記者需要具備歸類、整合,并綜合利用各類科技傳播信息資源的能力,并能將科技事件轉化為通俗易懂的、適合面向大眾傳播的信息表現形式。比如轉化科學術語、技術術語、科學概念等科技信息內容的能力,利用已有科學信息素材,對傳播內容、形式進行創新再造的能力。
圖 3 科技記者道德素養體系框架圖
(四)道德素養
日常生活中,人們一般憑借直覺或“良心”進行道德選擇。但在科技傳媒領域,從業人員面臨諸多道德選擇的困難,如很多科技主題本身存在道德爭議;科技傳媒工作一般涉及多方利益,如何去取舍;科技傳媒影響廣泛。因此,在面臨復雜的道德選擇時,科技記者應當具備一定的道德素養,以免在面臨復雜的道德選擇時無所適從或做出低質量的選擇。
基于此,本文認為科技記者的道德素養應要求科技記者在面臨道德問題時,能夠做出合理選擇,以提高做出的決策質量。在設定道德素養框架時,根據分析道德問題的過程,將其分為識別、分析、拓展三個階段。道德素養要素主要體現在前兩個階段上,它與道德素養框架的對應關系(如圖3所示)。
而這三個階段分別對應為道德素養的三個要素,即一級指標,包括對道德問題的識別能力、道德分析能力、處理道德問題時的思維拓展能力。
1.對道德問題的識別能力。對道德問題的識別能力指當科技記者面臨一個有關選擇的話題(如是否報道或以何種角度報道)時,能夠識別該話題是否涉及道德問題,并對其道德屬性(如重要程度和涉及的價值)進行初步分析。對道德問題的識別能力的二級指標如下。
(1)道德問題判斷。科技記者對道德問題的判斷指能夠判斷當前話題是否涉及道德問題,是進行道德決策的第一步。如在傳遞某個科技信息時,能否判斷它可能存在倫理道德問題。(2)道德程度判斷。該指標指科技記者應能夠判斷道德問題的重要程度。它包括(如果不解決或解決不當)可能對社會造成的后果,問題所要求采取措施的迫切程度。(3)道德價值識別。該指標指科技記者能夠識別情境中包含哪些價值。道德價值識別要求識別的價值有一定的全面性,不能只看到一方面(如只看到新聞的轟動效應而未看見可能對受眾造成的精神刺激)。
2.道德分析能力。道德分析能力是指運用理性手段分析道德情境,并做出道德判斷的能力。包括道德框架的運用,以及對事實和價值的評估。
(1)運用道德框架。道德框架包括基于動機、行為和結果的推理,以及基于責任的推理。具備道德框架,并不意味著一定了解道德框架內容,而是需要在面對具體材料時,能夠分析某種做法動機上善惡如何,行為上是否合理,結果上是否合適,以及是否符合職業公認道德準則的要求。(2)評估事實的能力。該指標包括全面把握傳媒材料的相關事實,并對其可能造成的道德結果做出推斷。這就要求科技記者首先能搜集到相關事實,如在判斷有關克隆人的問題時,能了解到相關實驗進行時的科學倫理細節和科學界最新動態;其次是能對事實與當前情境的程度進行評估,以確定那些事實對于目前的道德判斷尤為重要;最后是對事實的道德結果進行推斷。(3)評估價值的能力。該指標要求科技記者能夠評估情境中反應的價值的相關性,并去粗取精,消除偏見。去粗取精,是因為關聯度越大的價值對最后決策的影響越大,對價值的相關性分析得越清楚,決策的最終結果越明晰;消除偏見是因為偏見一般產生于不相關價值的關聯。
3.處理道德問題時的思維拓展能力。對道德問題的識別能力是指通過運用想象力或直覺思維能力為道德問題設計解決方案。包括換位思考能力、大局思考能力和解決方案的設計能力。因為,科技記者在進行道德分析時,不能機械地運用理性道德分析工具,而應適時跳出思維框框,創造性地解決問題。
(1)換位思考能力。該指標指科技記者應能夠體會到受眾在接受信息后的反應。如不應當在未經警告的情況下播放可能誘發癲癇病的視頻畫面,不應當在不必要時展示殘酷、血腥、惡心的場面等。(2)大局思考能力。該指標指科技記者應能夠從政治、社會、經濟、文化的宏觀角度思考道德問題。這就要求科技記者能夠在適當的時候,跳出利害雙方的利益糾纏,從大局視角來做出道德選擇。(3)道德解決方案的設計能力。該指標指科技記者應能夠為科技道德問題設計解決方案。這就要求科技記者應具備一定的創造力,在做出道德選擇時能夠擺脫“非A即B”的僵化思維模式,通過設計“第三條路徑”顧及到各個價值,走出道德困境。
三、提升科技記者素養的對策建議
科技記者素養體系的建立、完善和實施,是一個漫長的素質提升過程。在這一過程中,科技報刊(科技期刊、科技類報紙等)、廣播電視科學欄目、網絡媒體等科技傳播主體應當秉承為社會培養專業科技記者的理念,加大培養力度,完善培養選拔機制,從而提升科技記者的素養能力。針對如何結合實際情況提升科技記者素養,本文提出如下對策建議。
(一)注重選拔和培養,強化科學素養的水平提升
陳力丹指出:傳媒對科學報道的誤讀,一是傳媒領域和科學界存在不同話語體系造成的,一定程度上難以避免;二是記者缺乏科學素養;三是利益驅動下記者不遵循職業道德[5]。因此,建議科技報刊、廣播電視和網絡媒體等科技傳播主體在選拔和培養科技記者時,應結合科學素養指標,有針對性地提高科技記者的科學素養水平。如在招聘和選拔科技記者時,選擇具有理工科背景的從業人員;結合各科技傳播主體所涉及的科技領域,制定有針對性的培養體系,可邀請資深的從業人員為科技記者進行定期或不定期的培訓等。
(二)結合科技傳播實務,量化信息素養考核指標
鑒于信息素養涉及的實踐技能較多,科技報刊、廣播電視和網絡媒體等科技傳播主體應針對自身的業務特點,進一步制定出可量化的信息素養考核指標,如熟練掌握哪些信息檢索工具,熟練操作哪些圖文視頻采編設備等,以實現對科技記者信息素養評估的有效性和可操作性,從而培養能夠適應新媒體融合環境的全能型背包記者。此外,專業院校應結合可量化的信息素養考核指標,完善科技記者信息技能的培養體系,為不同科技傳播主體培養出具有較高信息素養的科技記者。
(三)加強道德倫理訓練,不斷提升道德選擇能力
在科技傳媒實務中,科技記者在報道許多社會熱點議題(如胚胎干細胞研究、空間探索、遺傳隱私等)時,應有較高的受眾本位意識,以減少科技新聞報道對受眾造成的負面影響。因此,科技報刊、廣播電視和網絡媒體等科技傳播主體在培養科技記者時,應通過各種科技道德情景的模擬訓練和定期的案例培訓(如黃金大米,韓國黃禹錫事件等科技危機報道等題材案例),不斷提升科技記者對自身業務經常涉及的某一領域科技新聞的道德選擇能力。此外,在微博、社交網絡等新媒體快速發展的今天,各科技傳播主體還應嘗試制定社交媒體政策[6],對科技記者使用新媒體進行科技傳播的行為加強道德約束,以減少不當的私人化的科技信息傳播行為對公眾、媒體和社會的影響。
參考文獻:
[1] 陸光元.諾貝爾獎得主白川英樹:社會需要科學記者[EB/OL].千龍新聞網,2004-04-16.
[2] 牟慧玲,蔣宏.上海媒體與國外媒體科技傳播的比較與啟示[J].新聞界,2007(2).
[3] 陳文勇,楊曉光.國外信息素養的定義和信息素養標準研究成果概述[J].圖書情報工作,2000(2).
[4] 丁申桃.互聯網絡與圖書館信息服務[J].情報學報,1998(2).
[5] 陳力丹,葉夢姝.再論傳媒對科學的誤讀—摒棄“垃圾科學”與科學好新聞的產生[J].新聞大學,2011(1).
[6] 白凈.新聞記者使用社交媒體規范探討——中國大陸媒體、路透社、美聯社規范比較研究[J].新聞記者,20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