郄濤嵐
摘 要:新課程教學改革的關鍵是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和合作探究的能力,促進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激發學生的創造力和學習內動力。從教學改革的必要性入手,針對目前的教學現狀和問題提出了學生學習方式轉變的有效途徑。
關鍵詞:自主學習;合作探究;學習方式
傳統的教學模式往往沒有充分考慮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個人感受,這樣會直接造成學生學習以及老師授課的交互過程中存在著鴻溝,缺乏師生之間的親密互動,久而久之教育方式便成為“填鴨式”。如今,隨著新課程改革的呼聲越來越高,各地相繼實施了課程改革,并進行了相應的課程改革探索,試圖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提高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深入研究學生主觀能動學習的方式,為中國教育改革注入新的活力。
正如前蘇聯著名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所說:“在人的內心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即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學生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求尤其強烈。”所以,在進行“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的教學過程中,一定要善于構建有助于學生自主探索并合作學習的教育模式并營造學習氛圍,切實做到讓所有學生都可以得到充分發展。
一、學生學習方式轉變的方式
1.從教材汲取有營養的知識
從教育的根本出發,興趣無疑是最好的老師,學生不愿意自主學習的主要原因是多年來的灌輸式教育所導致的。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一定要善于培養學生對所教課程的興趣。高效的課堂氛圍不僅需要講課生動,還應該要求學生對所學課程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并且愿意學習。教師不能僅僅照本宣科,由于當前教學過程中所選用的教材是國家依據課程標準指定輔助教學用的,但并非一成不變的,學生不一樣,所處的環境不一樣,倘若每年都一樣地上課,那么作為老師不僅會覺得教學時非常枯燥,反觀學生也無法投入更多的學習興趣。一定要善于挖掘傳統教材的深層次內涵,挖掘教材內容的內在樂趣,教材是靜止的,數學內容更是抽象的。因此,數學教學應注意設計適當的教學情境和活動,讓學生能在快樂的活動中自然地接受知識。只有根據學生的思維特點和基礎設計的教學活動,才能更好地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使學生理解學習材料,思維能力獲得發展。
2.學生應該掌握提出問題的方式并進行深刻的探究
對于教學來說,問題是探索的材料和源泉,懸念則是促使探索的動力和“調味品”。老師不僅要善于提出能供學生思考的問題,還要能夠創設懸念情境,鼓勵學生積極主動地提出問題,主動參與到問題的討論中來。身為教師,要經常性地鼓勵學生,鼓勵學生要有敢于提問的勇氣,要在教學過程中教會學生如何提問以及對于問題如何質疑,要教會學生明白“凡讀書處,皆應存疑,小疑有小問,小問有小進,大問有大進”的亙古不變的道理。學生則一定要改變自己的想法,一定要明白、要懂得“不會問就不會學習”的道理,要明白會問才具備質疑的能力,有質疑才能發展進步的道理。
3.學生要掌握靈活運用知識的能力
學以致用,學有所用一直是教育追求的目標,我們要明白“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的道理,因此,學生一定要科學地掌握靈活運用所學知識的能力。
4.學生要具備反思的能力
一個好的學生就應該善于反思自己的過去,敢于正視自己的缺點并努力改正。通過反思,才能夠更加深刻地理解問題,才能夠抓住問題的本質,才能夠掌握這個問題的相互聯系的規律。通過反思,才能夠主動引導學生進行自我評價,這對于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二、學習方式轉變過程中教師的作用
1.建立師生合作的學習方式,構建自主學習小組
正如我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說,教育的責任不是教,而是教學生學。師生合作以及成立自主學習的小組,在當前學習方式轉變過程中十分重要。通過明確的分工和相互合作,不僅能夠幫助學生之間進行有效的溝通,在互助的過程中還可以建立相互協作的合作關系。學生在積極參與學習過程之后,老師應該有的放矢,有針對性地對學生進行精心指導和總結,使學生學會學習,這才是學生所需要的。
2.因材施教,以學生為學習主體
因材施教是現代教育的重要教學原則,為此,教師應該充分了解學生的基本情況,分清層次,面向全體,營造能夠吸引每一個學生的“磁性”課堂,同時,也要采取個別激勵、體現分層互促的方式。
為了使現代教育更能夠適應時代,符合當前的發展需求,在教學活動中,應該轉變當前傳統的學習方式,幫助學生形成“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的能力。我們也要注意到這個過程是一個復雜艱巨的系統工程,需要老師和學生通力合作,才能夠切實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參考文獻:
[1]劉建華.初中數學課堂教學模式初探[J].考試周刊,2013(54).
[2]宋學慶.初中物理“學案導學自主探究”教學法初探[J].中學物理,2009(4).
[3]劉景剛.論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J].新課程研究:基礎教育,2012(9).
注:山西省教育規劃《基于主題的中學學科課堂教學設計》課題(課題批準號:GH—12207)
編輯 趙飛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