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雪
摘 要:新形勢下,初中音樂課程教育的改革勢在必行。結合教學實踐認識與感悟,圍繞新課標理念在初中音樂教學中的運用策略展開了分析與探討。
關鍵詞:初中音樂;新課標理念;音樂情境;德育教育
新的歷史條件下,原有的音樂教育理念、方式方法、策略途徑等早已無法充分滿足當今社會素質教育理念的高標準、高要求。在此背景之下,新一輪的初中音樂教育改革勢在必行。那么,作為一名初中音樂教育工作者,應當如何將新課標所提倡的先進理念真正轉化為教育實踐呢?筆者對此有如下思考與認識:
一、創設良好的音樂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音樂學習興趣
《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在其具體實施建議中明確指出:興趣是學生學習音樂的最基本動力,要求初中音樂教師“必須依據初中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以及獨特的審美特點,開展豐富多彩、生動活潑且新穎別致的音樂教學活動,以此充分激發與調動初中學生對于具體音樂內容的學習興趣以及積極性”。
例如,在教學古曲《陽關三疊》時,教師可以向學生講解該音樂曲目的歷史由來:王維在《送元二使安西》中寫道:“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這首七言絕句后被譜寫成一首七弦琴歌,除了每次疊唱原詩句之外,另加入依據原詩意境所編寫的其他詞句。因為詞曲中既提到了“陽關”一地,又反復三次疊唱吟詠,因此,該曲目被命名為《陽關三疊》,為后世所傳唱。如此,便以歷史由來為契機,在一定程度上誘發了學生對于《陽關三疊》這一古曲的學習興趣以及探究熱情,進而為其進一步深刻領略到其蘊含的離別之情奠定基礎。
再如,欣賞民樂《飛天》時,教師還可以在播放音樂之前,向學生出示山水畫、油畫、水彩畫、敦煌壁畫等風格截然不同的民族圖畫作品;之后再以此為基礎,向學生播放《飛天》民族音樂的相關片段,并引導學生從上述各個風格的民族圖畫作品中挑選出最契合民樂《飛天》音樂風格的圖畫作品,并鼓勵其嘗試說明判斷理由。這樣一來,便能有效串聯起“音”與“畫”,從而在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促使他們得以認真且投入地融入音樂的欣賞與學習活動之中。
二、充分挖掘教材中蘊含的德育教育素材,將音樂教育同德育教育形成完美融合
《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指出:音樂教育以審美教育為核心,提倡教師的音樂教學活動同德育教育形成完美的融合,以此“促使學生在對經典音樂作品產生強烈情感共鳴的基礎之上,真正達到借助音樂這一藝術形式陶冶情操、啟迪思維與智慧的最終教學目的”。
這就要求初中音樂教師在日常的教學實踐過程中充分挖掘教材中蘊含的德育教育素材,并有選擇、有針對性地實施德育教育的滲透。例如,在教學《非洲掠影》這章音樂內容時,音樂教師可以在向學生講解具體音樂理論知識點的同時,恰當而適宜地向學生播放幾組展示非洲地理自然風情、歷史文化等的幻燈片,以此幫助學生在擴大自身視野范圍、豐富學識見識的同時,產生深刻了解非洲音樂的興趣及熱情,從而真正樹立起平等的多元文化價值觀;再如,教學《母親》這首歌曲時,教師則可以在向學生播放此音頻的同時配合播放表現偉大母愛的視頻短片;隨后鼓勵學生結合自身的實際情況發表讀后感與個人感想。如此既能幫助學生實現對于音樂情感的更好認識、理解與掌握,又能幫助他們通過音樂作品充分領悟與感受母愛的偉大。
總之,新形勢下,初中音樂教育工作者必須深入學習與鉆研新一輪的音樂課程教育理念,并結合自身的實際情況將其靈活而巧妙地運用到日常教學實踐之中。相信如此,方能有效推動初中音樂新課改的更好落實。
編輯 趙飛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