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贇
摘 要:伴隨著現今教學改革進程的逐步深入,教學內容及教學模式出現了較大變化。作為小學數學老師,應及時更新自身的教學觀念,緊跟時代發展步伐,利用多種教學方法調動學生們的參與積極性,促使學生主動進行知識探索,從而提高教學質量。簡要探討了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應用生活情境教學法的重要性,并提出相應的措施,目的在于更好地幫助學生發展,為學生以后的學習及成長夯實基礎。
關鍵詞:情境教學法;生活情境;課外活動
對于處在小學階段的學生來講,數學內容較為枯燥,缺少趣味性,學生對其很難產生學習興趣。因此,作為教師,應為學生創建良好的學習氛圍,培養學生對數學的興趣,進而提高教學效率及質量。因為小學數學知識點與很多學生的生活存在密切關聯,所以,教師應把握好數學這一特性,利用生活中的具體實例對學生進行指導,幫助學生認識數學學習的意義,并且將抽象、復雜的知識點簡單化,方便學生理解,提高教學質量。以下簡要針對小學數學生活情境教學的相關內容進行探討,僅供參考。
一、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應用生活情境教學法的重要性
1.體現出生活同數學的關聯
借助生活情境的方法進行小學數學知識講解,可以直觀地把數學同生活的關聯性展示給學生們,讓學生認識到數學學習的重要性,從而調動學生們的學習興趣。同時,因為數學知識點中存在很多理論性較強、抽象性的內容,小學生因為自身的理解能力有限,所以很難對其內容進行深入理解,假如缺少必要的引導與參考,學生們就會感覺數學學習十分復雜,對數學知識產生抵觸、恐懼心理,進而影響后續教學。而利用生活情境的方法對學生進行指導,借助學生們熟知的生活案例來幫助學生理解數學內容,可以激發學生們的學習熱情,并簡化數學知識點,提高教學質量。
2.帶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對于數學科目來講,其內容十分枯燥、乏味,對于小學生來講,學習更為困難。再加之以往教學模式的死板與機械,很容易使學生喪失學習數學的熱情,甚至讓學生對學習產生厭惡。通過生活情境的方法進行教學,可以很好地預防此種問題出現,教師為學生創建輕松、歡快的教學氛圍,能夠讓學生的思維更加放松、活躍,從而提高教學質量,培養學生們的發散性思維及創新能力,為學生以后的發展夯實基礎。
二、小學數學教學中生活情境教學方法的具體應用
1.遵循學生的真實情況,設定生活情境
因為小學生的年齡相對較小,還沒有形成完善的人生觀與價值觀,對生活了解不足。在平時生活期間所能接觸到的事物、活動的范圍等都是有限的,所以,作為小學數學老師,在為學生設定生活情境期間,應對學生們的真實情況進行細致考核,保證設定的情境內容被大多數學生所了解并熟知。切不可為學生設定一些陌生、不了解的生活情境,這樣不但不會提高教學效率,甚至對教學質量也造成影響。例如:針對農村小學的學生,教師在設定情境時應同當地的生活、生產情況相吻合。假如教師生搬硬套地遵照教材講解理論知識,把一些城鎮化的情境引入課堂教學中,學生們則對其具有較強的陌生感,很難融入其中掌握數學內容,從而降低教學質量;相對來說,在對城市小學中的學生應用生活情境方法進行教學期間,情境的設定應具備城鎮的特點,進而幫助學生深入記憶數學內容,更好地發揮生活情境教學法的作用。
2.創建真實的數學生活情境,幫助學生將知識具象化
在進行小學數學課程教學期間,教師應善于以學生們日常生活中的事情為背景,與學生們實際可以看見、遇到的內容相結合,開展教學互動,從而使學生消除對知識的陌生感,將數學內容同生活結合起來,幫助學生理解,提高教學質量。想要實現這一目的,教師需多為學生創建真實的數學生活情境。例如:教師在講解“平均分配”的相關知識點時,就可以為學生設定這樣一道問題:將一根長度為28厘米的繩子對折以后,再進行對折,則剩余的繩長為多少?教師可以先將學生劃分成若干小組,讓學生進行討論,學生們普遍的計算方法為:28÷2=14(厘米),14÷2=7(厘米),這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動手進行操作,將題目中的繩子變成小紙條,遵照題目的要求進行對折,然后利用直尺測量出最后的長度。學生們會發現結果為7厘米,然后教師讓學生將紙條打開,發現紙條被平均分成了4份。之后,教師再引入平均分配的方法,學生就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知識點。通過此種教學模式,不但能夠幫助學生更加快速地掌握相關數學內容,同時還可以提高學生們的動手能力,增進學生之間的溝通與交流,為學生以后的學習及發展夯實基礎。
3.多進行一些數學課外活動
很多人認為在小學不適合進行課外實踐活動,其實,此種觀念是錯誤的,在進行小學數學教學期間,也需要進行課外活動,增強學生們的學習積極性,因為數學的課外活動具備較強的實踐性,教師需要針對學生們自身所掌握的數學知識水平及生活經驗進行活動設定,并通過多種方法引導學生參與探究活動,更好地發揮課外活動的作用。課外活動的內容需要以學生知識能力為基礎,結合學生們的年齡、興趣愛好,保證活動內容學生可以操作,唯有如此,才可以讓學生在實踐過程中更加深入地理解數學內涵,積累知識,尋找問題,并探討處理方法,發現生活與數學的關聯,培養學生們的數學興趣,為學生以后的學習及成長夯實基礎。例如:針對小學六年級的學生來講,教師可以多為學生舉辦一些“走出課堂,走向社會”等課外活動,讓生活中的活動成為課堂教學的外延與補充,帶動學生們的學習積極性。此種方法學生不但能夠把學習過的數學知識靈活應用來處理實際問題,感受到數學學習的重要性,同時也能夠讓學生接觸到一些課本中沒有講解的數學內容,豐富學生的知識儲備,并且培養學生們的發散性思維及創新能力,讓學生真正喜愛數學,更主動地進行數學學習。
4.讓學生利用學習過的數學知識處理實際生活內容
在日常生活中,數學內容無時無刻不在,把數學知識點應用到生活情境內可以處理許多現實問題,讓生活更美好。在小學教材中,包含很多數學知識點可以被應用到生活情境中,處理現實情況。所以,作為小學數學老師,在進行課程教學期間,應對學生進行相應引導,讓學生能夠熟練應用學習過的內容處理生活情況,幫助學生更好地發展。當學生在應用數學的過程中,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數學知識點的內涵,并且了解到數學與生活的關聯,培養學生們的數學抽象思維及應用能力,讓學生們認識到學習數學的重要意義。在現實生活期間,數學思想及知識無處不在。例如:學生在買東西的過程中,交錢、找零的過程就會應用到數學中的加減法知識。作為小學數學老師,可以為學生布置一些生活化的作業,幫助學生復習知識點,并且提高對數學的學習積極性。例如:當教師講解完“阿福的新衣——厘米、米的認識”知識點以后,就可以為學生設定一個測量自己房間長、寬、高,測量自己身高的任務,從而幫助學生更加深入地記憶相應知識內容,提高教學質量,幫助學生完善自身發展。
總而言之,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加快,教學模式及方法也需要進行相應的調整。對于小學數學教學來講,其對學生以后的數學學習,甚至理科學習都會產生影響。所以,作為數學老師,應及時更新自身觀念,善于利用生活情境的方法開展教學活動,從而調動學生們的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們的數學思維,提高教學質量,為學生以后的學習及成長夯實基礎。
參考文獻:
柯惠紅.利用生活情境開展小學數學教學[J].教育教學論壇,2012(1).
編輯 孫玲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