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超 杜清
【摘要】高校貧困生的資助工作關系到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的持續、健康發展和學校乃至社會的穩定,針對貧困大學生資助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展開論述,并提出解決問題的思路和對策,以使貧困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
【關鍵詞】貧困生資助;高等學校;資助政策
貧困大學生資助工作是為了保障貧困大學生順利完成學業、不因貧困而輟學。一直以來,受到黨和政府的高度重視,在實踐中,也逐漸建立起了一整套援助工作的政策體系,特別2007年,國家一系列貧困生資助的政策,在這些充分體現國家意志,充分體現促進教育公平的政策指導下,高校貧困大學生資助工作更是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
貧困生認定作為高校貧困生工作的首要環節,其準確性直接影響到高校貧困生資助的效益與效率。目前,我國高校并沒有一套科學合理確立貧困生的認定標準,只能基于學生填報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調查表》,以及家庭所在地鄉鎮政府或民政部門出具的家庭經濟情況證明,作為了解學生家庭狀況的主要途徑以及貧困生認定主要依據,之后通過與貧困生認定評議小組評議以及輔導員意見相結合的方式完成貧困生的認定。本文擬反思高校貧困生資助過程中高校管理層面和輔導員層現狀和問題的基礎上,對高校貧困生認定體系的完善與發展作進一步的探討,為建立科學、合理、可持續的高校貧困生資助機制提供理論指導與實踐支持。
一、高校管理層面貧困生資助工作中的問題
從多年的高校貧困生工作的實踐經驗來看,目前高校管理層面在貧困生資助工作中還缺少規范化和標準化,通常存在的問題有如下:
(一)貧困生名額分配缺乏科學性 高校貧困生名額的分配中,常常根據各學院、系部、班級的學生數量,按比例把貧困生名額平攤下去。這種方法雖然方便、易操作,但是沒有考慮到貧困生的實際分布情況,導致“冷熱不均”,缺乏科學性[1]。
(二)貧困證明或貧困生情況調查表審查不夠細致,缺少實質審查[2] 一般高校學生資助管理中心人員相對較少,每年新生貧困生檔案庫建立都要求比較早,時間較緊,申請進檔案庫的人員又比較多,高校學生資助管理中心人員只能對申請學生基本材料進行認定,如相關材料是否備齊;材料中是否有有涂改和假簽名;所蓋章是否符合要求,至于材料內是否有造假數據一般難以核實也無法做到個個核實。
(三)貧困大學生的勵志教育不足[3] 貧困生資助的制度建立和實施過程中勵志教育跟進不足,忽略了對學生進行綜合素質的培養、自強不息精神的塑造、社會責任感的熏陶及感恩心理的塑造,造成現在很多貧困生認為享受各種資助都是理所當然,使出渾身解數,想辦法開具貧困證明,虛假提供家庭實際情況,只為了能得到這種“來的很容易”的補助。
二、高校輔導員在貧困生認定工作中的問題
高校中對貧困大學生進行認證的認證主體一般是高校輔導員,因此高校輔導員在對貧困大學生的認定工作會表現出局限于傳統的、憑借經驗的、主觀式定性判斷特征,通常存在以下問題:
(一)高校輔導員對貧困生資助政策認識方面不足 貧困生的認定工作是高校輔導員每年必須的常態化工作,在認定工作中會主觀的認為自己有決定權,在材料基本相同的申請貧困生中往往缺乏深入的調查和核實,憑借經驗進行認定。
(二)高校輔導員工作責任心不足 高校輔導員直接為學生服務,工作繁雜且時間不固定;而兼職輔導員通常是任課老師,有教學任務需要完成,工作責任心不強的話,輔導員對學生情況也難以深入掌握,不能完全深入了解每一位學生,認定出現遺漏或不準確等情況在所難免。
(三)高校輔導員個人感情化的傾向 主要表現為高校輔導員在貧困生認定的過程中,會對學習成績優秀、表現突出的學生或者學生干部產生個人感情化的傾向,從而導致貧困生認定公正和公平。這種問題最容易且最常出現,并且輔導員本人也不易察覺出來。
(四)高校輔導員對貧困生的心理輔導不足 貧困生認定工作結束后,高校輔導員常常忽略貧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沒有對獲助貧困生進行后期跟蹤調查和心理輔導。
三、解決貧困生資助問題的思路及對策
基于以上高校貧困生認定過程中高校管理層面和輔導員層現狀和問題分析,貧困生認定工作要實現公平性、效率性、規范性及透明性,健全和完善貧困生認定工作,提高資助工作成效,需要做到以下幾點:
(一)加強制度建設,完善相關配套政策和措施 落實國家貧困生資助政策,結合高校自身情況制定適用的貧困生認定體系。首先,加強對學生的政策宣傳和誠信教育,積極引導學生正確的價值觀,轉變學生對貧困、資助和受助的觀念。其次,加強對貧困證明或貧困生情況調查表的審查,高校應和貧困生所在地方政府搭建信息平臺共同參并完成對相關材料審核,建立和完善信息核查制度和監督機制。第三,建立貧困生檔案動態管理體制。每年及時對貧困生檔案進行全面的修訂,以此做為貧困生資助名額的依據,提高資助的成效。
(二)加強資助隊伍建設,增強監督力度 第一,定期對高校輔導員進行資助政策學習和教育,使高校輔導員正確認識貧困生資助工作的目的和意義,增強工作責任心,公平、公正、公開的完成貧困生認定工作。第二,充分發揮校園網絡及信息技術建立監督機制,對有爭議的學生由專人進行調查核實,避免貧困生認定過程中的人感情化傾向。
(三)加強貧困生的心理指導和勵志教育 加強貧困生的心理指導和勵志教育,才能避免他們產生“等、靠、要”的思想,增強克服困難的信心,充滿改變命運的勇氣,樹立自立、自強的意識。首先,引導學生理性看待貧困問題,幫助貧困生理性對待貧富差距,樹立正確的貧富觀。馬克思指出:“人創造環境,同樣環境也創造人。”貧困生的成長會受到不同環境的影響,其中最主要的就是校園環境。其次,加強貧困生勵志教育引導他們樹立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促進貧困學生立志成才,幫助他們心理脫貧、思想立志,培養自強不息的精神和感恩心理,促進貧困生勵志成才。
綜上所述,高校貧困學生資助工作直接關系到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的持續、健康發展和學校乃至社會的穩定,直接關系到高等教育收費制度改革的發展,直接關系到廣大公民機會均等地接受高等教育的權利。江澤民同志說“認真實施教育扶貧工程,大力提高中華民族素質。” 因此認真研究探討貧困學生資助問題,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對于高校貧困生資助工作來說,我們不僅僅是資助貧困生完成學業,更要增添他們克服困難的勇氣和信心,鼓勵他們在“苦”海中揚帆,志存高遠,自強不息,真正脫貧,成為生活的強者和祖國建設的棟梁之才。
參考文獻:
[1]李慧敏,劉鈞.高校貧困大學生資助政策執行困境探析[J].江蘇教育學院學報,2013(3)
[2]蔣慶玲.高校貧困生認定現狀的分析與建議[J].基礎理論研討,2013(34)
[3]孫若梅.貧困大學生勵志教育對策探討[J].遼寧高職學報,20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