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玉珍
摘 要:“實踐與綜合應用”作為小學數學教學領域之一,它的涵義是每個學生都參與的必修學習活動,是具有可綜合性、思考性、操作性、趣味性的數學活動。本文就開發實踐與綜合應用在小學數學教學中而做出的建議。
關鍵詞:實踐與綜合應用 小學數學 教學 學習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4)02(c)-0080-01
“實踐與綜合運用”的學習方式,可以幫助學生們將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學習過程之中,而該過程則是對學生學習數學積極性高低的一個考察過程,考察學生在合作交流方面做得怎么樣,在進行操作和探索時有沒有采取不同的方法。
1 實踐與綜合運用對學習數學的促進作用
“實驗與綜合應用”是國際課程發展趨勢的一種形式,更是我們培養具有創造能力人才的一大重要載體。脫離情境給學生灌輸知識是中國教育多年來所存在的一大弊端,盡管這些沒有設置進來的情境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教學,但這些未設置進來的情境在很大程度上會幫助學生提高辨析能力和綜合判斷能力。學生只有將數學里那些被抽象化和細分化的基礎知識不斷地積累才能得到一個整體的提高,但需要注意的一點是,如果對學習沒有一個高層次的認識,那么所積累的基礎也會變得虛無。如果個人對自身的各項能力沒一個準確的價值判斷,那么教育也會走向虛無的道路。可見,我們只有在“實踐與綜合應用”這一教育觀的正確引導下,再加上數學教師自己的摸索和嘗試,才能更好地教育學生,而不是將這些可以提升學生學習能力的東西看成是教科書里的點綴。
2 對如何開發小學數學教學中實踐與綜合應用的建議
2.1 挖掘數學知識的生活原型
讓學生真正的認識到現實世界與數學之間所存在著密切的關系是“實踐與綜合應用”所追求和一個最為重要的目標。讓學生的每一步成長都有數學的相伴,讓他們感受到數學的應用價值和文化價值。作為教師在對實踐活動進行設計時,首先就應該考慮到小學生是否有這方面的經驗,然后依據不同的情況將數學知識在現實世界中的原型挖掘出來,讓數學回到現實世界當中。
2.2 設計再發現數學知識的活動平臺
“實踐與綜合應用”最終的目的就是為了解決問題,在現實世界中遇到問題時通過數學思維來解決問題,不斷地提高自身的數學素養。因此教師在進行數學教學時,應盡可能的將現實世界中的一些情境設定到教學當中去,讓學生們開始探討、交流、思考,然后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并且將探究出來的結論應用到現實世界當中去解決問題,不斷地提高小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
比如,我在教小學六年級的學生認識平面幾何圖形后,設定了“一根鐵絲折一折”的實踐應用活動。活動一,將鐵絲發給每一個學生,然后讓他們將手中的鐵絲隨意的進行折,看都能夠折出什么樣的幾何圖形來,折完之后再讓學生對這些圖形進行分類。活動二,用尺子量,然后再計算它們的面積多大,周長是多少。活動三,在用尺子量,計算之前先讓學生們猜一猜這些平面幾何圖形中誰的面積最大,然后再準確的算出來,接著討論一下面積與邊數之間存在著什么樣的關系,進而得出結論。
2.3 凸現數據的采集與分析過程
實踐活動并非是一種簡單的數學教學活動,而是要回到現實世界當中,讓學生們親自去調查,然后根據所學去解決所遇到的問題。因此,教師應該鼓勵學生走出課堂,到實際生活當中去,調查和了解生活中所遇到的一些數學問題,對相關的數據信息進行收集,最后得出想要的答案。
比如,在一次學校組織的春游活動時,大家在吃午餐的時候就針對使用一次性筷子好與壞提出了疑問,在老師的引導下學生們分別提出了餐飲業一天內會用掉多少雙一次性筷子?多少雙筷子相當于一棵樹?長期下去,會對森林有什么危害?會不會造成環境污染?生態環境會受到怎樣的影響等。針對這些問題,學生們開展了一次研究活動,在教師的組織下學生成立了研究小組,每個小組經過不同的分工,如收住數據、統計記錄、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等。通過這次活動,學生們得到了一個震撼人心的答案,由這個答案讓學生們認識到使用一次性筷子所造成的巨大浪費。
2.4 突出數學知識的選擇與綜合運用
教師在進行數學教學時一定要注意各部分內容之間的聯系性,同時還應將其它學科與數學綜合應用,這對提高學生的綜合應用能力有很大的幫助,而這也正是“實踐與綜合應用”所努力的目標。為學生提供學習和發展的機會,促進學生在智能、情感、知識、應用能力等方面都取得一個很大的進步。因此,教師所組織的活動應取材于綜合,并且要著眼于發展。
在進行教學的過程中,可以將一些綜合性比較強的素材當成學習的內容。如“郊游如何租車最劃算、如何設計我們的新校園、如何鋪地磚最節省成本”等,都可以通過老師的組織來得出結論,并且應用到實際生活當中去。
3 在進行綜合實踐課時注意的問題
3.1 用數學的觀點分析和研究事物
數學教學就該讓學生認識到數學來源于生活,生活中充滿了數學,讓學生真切的感受到數學與現實世界之間存在密切的關系,讓學生感受到數學所存在的巨大魅力以及無窮的應用價值,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數學觀。因此,教師在進行數學教學時所設定的情境一定要與現實世界有密切的聯系,然后再引導學生去觀察、探討、交流、反思,最后討論得出結論,讓學生真切的去感受數學知識的產生、形成和發展的整個過程。
3.2 從生活實踐中提出數學問題
小學數學教學以后的發展趨勢是不斷地加強應用性實踐工作。教師在進行教學工作時,應該將實際生活與課堂聯系起來,根據學生是否具備這方面經驗的的特點,來開展能夠豐富學生思維的活動,給學生提供親自動手實踐的機會,讓學生有機會用所學去解決現實生活中所遇到的問題,給學生提供親自去探究數學內部及所存在的規律的機會。
3.3 在數學活動中合作交流,獲得經驗和情感體驗
“積極主動參與、樂于探索研究、善于交流合作”是新課程所強調的一大問題,因此在條件具備的情況下,應盡可能的組織學生開展各種合作交流的活動,讓學生在每一次的活動中都將自己對這一問題的思維方式及過程都展示出來,使學生的自我表現欲望得到充分的滿足,提升學生的自信心。另外,還可以將學生的參與面不斷地擴大,對所具有的數學資源進行更深一步的挖掘和整合。
參考文獻
[1] 谷秋容.談在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反思能力的嘗試[J].教師,2009(3):78-79.
[2] 陳紅梅.如何在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反思習慣[J].時代教育,2007(29):96.
[3] 于芳.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現實性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2.
[4] 單春艷.小學數學探究式教學的實踐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11.
[5] 鄭毓信.數學思想、數學活動與小學數學教學[J].課程·教材·教法,2008(5):36-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