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美鳳
摘 要:課堂教學是一門藝術,要提高教學的有效性,需要不斷地進行反思,反思學生,反思自己的教學。
關鍵詞:思想政治 課堂教學 反思
中圖分類號: G63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4)02(c)-0212-01
曾有一年,學校開展研究性學習,要求各科組長列出課題供學生自愿選報,結果讓人詫異不已,整個年段18個班級、900多個學生,竟極少有人選報政治課題!由此不盡令人反思,這是為什么?難道是所列的課題,學生都不感興趣,那老師也太牛了吧?難道我教學無方,其他的政治老師都教學無趣?這應該不是一個因素引起的。但有一點是共同的,那就是學生對思想政治這門功課有或多或少認識上的不足,或是偏差。例如,認為政治距離我們生活很遠,生活中他們沒感受到,或感受不深;或者有人甚至認為政治課就是在“洗腦”,于是產生一定的厭學情緒,平時的課堂學習更多的可能也只是出于應付考試的,這樣學習的興趣很少,動力不足,樂趣幾乎是零,積極性、主動性更談不上。當然,原因不會只是學生這方面的,跟教師平時的課堂教學也會有關系的。本文結合實際,談幾點對高中政治課堂教學的反思。
1 是否關注了學生的“思想”
新課程下的高中思想政治教學內容,分為了《經濟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生活與哲學》四個必修模塊,這些模塊統稱為“政治”,準確地說叫“思想政治”。然而,在課堂的實施過程中,這當中的“思想”二字常常被我們忽略。我們的教學,因為應對高考等因素的影響,眼里往往只有了這四個知識理論體系,我們的課堂教學更多地變成了為思考命題角度、設計考試試題、評講檢查督促等機械的事務性的過程。結果顯示,學生被迫地強制地學習,再簡單的內容也成為學習的負擔;老師被機械地灌輸和檢查、督促所束縛,職業的倦怠也始終困擾他們的心靈,這樣的大量機械性的事務占據了老師和學生們幾乎全部的時間和精力。也就使得“思想政治”課,漸漸地失去其與其他學科相比所具有的最大特色。怎么辦?帕斯卡爾說:“人的全部的尊嚴就在于思想”,思想是政治課堂的靈魂。所以,如果我們的政治課堂能真正做到了關注學生的“思想”,能在學生心靈深處激起思想的浪花,并讓學生在這種思維的涌動中感受到生命的高度和精彩,那學生將學得輕松、快樂,老師也將教得不厭其煩。
2 是否把握好“生活”這個詞
無論是“經濟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生活與哲學”,都會相配上“生活”二字。可見,教材的呈現方式已經更貼近了生活,說明“生活”這是思想政治學科教學的生命力,體現了思想政治學科教學最根本的原則—— “理論聯系實際”。可是,在課堂的實施過程中,一方面,受客觀因素的制約,教師雖然也曾想講的“天花亂墜”、幽默風趣,也曾想讓學生通過調查、收集材料、交流學習成果、活動探究等多種多樣的方式,讓學生感受生活,獲取知識與認識,但這樣“活躍的課堂”,其考試的結果往往讓任課老師汗顏,結果只能望而卻步;另一方面,受主觀因素的限制,對于經驗不夠豐富、知識積累不足、時政熱點沒能及時跟進的教師來說,往往沒能夠對現實生活中的合適的材料信手拈來,這樣的課堂會顯得是“知識的填鴨”,也就難以引導學生從最熟悉的現實生活中吸取課堂教學的營養,從人類整個浩瀚的知識海洋中拓展課堂教學的視野,讓他們可以感受、體驗一個真實的豐富的無限精彩的世界,從而激起他們的好奇心和探究樂趣,引發他們深入的思考,喚醒他們內心成長的渴望。所以,如果你想讓學生經過高考之后,還能對曾經的思想政治課堂回味不已,那就得把握好“生活”這個詞,不斷提高自己,讓自己更具魅力,讓自己具有更加豐富的知識和對社會熱點有敏銳的洞察力與解析力。
3 是否具備一定的親和力
親和力—— 課堂教學的智慧,它體現在有效的課堂駕馭過程和方法中。真正有親和力的教師,遵循以人為本,放下架子,擺正位置,與學生“平起平坐”,參與學習,參與討論,一起合作,一起進步。有親和力的教師不會把個人的思想、觀點、態度、情感強加于任何一個學生,更不會用諷刺、挖苦、低俗的語言評價、謾罵、傷害學生,來維護自己的尊嚴與威望。記得一次復習課上,有幾個男生趴著,那老師看不過去,就把他們叫醒,其中的一個男生,站起來就是一句“天若有情天亦老,人學政治死得早”,這還不把老師氣壞。可她沒發火,也沒立馬辯解,而是緩緩地說了聲“先坐下”,然后繼續上課。離下課的前5 min,老師對著班上的同學說:我的課,有些同學是贊許的,這我要感激,因為他們讓我充滿信心,繼續做好工作;而有的同學對我的課不以為然、不滿意,這我也要感激,因為他們讓我看到了自己的不足,所以,我要不斷學習,直到你們會更好。話音剛落,掌聲一遍。還有一次,新課教學中,一學生放在前黑板角落充電的手機鈴聲響起,那老師沒有聲色并俱地追問誰的,也沒有當場批評與訓斥班上所有的學生,而是微笑地說“真好,我的課還有這么美的音樂伴奏”。語畢,學生異口同聲“老師,您真寬容”。是的,真誠的語言、和諧的微笑、委婉的寬容,這些無形的力量,凝聚了課堂的教學智慧,是親和力的資源,是實現與學生心靈對話與正面溝通的有效形式。它能克服“聽我講,跟我學”單調式機械型的教學,能點亮學生的自信、調動學生的情感、呵護學生的成長。
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是學生的學習引路人、生活的指導者、人生的方向標。相信沒有一位政治老師不想把課上好,相信每一位政治老師都能把課上好,但這需要我們不斷的反思,反思學生,反思自己的教學。
參考文獻
[1] 李寶慶.對話教學初探[D].曲阜師范大學,2003.
[2] 崔曉暉.語文教學民主化探索[D].揚州大學,2003.
[3] 寧兆錦.中學語文生命課堂的構建[D].山東師范大學,2006.
[4] 祁正飛.職高對話型作文教學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