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莉
摘 要:實現自主性學習是語文教學的最高境界和追求。教師要通過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發展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來促使學生實現自主性學習。
關鍵詞:高中語文 自主性學習 積極性 自主學習能力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4)01(b)-0142-01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自主性學習”已經成為課改的一個符號,成為落實素質教育的一個標志。其實,著名的教育家葉圣陶先生曾提出對語文教學的期望:“語文教學的目的,就是不用教。學生達到不需教師教的時候,語文教學任務才算完成。”可見,實現學生的自主性學習一直以來都是語文教學的最高追求,也是語文教學的最高境界。高中語文一直都是高中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隨著高中課程改革的推進,語文學習在高中階段的位置會越來越重要。高中學生的心智日漸成熟,具有了一定的獨自思考能力和自我約束能力,具備了實現自主學習的主觀條件。因此,綜合各方面的要求和條件,高中語文教師應該把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作為教學的一個重點,實現由“授之以魚”向“授之以漁”的轉變。
1 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
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是實現自主性學習的必要條件。因此,教師要從多角度入手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首先,教師要尊重學生的學習個性。到了高中階段,學生的語文基礎、語文素養和語文學習習慣都有很大的差異。教師不要試圖強行將學生納入自己預設軌道,按照自己的習慣和愛好去培養學生,而是順應學生的學習需求,鼓勵學生按照自己的學習習慣“自主獲取”知識。允許學生自主開發課外課程資源,獲取與教師觀點不一致的課文講解,支持學生思維和思想的多元化,鼓勵學生將課外的相關閱讀材料帶進課堂,與課本學習形成課內外的有效連接。這種開放而多樣的學習方式,能激發出學生極大的學習熱情,對學生的自主學習甚至終身學習都大有裨益。其次,突出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新課程理念強調學生課堂學習的主體,這就要求教師徹底改變傳統課堂上教師“獨霸”課堂的狀況,將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教師可以以問題引領課堂,通過設計數個問題來引導學生直接與課本“對話”,從中獲取語文信息。教師要尊重學生的獨特感受和獨到見解,允許學生對課本進行超出預設問題的探究,允許學生將探究性問題帶進課堂。比如,在學習魯迅的《藥》時,有的學生提出了:題目“藥”表現了作者對救國“良藥”的思考和探尋;有的學生卻提出了:作者以“華”、“夏”兩家的悲劇,暗示中華民族的悲劇,表現了這個民族已經無藥可救,是作者失望情緒的表現。顯然,持第二種觀點的學生是受到某些偏激言論的影響,教師對此大可不必斷然否定,而是引導學生結合魯迅的生平以及魯迅的其它作品進行辯論,給學生足夠的認識和消化的過程。通過這個過程,學生對課文的認識和理解都會更深刻,學生的閱讀面會得到拓展,對魯迅的了解也會更全面。
2 發展學生的自主學習語文的能力
自主學習能力是學生自主學習的技能支撐,因此,發展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是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核心環節。教師要從培養學生自主選擇學習內容、自主確立學習目標、自主管理學習過程、自主選擇學習手段等方面入手,全面發展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高中語文教材由選修和必修兩部分組成。必修課程每學期又分為兩大部分,不要求學生每一篇都精讀,可以自由選擇采取精讀還是泛讀。這種富有彈性和靈活的教材編排,為學生的自主選擇提供了很好的條件。教師可以在學期之初,指導學生把整本書瀏覽一遍,然后在全班學生談論的基礎上確定哪些篇目作為重點學習篇目,哪些作為精讀范文,哪些作為泛讀資料。學生的自主選擇更符合學生的學習需求,也更能激發學生的自主學習的欲望。自主確立學習目標,并不是完全有學生根據自己的好惡和習慣來確定目標,而是在教師出示的新課程標準對某個學習板塊的要求下,結合課文內容和特點,制定最有利于文章解讀和調動學生參與興趣的目標。目標的制定要符合“三維目標”的要求,既有知識的積累、能力的提高,也要突出學習的過程與方法,還要有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滲透和提升。當然,在確立目標的過程中,教師可以以合作者的身份向大家提出建議和意見,尤其要確保情感目標的確立圍繞語文學科展開,防止語文學習出現游離于語文學科之外、無度寬泛的不良趨向。自主管理并不等于自由放任、隨心所欲,學生要懂得為自己的自主選擇負責,并承擔相應的后果。只有將權利與責任聯系起來,才能喚起學生的學習主體意識,學生的預設目標才能得到有效突破。自主管理還包括自主培養獲取知識的手段和能力,比如,養成查閱工具書、開發課外課程資源的習慣;養成不動筆墨不讀書的習慣;養成在閱讀過程中積累字詞的習慣;養成知識遷移的習慣;養成及時背誦美句和哲理句的習慣;敢于質疑教師觀點和課本結論;注重合作學習,實現學習成果共享;堅持寫日記,做到每日練筆等。自主管理是比教師管理更高一級的學習階段。自主選擇學習手段,是自主學習的最直接體現。經過了九年義務教育分的學習,學生的學習習慣和學習方式初步定型,比如,有的學生習慣默讀,有的學生習慣朗讀;有的學生習慣在課本上做旁批,有的學生習慣將問題整理到筆記本上;有的學生習慣在閱讀過程中,隨時解決生字詞,有的習慣讀完整篇后再去解決生字詞;有的學生喜歡先背誦古詩詞,再去分析解讀,有的喜歡先理解后背誦,等等。這些習慣和方式無所謂誰對誰錯,也不見得哪種方式的效率會絕對高于其它,僅僅是學生一種方式和習慣。對此,要采取寬容的態度,鼓勵學生在原有的基礎上,接受自己認為更好的方式,也支持學生堅持自己的方式和習慣。讓學生在更加寬松環境下,主動獲取知識、提升能力。
當然,實現自主性學習并不意味著教師“徹底解放”,可以放手讓學生獨立去學習,自己做學習的旁觀者即可。教師要充當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參與者、合作者。教師要通過對課標和高考方向的研究,為學生的學習指明方向,防止學生在自主學習中走不必要的彎路。還要參與學生學習目標的制定,為學生提出建設性的建議,保證目標的確立與課表要求保持方向的一致。教師還要在學習過程中,充當學習的合作者。不但組織大家“生生互動”,還主動與學生進行師生互動,積極參與學習討論與探究,并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保證學生的自主學習圍繞學習目標進行,防止無效活動的大量出現,從而保證自主學習的效率。
參考文獻
[1] 董君.淺談高中語文自主性學習[J].神州,2011(1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