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林 楊堅爭
摘 要 在分析世界市場變化的基礎上,針對上海自貿區的發展,提出“跨境電子商務為突破口,電子通關為先鋒,互聯網金融為支撐” 的自貿區發展模式,旨在為政府決策提供戰略性的智庫支持。
關鍵詞 上海自貿區;世界市場;跨境電子商務;電子通關;互聯網金融
中圖分類號 F062.5;F061.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0461(2014)05-0048-05
一、引 言
黨的十八大報告(2012)[1]指出,“綜觀國際國內大勢,我國發展仍處于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十八大報告清醒地認識到,新時期戰略機遇期的內涵和條件已經發生了變化[2],突出強調:“我們要準確判斷重要戰略機遇期內涵和條件的變化,全面把握機遇,沉著應對挑戰,贏得主動,贏得優勢,贏得未來,確保到2020年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宏偉目標。”因此,如何準確判斷重要戰略機遇期內涵和條件的變化,成為十八大報告向全黨提出的一項重要戰略任務[3]。受國內外形勢的影響,在強調如何把握戰略機遇期的時候,較多地從世界和平與發展的角度加以考慮,但忽視了關鍵——世界市場對我國重要戰略機遇期的影響。對于“重要戰略機遇期”的理解,應當更多地從世界市場變化趨勢的角度加以認識。在中國歷史上曾錯失過三次重要的戰略機遇期,而這三次錯失都與對“市場”概念的錯誤理解密不可分。
第一次戰略機遇期出現在公元15世紀中期。當時,世界掀起了第一次海外市場開發的浪潮,即世界市場的原始開拓。鄭和率船隊先后七下西洋,最遠抵達非洲東海岸,這表明那時中國有著比歐洲更強大的航海能力。遺憾的是,在“重農抑商”的封建思維的局限下,明朝并沒有認識到開拓世界市場的重要性,更沒有抓住機遇把遠洋航海能力轉化為市場力量,大明王朝漠視航海所帶來的巨大發展機遇的國家戰略,扼殺了市場經濟的萌芽。
第二次戰略機遇期出現在公元19世紀中期。工業革命中特別是蒸汽機的出現使資本主義得到快速發展,市場經濟在歐洲發達國家蓬勃興起,并逐漸拓展到世界其他地區。但以“天朝上國”的心態使清朝對世界市場的變化缺乏根本的認識,雖然在以后的洋務運動中加快追趕腳步,但是難以躋身世界強國行列,閉關鎖國的政策使中國在世界第一次市場競爭中敗下陣來。
第三次戰略機遇期發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科技革命帶來的第三次浪潮時代,為各國帶來了第三次發展機遇,世界性的大市場逐步形成。本來,黨的八大制定了正確的發展路線和目標,我國已轉入全面的大規模的社會主義建設。然而,由于對“市場”的錯誤認識,盲目批判和排斥市場功能,使中國經濟再次出現停滯和倒退。
通過對我國三次發展機遇期得失的分析中發現,對于市場發展趨勢的錯誤判斷(特別是對技術革命引起的市場變化的漠視)是錯失發展戰略機遇的最重要的原因。今天,我們所面臨的戰略機遇,同樣是由新的市場引起的。互聯網技術的廣泛應用加速了社會的變革,使世界市場演變為兩個市場(實體市場和互聯網市場(虛擬市場))。誰最先主導互聯網市場,誰就有機會在未來的競爭中占據先機。
二、文獻綜述
國內外對互聯網條件下戰略機遇的研究側重兩個方面:一是機遇研究,從國家或國際組織層面研究互聯網帶來的戰略機遇和發展的可能性;二是對策研究,提出國家或組織在互聯網經濟環境下的發展政策。
這一領域的研究成果突出反映在政府文件中。美國《全球電子商務政策框架》(2007)明確指出:“全球信息基礎結構(GII)計劃已經在改變我們的世界”。“Internet實質上已成為一種嶄新的全球數字化經濟的載體。數字化經濟已經包容了物理世界,并正在改變經濟、政治和社會方面的傳統觀念”;“Internet網上的商業活動蘊育巨大的機遇。如果政府能正確行事,那么這些機遇就會轉變為全體人民的利益”。歐洲議會《電子商務指令》(2010)提出應對信息社會挑戰,打破歐洲各國貿易壁壘的戰略措施;亞太經合組織《E-APEC戰略》(2011)提出了無紙貿易發展的三大支柱建設問題;我國政府在《“十二五”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2012)中也提出,把握世界新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的歷史機遇,面向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需求,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快速健康發展,搶占經濟科技競爭制高點,促進產業結構升級、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
在學術領域,郭真(2011)[4]等從歷史和國際的維度,考查了中國歷史上曾錯失過的三次戰略機遇期,探究了正面典范——日韓成功利用的經驗,對“我國發展仍處于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進行了論證。陳文玲(2011)[5]探究了“四個時期”的內涵和特征,分析了我國經濟形勢發展變化的問題和特點,提出了抓住和用好我國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的基本思路。劉建飛(2012)[6]分析了中國發展戰略機遇期的新特征和新挑戰。余少華(2012)[7]從第五次科技革命的角度,對信息革命所帶來的產業結構、產業規模、節能減排等方面的戰略機遇進行了深入的分析。張二震(2010)[8]從新一輪技術創新的角度探討了更大規模的全球產業轉移,提出擴大開放,吸引先進生產要素,承接國際產業轉移的戰略設想。Jagdish N. Sheth(2008)[9]在《Chindia Rising》一書中對新興市場如何在發展中國家的發揮促進作用進行了深入的思考,提出互聯網作為信息技術的主要應用方式,已經成為新興經濟體在新的發展機遇中超過已有經濟體的重要突破口。
在研究方法上,Rajan Varadarajan等(2008)[10]較早提出了實體市場環境(Physical Market Environment,PME)和網絡市場環境(Internet-enabled Market Environment,IME)的概念,并認為,較先進入虛擬市場的企業可能獲得的競爭優勢,這是企業主動采用網絡和營銷的重要動力之一。Vinit Doshi等(2013)[11]利用矩陣的方法研究了戰略機遇的篩選問題。endprint
通過對目前研究的分析,筆者發現:對戰略機遇期的認識主要仍停留在一般現象的分析上,需要引入新的市場理論(二元市場結構)加以描述,揭示未來市場走向及其對戰略機遇期的影響;對如何準確判斷重要的戰略機遇期缺乏深入的研究,單純的定性闡述難以轉換成為地方政府行為;雖然政府工作報告中都在強調抓住重要的戰略機遇期,但由于缺乏明確的突破點研究,使得一些地區和城市失去了前進的爭取方向。本文針對這些問題,在前人的研究基礎上,科學分析世界市場的變化,以正確把握戰略機遇期的為依托,針對上海自貿區的發展提出戰略指引。
三、世界市場變化
通過對世界市場的發展歷史分析和發展趨勢的分析[5-11],可以清晰地看到世界市場虛擬化的趨勢不可逆轉,世界市場的變化呈現出以下三個方面的特征:
1. 世界市場的二元結構已經形成
第三次技術革命使全世界形成了一個統一的大市場。而互聯網技術的廣泛應用,又使這個市場演變為兩個截然不同的分市場:實體市場和虛擬市場(互聯網市場)。兩個市場、兩種經濟形態并存的局面將成為未來市場發展的基本趨勢。在時間、外部環境確定的情況下,世界貿易總量是一個定值。虛擬市場成交的一部分交易額,除信息產品新增加的交易額外,恰恰是實體市場上流失的一部分交易額。一個國家如果僅僅固守實體市場的進行交易,其總交易額必然減少。
2. 虛擬市場給中國帶來了第四次經濟發展的戰略機遇
虛擬市場的形成使中國迎來了第四次經濟發展的戰略機遇。從國家角度看,虛擬市場的國家競爭仍然在起步階段,美國、日本、英國雖然在規模上處在中國前面,但整個虛擬市場仍有較大的發展空間。從行業角度看,網絡經濟對于計算機行業、制造業、農業、商業和物流業都有極大的推動作用。從企業角度看,互聯網市場使企業從勞動力密集、資本密集向技術密集型發展方式轉變,大幅度降低了生產和交易成本,拓展整體的利潤空間。抓住這一難得的戰略機遇,中國就有可能在國際競爭中贏得主動權。
3. 電子商務應在未來世界市場的競爭中發揮中間力量
電子商務是網絡經濟中核心的產業。大力發展電子商務是提高市場交易能力、推進產業結構升級、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必然要求。充分發揮電子商務在經濟發展轉型過程中的作用,對于把握戰略機遇期,提高國家的競爭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經過十余年的發展,我國電子商務的發展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仍然面臨著體制、技術和管理等諸多問題。當前,國際上電子商務仍處于發展初期,技術和應用模式尚未成熟。抓住這一有利時機,全力推進電子商務的發展,努力實現電子商務在技術與應用上的跨越,在國際競爭中占據有利地位,是具有戰略性和全局性的重大課題。
四、上海自貿區設立條件研究
1. 借鑒新加坡模式
中國大陸、日本、韓國及中國臺灣、香港和澳門甚至俄羅斯的遠東地區從非洲和歐洲來的貨物都要經過馬六甲海峽運輸,一方面,大船的運費大大低于小船的運費,貨主都希望用大船裝運;另一方面,大船因為太大,船上貨物的目的地往往不統一,而且許多港口不能停靠大船(例如,上海在新建洋山港之前,對大船的港口支持有限),再加之新加坡又是自由貿易港,轉船沒有手續和稅賦,因此船東往往先用大船將貨運到新加坡,然后在新加坡轉上小船再運到目的地。這是因為新加坡距離中國(包括大陸、香港、澳門、臺灣)、日本、韓國、朝鮮、俄羅斯的遠東地區幾乎是等距離。
新加坡僅僅每年的期貨交割的金額就超過2萬億美元,中國大陸的期貨交易雖然在上海,但是貨物的交割地點仍然在新加坡,幾乎中國所有期交所掛牌的大宗貨物的交貨地都是新加坡。新加坡由此成為世界物流的中心,物流的中心一定是資金流的中心,資金流的中心一定是金融的中心,金融中心又一定會派生出商業中心、生活中心、服務中心等產業。為了服務本國的物流,世界各國的銀行都需要在新加坡設立分行。人口不足500萬的新加坡,外資銀行就有上千家,為銀行服務的行業則需要更多的人,這就是新加坡發達的原因,也是未來上海發展需要借鑒的。
2. 上海自貿區的區位分析
SWOT矩陣分析[12]是著名的競爭戰略專家Michael E Porter(邁克爾·波特)提出的競爭理論,SWOT是英文Strengths、Weaknesses、Opportunities和Threats的縮寫,即組織本身的競爭優勢,競爭劣勢,機會和威脅。按照組織競爭戰略的完整概念,戰略應是一個組織“能夠做的”即組織的強項和弱項)和“可能做的”(即環境的機會和威脅)之間的有機組合。從產業結構入手對一個組織“可能做的”方面進行了透徹的分析和說明。
(1)優勢。從交通上來看,上海不僅距日本、韓國、朝鮮、中國臺灣、俄羅斯遠東和中國香港澳門地區是等距離(見圖1),而且南距廣東,北至天津、大連、青島、煙臺、營口也幾乎是等距離。更重要地是有二條大河(長江和京杭大運河)和鐵路、公路覆蓋到全國所有的地方。上海洋山深水港還將配套建設鐵路專用橋(東海二橋),在奉賢的平安鎮建設世界最大的火車集裝箱編組站。這樣,發往內地的集裝箱也就不必堆放在洋山港,直接卸在火車車皮上再用火車頭拉到平安鎮的編組站后即可重新根據目的地編組再發往全國各地。
從金融上來看,上海是中國的金融中心,特別是加入WTO以后,上海具有完備的金融體系、金融機構、人才、環境與管理,而金融市場的完備程度,是衡量區域金融實力的重要基礎指標,金融市場的影響力和輻射力正日益強大,上海金融的開放程度走在全國的前列。
從通關便捷性來看,從2005年11月開始,上海海關與長三角的南京、杭州、寧波3個直屬海關啟動了區域通關改革試點。從2006年9月起,上海海關發揮長江沿線牽頭海關的作用,與長江沿線重慶、成都等9個兄弟海關共同制定并簽署了《長江流域區域通關改革聯系配合辦法》和《長江流域區域通關改革操作細則》,把改革范圍擴大至跨越東、中、西部的10個關區,覆蓋上海、江蘇、浙江、安徽、江西、湖南、湖北、四川、重慶八省一市。上海海關實施了長江沿岸至洋山江海聯運海關監管模式,有效解決長江水道與洋山深水港之間的水運線路斷點問題。endprint
(2)弱勢。截止到2014年,上海常住人口2 347.6萬,平均人口密度3 702(人/平方公里),在上海這個地狹人稠的地方,土地的潛力資源十分有限,人口密度大,是制約上海發展的重要因素;由于重物質資本而輕人力資本的經濟投資體、產業間人才配置失衡、高等教育擴招與社會人才需求的失衡等因素的影響,限制提高上海人力資源的產出效益,導致人力資本與中國中部城市武漢、西部城市成都等城市相比,人力成本高企,急需產業轉型升級。
(3)機會。2012~2014年,上海電子商務在復雜嚴峻的外部經濟環境中,繼續保持了蓬勃發展的良好態勢。在國家和地方政策的大力支持下,電子商務交易規模不斷擴大,運營模式不斷創新,作為國家確定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服務業發展重點行業,電子商務對上海市國民經濟的促進作用日益顯著。
互聯網金融(特別是第三方支付市場)的快速發展是上海市電子商務發展的巨大支撐。2013年,上海市列入電子商務統計監測的第三方支付額達到4.36萬億元,根據艾瑞咨詢統計數據,2013年全國第三方支付交易額為12.9萬億元,上海市第三方支付交易額相當于全國的33.8%,位居全國首位。截至2014年1月6日,全國共有223家企業獲得了中國人民銀行頒發的非金融機構支付業務許可證,其中上海市有53家企業獲得許可證,占全國已頒發許可證企業總數的23.8%。在上海市53家支付機構中,有21家機構擁有互聯網支付業務,占上海市支付機構的比例為39.6%,上海市的支付機構總數以及互聯網支付機構數均居全國首位。
(4)威脅。從國內來看,杭州作為中國電子商務發展的領軍城市,以阿里巴巴、淘寶網為代表的電子商務發展迅速,以蘇寧易購為代表的南京電子商務發展迅猛,以京東商城、當當網為代表的北京電子商務的發展。
從國際上來看,TPP(Trans -Pacific Partnership Agreement,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議)是由亞太經濟合作會議成員國中的新西蘭、新加坡、智利和文萊等四國發起,美國作為世界的“領袖”擔心被排除在東亞區域一體化之外,因此積極與新加坡和韓國簽署FTA,與泰國和馬來西亞積極進行FTA談判。亞太區域經濟整合的進程中需要主導力量的出現,美國以其強大的政治和經濟影響力,試圖主導亞太區域經濟一體化進程。在主導權的問題上,中國無法直接與之抗衡。
3. 布局全球市場的需要
根據海關數據顯示,從2012年3月份我國外貿出口增速下滑嚴重。而根據近期商務部就當前外貿形勢向商務部重點聯系的1 000多家企業做的問卷調查,其中多達七成的企業認為,人民幣升值是影響出口的主要因素,希望匯率能夠更加穩定。調查結果顯示,因人民幣快速升值,50.7%的企業訂單減少,38.1%的企業只敢接短單,不敢接長單,21.2%的企業不敢接單或者被迫放棄履約。1 000余家受訪企業平均出口利潤率不足3%。
建設離岸金融、離岸貿易,在自貿區內實現外匯無限額管理,豐富企業的匯率避險工具,可以避免企業因匯率浮動過大而造成損失。上海自貿區以“經濟一國兩制”自由貿易區的形式出現,它采取特殊的監管政策和優惠稅收,對一國內的轉口貿易、離岸貿易將有極大的促進作用,對離岸金融和航運服務也有極大的推動作用。上海自貿區的建立將會促使上海成為繼倫敦、鹿特丹之后另一大轉口貿易港,對拉動我國社會經濟發展起到關鍵作用。
五、對上海自貿區的啟示
上海自貿區建設是國家戰略,主要任務是要探索中國對外開放的新路徑和新模式,推動加快轉變政府職能和行政體制改革,促進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和優化經濟結構,實現以開放促發展、促改革、促創新。上海自貿區的建設必須認清楚世界市場虛擬化的趨勢:在世界市場虛擬化條件下,世界市場向實體市場和虛擬市場(互聯網市場)發展,實體市場份額不斷下降,虛擬市場(互聯網市場)份額不斷上升,達到一定的動態平衡。結合上海區位優勢,對上海自貿區發展有如下啟示(見圖2):
筆者所參與的國務院《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總體方案》的擬定工作,方案中的“自貿區的主要任務包括了加快培育跨境電子商務服務功能,試點建立與之相適應的海關監管、檢驗檢疫、退稅、跨境支付、物流等支撐系統。國家的支持,對跨境電子商務的發展將會起到推動作用。”部分參考了筆者前期的研究成果[13]。結合自貿區方案,本文全面分析世界市場發展的條件下,將上海的資源有機整合起來,以長三角為依托,輻射亞太地區。提出:“跨境電子商務為突破口,電子通關為先鋒,互聯網金融為支撐” 的自貿區發展模式,具體表現為:
1. 跨境電子商務為突破口
跨境電子商務作為上海自貿區發展的突破口,在上海市作為跨境貿易電子商務試點城市的條件下,要解決制約跨境電子商務發展的瓶頸問題,實現外貿電子商務企業與口岸管理相關部門的業務協同與數據共享,提高發展跨境電子商務的水平。
2. 電子通關為先鋒
通過先行先試,依托電子口岸建設機制和平臺優勢,實現外貿電子商務企業與口岸管理相關部門的業務協同與數據共享,解決制約跨境電子商務發展的瓶頸問題,優化通關監管模式,提高通關管理和服務水平,制定跨境電子商務涉及的通關、結匯和退稅等方面的管理辦法及標準規范,促進跨境電子商務發展。
3. 互聯網金融為支撐
推動電子商務在金融服務業中廣泛應用,鼓勵網上金融業務,開展網上信貸、保險等業務,繁榮股票、期貨、基金等網上證券交易,創新網絡金融衍生品;優化在線支付環境,加大人民幣跨境結算、跨行交易清算等金融支付支撐力度,進一步推廣電子清算和電子票據,積極支持規范第三方支付發展;發展金融信息服務,創新金融信息在線購買、交付和分享模式。
六、結束語
本文提出的關于上海自貿區的發展策略,為世界市場虛擬化條件下的組織發展戰略制定提出了初步的嘗試,這種發展策略的首創性,已經被中國社會科學院上海科技查新咨詢中心檢索證實。隨著電子商務的發展和上海區位條件的變化,策略需要不斷與時俱進,需要在今后的研究中不斷深化和補充。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