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守宏 雷長梅
摘 要 《新課程標準》指出要在閱讀中“提高學生的欣賞品位和審美情趣”,這就要求我們,要高質量的完成教材所規定的現代詩歌作品的教學,本文從當前初中現代詩歌的教學定位出發,從四個層面闡述了筆者的教學策略。
關鍵詞 詩歌教學 定位 審美
中圖分類號:G424 文獻標識碼:A
Junior Modern Poetry Reading and Teaching Strategies
ZHU Shouhong, LEI Changmei
(Gong'an Jinshi Middle School, Jingzhou, Hubei 434316)
Abstract "The new curriculum standards" pointed to "enhance students' appreciation quality and aesthetic appeal" in reading, which requires us to complete the modern poetry teaching with high-quality required by teaching materials, this paper from the current positioning of modern poetry teaching in junior high school, the author describes teaching strategies from four levels.
Key words poetry teaching; position; aesthetic
1 尷尬的教學定位
可悲的“默寫”地位。人教版初中語文教材引入了大量詩歌,其中現代詩歌占了很大比重,比如七年級第一篇課文就是新詩《在山的那邊》,九年級上冊和下冊分別在第一單元安排了一個單元的現代詩歌,可見,現代詩歌教學是初中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教材中對新詩的學習只有九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的四篇課文。根據近幾年來各地中考對新詩的考查題型,一般為兩個小題,分值在4~6分。在中考中,詩歌的考查形式也無非就是以默寫為主。另外,由于很多地方中考不考現代詩歌閱讀鑒賞,一些教師對現代詩歌教學輕描淡寫、一筆帶過,學生也覺得現代詩歌無關緊要,這顯然違背了教材編排者的意圖和新課標精神。
無奈的“雞肋”地位。中考使初中的詩歌教學日漸走入了可教可不教的尷尬的“雞肋”境地。所謂的詩歌教學基本上淪落為“畫出重點句、名句”的過程,這種膚淺的教學遠離了詩歌本有的“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的靈性和美感。具體而言,目前的詩歌教學有以下幾種不良趨向。一是讀背式教學。二是政治圖解式教學。三是技術分解式教學。詩歌教學自然被教師功利地還原為純粹的背誦和默寫。不僅毫無教學環節,教學過程可言,更不必說教學策略,教學藝術了。學生對詩歌的最直接的感受就是背誦和默寫,失去了詩歌的審美欣賞和文化熏陶。
2 期待的審美地位構建策略
2.1 吟詠誦讀,感受音樂美
詩歌自古以來就與音樂有著不解之緣,《詩經》各篇都是可以配上樂曲歌唱的,正所謂“弦詩三百,歌詩三百”。法國詩人瓦雷里也說:“詩歌不是思想,它是將聲音神圣化。”現代詩歌具有音樂之美,這種美只有反復吟詠誦讀才能感受得到。在反復的吟詠誦讀中把握詩歌的節拍、停頓、用韻,把握聲調的輕重緩急、字音的響沉強弱、語流的疾徐曲折,就能充分感受到現代詩的音樂美。著名特級教師余映潮先生上的《天上的街市》堪稱現代詩歌教學的經典之作。在“學讀——體味詩的音樂美”這一教學環節,余老師依次引導學生讀出節奏、讀出停頓、讀出重音、讀出韻腳,在每個小環節都有教師范讀、學生學讀、學生自讀。課堂上書聲瑯瑯,學生讀得興味盎然。在反復的誦讀中,學生體味到:《天上的街市》這首詩的音樂美表現在它每節四行,行數相等;偶句押韻,每節換韻;每句三至四頓,頓數大致相同。所以讀起來瑯瑯上口,和諧優美,悅耳動聽。
2.2 想象聯想,欣賞圖畫美
現代詩人鄭敏說:“詩如果是用預制板建成的建筑物,意象就是一塊塊的預制板。”這句話形象地表明意象是詩歌的基本成分,形象性是詩歌的基本特征。詩人在從事詩歌創作時,總要從自然界、從生活中選取一些物象用于作品中,借以表達自己的思想情感。如余光中借“郵票”、“船票”、“墳墓”、“海峽”一組意象表現游子的鄉愁,而席慕容則用“笛”、“月亮”等意象來表現濃濃的思鄉之情。
如果說一個意象就是一個畫面的話,那么一首詩就是由一個個畫面構成的畫卷,這幅畫卷呈現出詩歌特有的境界和情調,進入了這幅畫卷,也就是進入了詩歌的意境。現代詩歌教學就是要指導學生捕捉意象,通過想象和聯想深入感知詩歌描繪的意境。換言之,現代詩歌的教學要引導學生展開想象和聯想,在頭腦中浮現畫面,沉浸在美妙的畫卷中。
余映潮老師在上《天上的街市》一課時,在“交流——品析詩的圖畫美”這一環節,設計了這樣一個說話訓練:“天上的街市真美啊,我仿佛看到了(聽到了、感受到了)……”學生展開想象和聯想,用語言再現出一幅幅美麗的圖畫,進入到詩歌璀璨浪漫的意境中。
(下轉第147頁)(上接第126頁)
將詩句改寫成散文,根據詩歌畫畫,或者閉上眼睛在欣賞詩歌朗誦的同時想象畫面……這些方式都可以讓學生在想象和聯想中欣賞到詩歌的圖畫美。
2.3 揣摩品析,鑒賞語言美
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從品詞和析句兩個方面來鑒賞詩歌的語言美。
品詞。古詩講究煉字,現代詩歌語言凝練,也講究用詞精當。這些詞往往最能表現詩歌的情感,是朗讀時的重音。品詞最常用的方法是換詞法。語感派的創始人洪鎮濤老師在上《天上的街市》一課時,先提出一個問題:“我把‘天上的明星現了改成‘天上的明星亮了,味道有什么不同?”學生經過思考后悟出:“現”是一個緩慢的漸進的過程,而“亮”顯得突然,表現不出夜色逐漸加濃,星星次第顯現的過程,“現”字更準確,更有情味。
析句。現代詩歌語言形象,多用比喻、擬人、排比、反復、同感等修辭手法,在教學中,要善于引導學生品析語言,讓學生在揣摩品析中感受到詩歌語言的魅力。如在上流沙河的《理想》時,我先作示范:“‘理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理想是火,點燃熄滅的燈;理想是燈,照亮前進的路;理想是路,引你走到黎明。這節詩運用比喻和頂真的修辭手法,形象生動地表現了理想對人的意義,讀起來一氣可成,氣勢連貫。”然后是學生自由賞析,他們既能規范地運用“例句+手法+表達效果”的格式說話,又能表達自己對詩句個性化的解讀,既獲得了審美熏陶,又提高了鑒賞能力。
詩歌具有形象性和跳躍性,詩人要在短小的篇幅中表現豐富的內容,往往是點到為止,即所謂的“言有盡而意無窮”,因此,除了引導學生進行合理想象,還原詩歌的場景外,還必須適時地點撥和適度地拓展,去補充詩人有意留下的空白,將詩歌形象讀“豐滿”,體會詩歌的內蘊,尋求詩句之外包含的不盡的韻味。
2.4 實踐拓展,領悟情感美
學寫新詩。流沙河的《理想》一詩中比喻異彩紛呈,這些比喻從不同角度揭示了理想的內涵,贊美理想對于人生的重要意義,并號召人們為理想而奮斗,形象而貼切。此外還有大量的“使”字句,句式整齊凝練。在引導學生反復朗讀、想象畫面、品析語言后,我設計了一個仿寫詩句的練習,學生寫出了許多精美的詩句,如“理想是清風,吹走你的虛榮心;理想是河流,浸濕你的追金夢。”“理想使你堅強地面對困難,理想使你不屈地戰勝挫折”等等。把學生寫的詩句進行組合,就成了一首首精致的小詩。學生通過寫詩的實踐活動,對《理想》這首詩的情感理解得更加透徹。
拓展延伸。新詩的思想情感往往隱藏在形象而含蓄的文字中,難以讓人領會,教師可以采用適當拓展延伸的方法來幫助學生領悟詩歌的情感。比如教《星星變奏曲》,可以聯系“文革”中知識青年“上山下鄉”的時代背景來加深學生對詩意的理解。教余光中的《鄉愁》,可以在導入環節讓學生回顧有關“鄉愁”的古詩,也可以在學完課文后聯讀一組臺灣詩人寫鄉愁的現代詩,如席慕容的《鄉愁》、舒蘭的《鄉色酒》,還可以聯讀作者本人的詩如《鄉愁四韻》,或欣賞羅大佑作曲并演唱的《鄉愁四韻》。
初中詩歌教學應以欣賞、積累、運用為主線,以切實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為目標。所以,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和審美能力,提高學生的文化品位,是當前初中詩歌教學應追求的正確定位。
參考文獻
[1] 語文教學用書.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
[2] 語文基礎知識手冊,大連出版社,2003.
[3] 陳鐘梁、錢夢龍. 呼喚“詩教”回歸. 語文學習,2002(3).
[4] 顧之川. 顧之川語文教育論. 福建教育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