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志芳
摘要:對高職院校應用型翻譯本科專業的設置展開研究,探討我國高職院校應用型翻譯本科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與模式、專業知識與能力構成、課程設置、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等問題,指出高職院校應通過與行業、企業的開放聯動和協同育人,培養以行業為導向的應用型翻譯人才。
關鍵詞:高職院校;應用型翻譯本科專業;專業設置
中圖分類號:G71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5727(2014)06-0018-04
隨著經濟全球化和區域集團化進程的加快,中國與世界的聯系日益緊密,我國翻譯產業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猛發展。我國翻譯產業的爆炸式增長以及社會對專業翻譯人才的巨大需求,使得近年來我國的翻譯學科取得了跨越式發展。截至2010年9月,獲準試辦翻譯碩士專業的高校已達158所。截至2011年5月,國內已有42所高校獲得了教育部批準設置翻譯本科專業。另外,更有近百所院校在英語專業中設置了旨在培養專業翻譯人才的翻譯專業方向,翻譯專業已經成為廣受社會和學生歡迎的新型外語類專業。
我國的產業結構調整與轉型升級對職業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層次的要求,發展本科層次的高職教育、培養高層次的應用型技術人才迫在眉睫。面對我國經濟結構調整以及產業升級對人才的需求結構產生的巨大影響,我國高職院校開始探索發展本科層次的高職教育和向應用型本科轉型,以適應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在高職院校向應用型本科轉型大背景下,高職院校也應適應市場需求,將翻譯專業從英語專業中分離,積極探索具有高職特色的翻譯專業人才培養模式,以便在翻譯人才教育體系中占有一席之地。
筆者以高職院校英語專業、普通高校翻譯本科專業為坐標和參照系,厘定高職院校應用型翻譯本科專業的內涵,具體探討我國高職院校應用型翻譯本科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與模式、專業知識與能力構成、課程設置、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等問題,指出高職院校應通過與行業、企業的開放聯動和協同育人,培養以行業為導向的應用型翻譯人才。
人才培養目標
高職院校的翻譯本科專業應培養何種規格的人才,不僅關系到學科專業定位是否準確,也關系到人才培養是否具有社會適應性。我們認為,高職院校翻譯本科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要以社會需求和行業導向為依據,還要考慮培養目標實現的可能性和可行性,要做到專業知識與人文素養并重,讓學生不但具有良好的雙語轉換能力與必備的經貿、科技、旅游、醫療等行業知識,亦兼顧到人文科學素養訓練,以保障學生具有更好的就業能力,畢業后能發揮所學,順利投入職場、服務社會。高職院校翻譯專業應該培養的是應用型翻譯人才。
高職院校培養翻譯本科人才,不能照搬其他普通高校的做法。普通高校培養的是研究型、通用型翻譯人才,以訓練文學、語言學方面的翻譯人才為主,并以學術研究為導向。高職院校培養的則是應用型翻譯人才。雖然這兩種人才都具備專業及相鄰專業的知識,具有創新能力等方面的素質,但兩者在知識領域、能力側重、研究能力強弱等方面有較大差異。
高職院校的翻譯人才培養應該依靠自身的優勢與特點,將翻譯人才培養與經貿、科技、旅游、醫療等行業的職業教育、職業培訓有機結合,使翻譯專業的畢業生既具有過硬的雙語轉換能力,又具有普通高校翻譯專業畢業生無法比擬的職業技能與專門行業知識。通過學校、行業、企業的開放聯動,創新翻譯專業人才培養機制,實行學校與行業、企業協同育人,解決翻譯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脫節的頑疾。
此外,高職院校的翻譯專業還應立足于地方經濟建設,走有特色的、適合于地方經濟發展的辦學之路。例如,深圳的高職院校應根據《深圳十二五規劃綱要(草案)》關于深圳市“十二五”期間大力發展與經濟國際化緊密相關的國際貿易、外商投資、國際物流、國際金融、企業國際化經營等行業,以及重點改造提升名牌高端服裝、鐘表、家具、黃金珠寶、印刷包裝、模具制造等六大優勢傳統產業的規劃,重點培養面向上述行業與產業的翻譯專業人才。
概言之,高職院校翻譯本科專業應培養以行業為導向的應用型翻譯人才。“以行業為導向”是指高職院校的翻譯人才培養應該緊密結合行業,接受專門針對經貿、科技、旅游、醫療等不同行業的行業培訓與行業教育,使之畢業后便能馬上從事該行業的口筆譯工作;與普通高校以通用型翻譯人才為培養目標不同的是,高職院校翻譯本科強調對學生施以密切結合行業、企業的實用翻譯能力訓練,使學生畢業后能順利進入職場。具體做法是對學生實行階段性訓練,低年級階段注重培養學生的語言技能與翻譯技能,到高年級階段則根據學生的興趣,在自愿報名和選拔的基礎上進行方向性分流,采用“翻譯+商務”、“翻譯+科技”、“翻譯+法律”、“翻譯+醫學”等模式培養翻譯人才,針對不同行業需求對學生施以相關行業教育與行業培訓,并以行業為導向進行專門的翻譯素材、行業術語、翻譯技巧訓練,以適應特定行業之翻譯需要。
人才培養模式
那么,高職院校所培養的以行業為導向的應用型翻譯人才應該具備哪些專業知識與技能呢?我們認為,其專業知識與技能結構應由雙語技能、翻譯技能、通識教育、人文素養、行業知識5個模塊構成(詳見表1)。雙語技能主要包括外語語音與語法等語言知識、外語聽說讀寫技能、雙語演講與辯論技能等。翻譯技能主要包括口筆譯技能、口筆譯理論等。通識教育主要涵蓋跨文化交際能力、所學語言國家概況、外國文學基本知識、計算機與網絡運用等。人文素養則涵括創新能力、中外文化素養、團隊合作精神等。行業知識主要包括行業背景與概況、行業業務知識與技能、行業操作流程與模式等。
具體而言,高職院校的翻譯專業本科人才培養應該明確以下幾點:
首先,與高職院校培養的專科人才相比,其翻譯專業本科人才在專業知識與技能上應有較高層次的提升,應該站在更高的起點上。與高職院校專科人才培養強調某種專項技能的獲得不同的是,翻譯專業本科人才的培養應將激發興趣、培養意識和挖掘潛力作為重點。高職院校翻譯專業的本科畢業生,不僅應該具備良好的人文素質、基本的人文科學研究方法、寬廣的學科視野,而且還要了解翻譯中的基本問題、翻譯行業的基本規范與要求,具備從事口筆譯實踐的良好能力,能夠合格、獨立地完成一般性的各類翻譯任務。因此,高職院校培養以行業為導向的應用職業型翻譯人才,既要考慮到行業對實踐能力的要求,又不可只片面強調翻譯技能的訓練;既要盡量明確翻譯專業的內涵,又不可將其專業知識與能力限定得過于狹窄。
其次,高職院校翻譯專業本科人才培養要處理好實踐能力與學科素養的關系。嫻熟準確的雙語轉換能力當然是本科翻譯專業的培養目標之一,但絕不是唯一的目標。畢業生的實操能力固然重要,但絕不可過分強調。高職院校翻譯專業本科人才培養必須關注學科素養的培養,但這不是傳統的翻譯理論課,而是通過一系列的訓練,讓學生了解自己所學的專業在整個學科體系中的位置,知道人們討論翻譯現象的視角與思路,學會對其進行總結與反思。也就是說,要注重培養學生的翻譯思維能力。
再次,高職院校翻譯專業應注重培養學生的現代翻譯技術應用能力。現代翻譯技術主要指機器翻譯技術和譯文文本的編輯和修改方法等。在培養學生使用機器翻譯時,除了對軟件實用技術的培訓外,還要訓練學生對譯文錯誤的識別能力,使學生能夠及時發現錯誤并予以改正。
課程設置
圍繞以上所提出的高職院校翻譯本科人才應具有的專業知識與能力,翻譯專業本科課程設置可考慮分為相應的5大模塊,即雙語技能模塊、翻譯技能模塊、通識教育模塊、人文素養模塊和行業知識模塊。雙語技能模塊主要培養學生對母語與外語的感知、理解、欣賞、比較、使用的能力,提高學生的綜合語言素養,進一步提高學生的母語水平,打好外語語言基礎,將外語的運用和交際能力提高到中高級水平。翻譯技能模塊則以翻譯的理論、知識、技巧、方法和學生的雙語轉換能力為目標,培養學生的口筆譯能力,使學生掌握不同行業領域的基礎筆譯技能以及各種場合的聯絡口譯和一般難度的交替傳譯技能,掌握作為職業譯者所應具備的基本知識與能力,具備良好的職業道德和一定的口筆譯實踐經驗。而通識教育模塊則注重學生的自主學習、跨文化交際、外語語言文學等基礎知識的培養。人文素養模塊以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人文素質、團隊合作精神為目標。行業知識模塊則以傳授各相關行業的知識、理論和原理為目標。
上述5個模塊不是各自孤立的,也不是處于同一層面,它們是整個課程體系的有機組成部分,既有各自的獨立性,又有主有次、互相聯系。其核心是翻譯技能模塊與行業知識模塊,雙語技能、通識教育和人文素養模塊是為學生最終獲得翻譯能力和行業知識服務的。學生的翻譯能力和行業知識是在5大模塊課程學習中獲得的知識、能力等相互融通、綜合作用、內化而成的。
高職院校翻譯專業本科四年分為兩個階段:基礎階段(一、二年級)和專業教育階段(三、四年級)。基礎階段主要培養學生良好的學風和正確的學習方法,打好雙語基本功,提高雙語運用能力,并具備初步的口筆譯能力,為進入專業教育打下牢固的語言與文化基礎。專業教育階段的學習主要包括兩方面:一方面注重培養學生的口筆譯實際操作能力,使學生掌握各種常用文體的筆譯技能及各種場合的口譯技能,具備良好的職業道德與一定的口筆譯經驗;另一方面,專業教育階段的學生可根據“翻譯+商務”、“翻譯+科技”、“翻譯+法律”、“翻譯+醫學”等模式進行方向性分流,在這一階段必須強化行業知識教育,對學生施以相關的行業訓練與行業培訓,使學生對相關行業的發展概況、基本業務知識與技能、行業操作流程與模式有較深入的了解。
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
翻譯專業的教學方法有其自身的特殊性。由于譯者的文化背景、思想意識、性別種族等因素都或多或少地會影響其翻譯行為。因此在翻譯教學中要以學生主體為中心,在著力提高兩種語言應用能力的基礎上,加強兩種文化的教育,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與能力,開展形式多樣的教學活動。具體而言,高職院校的翻譯教學可以采取以下三種教學方法:翻譯工作坊教學法、項目教學法和實踐教學。
翻譯工作坊教學法 所謂“翻譯工作坊”,就是一群從事翻譯活動的人聚集在一起,就某項具體翻譯任務進行廣泛而熱烈的討論,并通過不斷協商最終議定該群體所有成員均可接受或認同的譯文的一種活動。作為一種教學方式,“翻譯工作坊”可為學生提供大量的高強度的翻譯訓練,讓學生通過“在翻譯中學習翻譯”、“在合作中學習翻譯”、“在討論中學習翻譯”的方式,感悟、領會和把握翻譯的真諦,不斷提高翻譯能力,為他們日后獨立從事翻譯活動打下基礎。工作坊可以提供一個廣泛觀察自我和他人的環境,參加者通過一系列任務明確的練習從不同層面和角度去發現認知的盲點,對照教學要求,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案,進而改善現有的思維模式和行為模式。根據翻譯工作坊教學的特點,教師需要扮演調解者、組織者、創造者、促進者、監管者、引導者、指揮、教練等角色。教師在設計工作坊時,要有明確的任務目標,設計有利于學生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場景,在互動中讓每個參與者都有“自省”的機會和可能。
項目教學法 項目教學或基于項目的學習(Project-Based Learning,簡稱PBL)是國際應用語言學界的研究熱點。它以真實項目為依托,鼓勵學習者在完成項目的整個過程中理解、分析、反思并按照要求順利自主或集體完成相關任務。項目教學強調以學生的主動學習為主,在以項目為主導的實戰式教學中,要處理學生——教師、學生——客戶、學生——資源(人和物)之間的關系。經過這樣的訓練,學生一旦進入職場,就可以順利參與到項目中,盡快適應職場。
實踐教學 翻譯課堂教學要與學生的課外實踐活動相結合,學生一定要有相當的時間參加口筆譯實踐,把社會實習作為高職院校翻譯專業本科生的重要學習內容。實踐教學可以與項目教學法有機結合,在完成真實翻譯項目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創新能力和就業能力。在課程設置上可以加大專業實習的比重,在教學中融入翻譯市場的相關因素,筆譯交稿時間、譯文編輯、口譯到場時間、著裝規范等。高職院校的翻譯本科教學還應該強化與行業和企業的聯系,在課程設置、教師隊伍建設、實習實踐基地建設等各方面加強與行業、企業的合作,積極引導社會力量參與到人才培養的各個環節中來。
結語
我們認為,高職院校翻譯本科專業的人才培養要以社會需求和職業導向為依據,還要考慮實現培養目標的可能性和可行性,要做到專業知識與人文素養并重,培養以行業為導向的應用型翻譯人才。高職院校所培養的應用型翻譯人才,其專業知識與技能結構應由雙語技能、翻譯技能、通識教育、人文素養、行業知識等5個模塊構成。高職院校翻譯本科專業各課程之間具有一定的相關性、連續性和層級性。翻譯專業本科課程設置分為相應的5大模塊,即雙語技能模塊、翻譯技能模塊、通識教育模塊、人文素養模塊和行業知識模塊。這樣才能確保高職院校最終設置的翻譯本科專業能形成針對不同行業領域的教學計劃,并突出翻譯技能訓練和翻譯能力培養,形成以理論為支撐、以成套教材為輔助、以教學理念為指導的完整的翻譯教學體系。
參考文獻:
[1]韓虎林.芻議翻譯本科專業的培養目標、課程設置和教學模式[J].中國高教研究,2007(8):52-53.
[2]李明,仲偉合.翻譯工作坊教學探微[J].中國翻譯,2010(4):32-36.
[3]劉和平.翻譯能力發展的階段性及其教學法研究[J].中國翻譯,2011(1):37-45.
[4]穆雷.中國翻譯教學研究[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0.
[5]蘇廣才.地方院校開設翻譯本科專業的思考[J].外國語文,2009(5):93-96.
[6]王傳英,崔啟亮.本地化行業發展對職業翻譯訓練及執業認證的要求[J].中國翻譯,2010(4):76-79.
[7]吳青.本科翻譯專業培養模式的探索與實踐——談北京外國語大學翻譯專業教學理念[J].中國翻譯,2010(2):39-43.
[8]仲偉合,穆雷.翻譯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探索與實踐[J].中國外語,2008(6):4-14.
[9]仲偉合.高等學校翻譯專業本科教學要求[J].中國翻譯,2011(3):20-24.
[10]莊智象.關于我國翻譯專業建設的幾點思考[J].外語界,2007(3):14-23.
(責任編輯:楊在良)
其次,高職院校翻譯專業本科人才培養要處理好實踐能力與學科素養的關系。嫻熟準確的雙語轉換能力當然是本科翻譯專業的培養目標之一,但絕不是唯一的目標。畢業生的實操能力固然重要,但絕不可過分強調。高職院校翻譯專業本科人才培養必須關注學科素養的培養,但這不是傳統的翻譯理論課,而是通過一系列的訓練,讓學生了解自己所學的專業在整個學科體系中的位置,知道人們討論翻譯現象的視角與思路,學會對其進行總結與反思。也就是說,要注重培養學生的翻譯思維能力。
再次,高職院校翻譯專業應注重培養學生的現代翻譯技術應用能力。現代翻譯技術主要指機器翻譯技術和譯文文本的編輯和修改方法等。在培養學生使用機器翻譯時,除了對軟件實用技術的培訓外,還要訓練學生對譯文錯誤的識別能力,使學生能夠及時發現錯誤并予以改正。
課程設置
圍繞以上所提出的高職院校翻譯本科人才應具有的專業知識與能力,翻譯專業本科課程設置可考慮分為相應的5大模塊,即雙語技能模塊、翻譯技能模塊、通識教育模塊、人文素養模塊和行業知識模塊。雙語技能模塊主要培養學生對母語與外語的感知、理解、欣賞、比較、使用的能力,提高學生的綜合語言素養,進一步提高學生的母語水平,打好外語語言基礎,將外語的運用和交際能力提高到中高級水平。翻譯技能模塊則以翻譯的理論、知識、技巧、方法和學生的雙語轉換能力為目標,培養學生的口筆譯能力,使學生掌握不同行業領域的基礎筆譯技能以及各種場合的聯絡口譯和一般難度的交替傳譯技能,掌握作為職業譯者所應具備的基本知識與能力,具備良好的職業道德和一定的口筆譯實踐經驗。而通識教育模塊則注重學生的自主學習、跨文化交際、外語語言文學等基礎知識的培養。人文素養模塊以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人文素質、團隊合作精神為目標。行業知識模塊則以傳授各相關行業的知識、理論和原理為目標。
上述5個模塊不是各自孤立的,也不是處于同一層面,它們是整個課程體系的有機組成部分,既有各自的獨立性,又有主有次、互相聯系。其核心是翻譯技能模塊與行業知識模塊,雙語技能、通識教育和人文素養模塊是為學生最終獲得翻譯能力和行業知識服務的。學生的翻譯能力和行業知識是在5大模塊課程學習中獲得的知識、能力等相互融通、綜合作用、內化而成的。
高職院校翻譯專業本科四年分為兩個階段:基礎階段(一、二年級)和專業教育階段(三、四年級)。基礎階段主要培養學生良好的學風和正確的學習方法,打好雙語基本功,提高雙語運用能力,并具備初步的口筆譯能力,為進入專業教育打下牢固的語言與文化基礎。專業教育階段的學習主要包括兩方面:一方面注重培養學生的口筆譯實際操作能力,使學生掌握各種常用文體的筆譯技能及各種場合的口譯技能,具備良好的職業道德與一定的口筆譯經驗;另一方面,專業教育階段的學生可根據“翻譯+商務”、“翻譯+科技”、“翻譯+法律”、“翻譯+醫學”等模式進行方向性分流,在這一階段必須強化行業知識教育,對學生施以相關的行業訓練與行業培訓,使學生對相關行業的發展概況、基本業務知識與技能、行業操作流程與模式有較深入的了解。
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
翻譯專業的教學方法有其自身的特殊性。由于譯者的文化背景、思想意識、性別種族等因素都或多或少地會影響其翻譯行為。因此在翻譯教學中要以學生主體為中心,在著力提高兩種語言應用能力的基礎上,加強兩種文化的教育,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與能力,開展形式多樣的教學活動。具體而言,高職院校的翻譯教學可以采取以下三種教學方法:翻譯工作坊教學法、項目教學法和實踐教學。
翻譯工作坊教學法 所謂“翻譯工作坊”,就是一群從事翻譯活動的人聚集在一起,就某項具體翻譯任務進行廣泛而熱烈的討論,并通過不斷協商最終議定該群體所有成員均可接受或認同的譯文的一種活動。作為一種教學方式,“翻譯工作坊”可為學生提供大量的高強度的翻譯訓練,讓學生通過“在翻譯中學習翻譯”、“在合作中學習翻譯”、“在討論中學習翻譯”的方式,感悟、領會和把握翻譯的真諦,不斷提高翻譯能力,為他們日后獨立從事翻譯活動打下基礎。工作坊可以提供一個廣泛觀察自我和他人的環境,參加者通過一系列任務明確的練習從不同層面和角度去發現認知的盲點,對照教學要求,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案,進而改善現有的思維模式和行為模式。根據翻譯工作坊教學的特點,教師需要扮演調解者、組織者、創造者、促進者、監管者、引導者、指揮、教練等角色。教師在設計工作坊時,要有明確的任務目標,設計有利于學生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場景,在互動中讓每個參與者都有“自省”的機會和可能。
項目教學法 項目教學或基于項目的學習(Project-Based Learning,簡稱PBL)是國際應用語言學界的研究熱點。它以真實項目為依托,鼓勵學習者在完成項目的整個過程中理解、分析、反思并按照要求順利自主或集體完成相關任務。項目教學強調以學生的主動學習為主,在以項目為主導的實戰式教學中,要處理學生——教師、學生——客戶、學生——資源(人和物)之間的關系。經過這樣的訓練,學生一旦進入職場,就可以順利參與到項目中,盡快適應職場。
實踐教學 翻譯課堂教學要與學生的課外實踐活動相結合,學生一定要有相當的時間參加口筆譯實踐,把社會實習作為高職院校翻譯專業本科生的重要學習內容。實踐教學可以與項目教學法有機結合,在完成真實翻譯項目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創新能力和就業能力。在課程設置上可以加大專業實習的比重,在教學中融入翻譯市場的相關因素,筆譯交稿時間、譯文編輯、口譯到場時間、著裝規范等。高職院校的翻譯本科教學還應該強化與行業和企業的聯系,在課程設置、教師隊伍建設、實習實踐基地建設等各方面加強與行業、企業的合作,積極引導社會力量參與到人才培養的各個環節中來。
結語
我們認為,高職院校翻譯本科專業的人才培養要以社會需求和職業導向為依據,還要考慮實現培養目標的可能性和可行性,要做到專業知識與人文素養并重,培養以行業為導向的應用型翻譯人才。高職院校所培養的應用型翻譯人才,其專業知識與技能結構應由雙語技能、翻譯技能、通識教育、人文素養、行業知識等5個模塊構成。高職院校翻譯本科專業各課程之間具有一定的相關性、連續性和層級性。翻譯專業本科課程設置分為相應的5大模塊,即雙語技能模塊、翻譯技能模塊、通識教育模塊、人文素養模塊和行業知識模塊。這樣才能確保高職院校最終設置的翻譯本科專業能形成針對不同行業領域的教學計劃,并突出翻譯技能訓練和翻譯能力培養,形成以理論為支撐、以成套教材為輔助、以教學理念為指導的完整的翻譯教學體系。
參考文獻:
[1]韓虎林.芻議翻譯本科專業的培養目標、課程設置和教學模式[J].中國高教研究,2007(8):52-53.
[2]李明,仲偉合.翻譯工作坊教學探微[J].中國翻譯,2010(4):32-36.
[3]劉和平.翻譯能力發展的階段性及其教學法研究[J].中國翻譯,2011(1):37-45.
[4]穆雷.中國翻譯教學研究[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0.
[5]蘇廣才.地方院校開設翻譯本科專業的思考[J].外國語文,2009(5):93-96.
[6]王傳英,崔啟亮.本地化行業發展對職業翻譯訓練及執業認證的要求[J].中國翻譯,2010(4):76-79.
[7]吳青.本科翻譯專業培養模式的探索與實踐——談北京外國語大學翻譯專業教學理念[J].中國翻譯,2010(2):39-43.
[8]仲偉合,穆雷.翻譯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探索與實踐[J].中國外語,2008(6):4-14.
[9]仲偉合.高等學校翻譯專業本科教學要求[J].中國翻譯,2011(3):20-24.
[10]莊智象.關于我國翻譯專業建設的幾點思考[J].外語界,2007(3):14-23.
(責任編輯:楊在良)
其次,高職院校翻譯專業本科人才培養要處理好實踐能力與學科素養的關系。嫻熟準確的雙語轉換能力當然是本科翻譯專業的培養目標之一,但絕不是唯一的目標。畢業生的實操能力固然重要,但絕不可過分強調。高職院校翻譯專業本科人才培養必須關注學科素養的培養,但這不是傳統的翻譯理論課,而是通過一系列的訓練,讓學生了解自己所學的專業在整個學科體系中的位置,知道人們討論翻譯現象的視角與思路,學會對其進行總結與反思。也就是說,要注重培養學生的翻譯思維能力。
再次,高職院校翻譯專業應注重培養學生的現代翻譯技術應用能力。現代翻譯技術主要指機器翻譯技術和譯文文本的編輯和修改方法等。在培養學生使用機器翻譯時,除了對軟件實用技術的培訓外,還要訓練學生對譯文錯誤的識別能力,使學生能夠及時發現錯誤并予以改正。
課程設置
圍繞以上所提出的高職院校翻譯本科人才應具有的專業知識與能力,翻譯專業本科課程設置可考慮分為相應的5大模塊,即雙語技能模塊、翻譯技能模塊、通識教育模塊、人文素養模塊和行業知識模塊。雙語技能模塊主要培養學生對母語與外語的感知、理解、欣賞、比較、使用的能力,提高學生的綜合語言素養,進一步提高學生的母語水平,打好外語語言基礎,將外語的運用和交際能力提高到中高級水平。翻譯技能模塊則以翻譯的理論、知識、技巧、方法和學生的雙語轉換能力為目標,培養學生的口筆譯能力,使學生掌握不同行業領域的基礎筆譯技能以及各種場合的聯絡口譯和一般難度的交替傳譯技能,掌握作為職業譯者所應具備的基本知識與能力,具備良好的職業道德和一定的口筆譯實踐經驗。而通識教育模塊則注重學生的自主學習、跨文化交際、外語語言文學等基礎知識的培養。人文素養模塊以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人文素質、團隊合作精神為目標。行業知識模塊則以傳授各相關行業的知識、理論和原理為目標。
上述5個模塊不是各自孤立的,也不是處于同一層面,它們是整個課程體系的有機組成部分,既有各自的獨立性,又有主有次、互相聯系。其核心是翻譯技能模塊與行業知識模塊,雙語技能、通識教育和人文素養模塊是為學生最終獲得翻譯能力和行業知識服務的。學生的翻譯能力和行業知識是在5大模塊課程學習中獲得的知識、能力等相互融通、綜合作用、內化而成的。
高職院校翻譯專業本科四年分為兩個階段:基礎階段(一、二年級)和專業教育階段(三、四年級)。基礎階段主要培養學生良好的學風和正確的學習方法,打好雙語基本功,提高雙語運用能力,并具備初步的口筆譯能力,為進入專業教育打下牢固的語言與文化基礎。專業教育階段的學習主要包括兩方面:一方面注重培養學生的口筆譯實際操作能力,使學生掌握各種常用文體的筆譯技能及各種場合的口譯技能,具備良好的職業道德與一定的口筆譯經驗;另一方面,專業教育階段的學生可根據“翻譯+商務”、“翻譯+科技”、“翻譯+法律”、“翻譯+醫學”等模式進行方向性分流,在這一階段必須強化行業知識教育,對學生施以相關的行業訓練與行業培訓,使學生對相關行業的發展概況、基本業務知識與技能、行業操作流程與模式有較深入的了解。
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
翻譯專業的教學方法有其自身的特殊性。由于譯者的文化背景、思想意識、性別種族等因素都或多或少地會影響其翻譯行為。因此在翻譯教學中要以學生主體為中心,在著力提高兩種語言應用能力的基礎上,加強兩種文化的教育,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與能力,開展形式多樣的教學活動。具體而言,高職院校的翻譯教學可以采取以下三種教學方法:翻譯工作坊教學法、項目教學法和實踐教學。
翻譯工作坊教學法 所謂“翻譯工作坊”,就是一群從事翻譯活動的人聚集在一起,就某項具體翻譯任務進行廣泛而熱烈的討論,并通過不斷協商最終議定該群體所有成員均可接受或認同的譯文的一種活動。作為一種教學方式,“翻譯工作坊”可為學生提供大量的高強度的翻譯訓練,讓學生通過“在翻譯中學習翻譯”、“在合作中學習翻譯”、“在討論中學習翻譯”的方式,感悟、領會和把握翻譯的真諦,不斷提高翻譯能力,為他們日后獨立從事翻譯活動打下基礎。工作坊可以提供一個廣泛觀察自我和他人的環境,參加者通過一系列任務明確的練習從不同層面和角度去發現認知的盲點,對照教學要求,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案,進而改善現有的思維模式和行為模式。根據翻譯工作坊教學的特點,教師需要扮演調解者、組織者、創造者、促進者、監管者、引導者、指揮、教練等角色。教師在設計工作坊時,要有明確的任務目標,設計有利于學生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場景,在互動中讓每個參與者都有“自省”的機會和可能。
項目教學法 項目教學或基于項目的學習(Project-Based Learning,簡稱PBL)是國際應用語言學界的研究熱點。它以真實項目為依托,鼓勵學習者在完成項目的整個過程中理解、分析、反思并按照要求順利自主或集體完成相關任務。項目教學強調以學生的主動學習為主,在以項目為主導的實戰式教學中,要處理學生——教師、學生——客戶、學生——資源(人和物)之間的關系。經過這樣的訓練,學生一旦進入職場,就可以順利參與到項目中,盡快適應職場。
實踐教學 翻譯課堂教學要與學生的課外實踐活動相結合,學生一定要有相當的時間參加口筆譯實踐,把社會實習作為高職院校翻譯專業本科生的重要學習內容。實踐教學可以與項目教學法有機結合,在完成真實翻譯項目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創新能力和就業能力。在課程設置上可以加大專業實習的比重,在教學中融入翻譯市場的相關因素,筆譯交稿時間、譯文編輯、口譯到場時間、著裝規范等。高職院校的翻譯本科教學還應該強化與行業和企業的聯系,在課程設置、教師隊伍建設、實習實踐基地建設等各方面加強與行業、企業的合作,積極引導社會力量參與到人才培養的各個環節中來。
結語
我們認為,高職院校翻譯本科專業的人才培養要以社會需求和職業導向為依據,還要考慮實現培養目標的可能性和可行性,要做到專業知識與人文素養并重,培養以行業為導向的應用型翻譯人才。高職院校所培養的應用型翻譯人才,其專業知識與技能結構應由雙語技能、翻譯技能、通識教育、人文素養、行業知識等5個模塊構成。高職院校翻譯本科專業各課程之間具有一定的相關性、連續性和層級性。翻譯專業本科課程設置分為相應的5大模塊,即雙語技能模塊、翻譯技能模塊、通識教育模塊、人文素養模塊和行業知識模塊。這樣才能確保高職院校最終設置的翻譯本科專業能形成針對不同行業領域的教學計劃,并突出翻譯技能訓練和翻譯能力培養,形成以理論為支撐、以成套教材為輔助、以教學理念為指導的完整的翻譯教學體系。
參考文獻:
[1]韓虎林.芻議翻譯本科專業的培養目標、課程設置和教學模式[J].中國高教研究,2007(8):52-53.
[2]李明,仲偉合.翻譯工作坊教學探微[J].中國翻譯,2010(4):32-36.
[3]劉和平.翻譯能力發展的階段性及其教學法研究[J].中國翻譯,2011(1):37-45.
[4]穆雷.中國翻譯教學研究[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0.
[5]蘇廣才.地方院校開設翻譯本科專業的思考[J].外國語文,2009(5):93-96.
[6]王傳英,崔啟亮.本地化行業發展對職業翻譯訓練及執業認證的要求[J].中國翻譯,2010(4):76-79.
[7]吳青.本科翻譯專業培養模式的探索與實踐——談北京外國語大學翻譯專業教學理念[J].中國翻譯,2010(2):39-43.
[8]仲偉合,穆雷.翻譯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探索與實踐[J].中國外語,2008(6):4-14.
[9]仲偉合.高等學校翻譯專業本科教學要求[J].中國翻譯,2011(3):20-24.
[10]莊智象.關于我國翻譯專業建設的幾點思考[J].外語界,2007(3):14-23.
(責任編輯:楊在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