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云云+黃勁枝+程時甘
摘要:簡要介紹了高職“機械分析應用基礎”課程的特點,分析了傳統教學法的弊端,闡述了項目教學法在“機械分析應用基礎”中的具體應用。
關鍵詞:項目教學法;高職;機械分析應用基礎;傳統教學法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5727(2014)06-0100-02
項目教學法是一種典型的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方法。它將一個相對獨立的項目交給學生自己處理,從信息收集、方案設計、項目實施到最終評價,都由學生自己負責。在項目的完成過程中,學生逐漸了解并掌握學習內容,教師達到教學目標的要求。
“機械分析應用基礎”課是以機械分析為主線,由“機械原理”、“機械設計”、“互換性測量與測量技術基礎”及“工程力學”等課的相關內容整合而成。它覆蓋了高職高專機械類、近機械類專業領域各主干方向所必需的機械分析基礎知識、基本理論、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具有較強的知識綜合性、技術應用性、工程實踐性和職業技能性,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職業能力和職業素養,是必不可少的一門技術基礎課。通過對這門課的學習,學生將為日后走向機械相關工作崗位打下堅實的基礎。
“機械分析應用基礎”課分為四大塊,共十二章。該課的特點決定了其內容的繁雜性。高職學生普遍文化基礎薄弱,缺少良好的學習習慣,學習自主能力較差。在傳統教學過程中,“滿堂灌”,“教師講,學生聽”,整堂課完全變成了教師的單邊活動,留給學生獨立思考的時間太少,限制了學生創新能力的發揮。當前,我校實行教學改革,“機械分析應用基礎”課縮短為72學時,傳統的教學方法已不適應現在的教學。應用項目教學法可以很好地解決這個難題。
項目教學法在“機械分析
應用基礎”教學中的應用實踐
制定項目 制定項目是項目教學法的關鍵環節。《機械分析應用基礎》教材可以由不同的項目把每章的內容相互聯系起來,避免學生學了后面忘記前面。所以,制定項目至關重要。制定項目必須遵守以下原則:(1)項目必須要與學生未來的職業實踐相關聯,從而激發他們的學習動機。(2)項目要符合高職學生的特點,內容應由淺入深、由簡單到復雜,逐步建立學生在學習上的自信心,避免學生產生逆反心理,造成惡性循環。(3)項目應具有創造性。利用學生完成項目的欲望,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利用學生的興趣和好奇心,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充分發揮學生的想象力和抽象思維能力,通過展示才華,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4)項目應立足于實際條件。在選擇項目時,應盡量利用現有實驗室、實訓室所有的設備及模型。根據教材內容,筆者將“機械分析應用基礎”課程主要內容設計成十大項目,如下頁表1所示。
信息收集 將學生進行分組,并指定組長,一個組大約7~8名學生。在分組時要注意強弱結合,即基礎好的學生與基礎差的學生相結合,以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互幫互助精神。每個組拿到項目后,組員一起討論,最終確定項目的目標和任務。接下來要進行信息收集。信息收集,就是通過各種方式獲取所需要的信息。信息的收集方式有很多種,渠道也有很多。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幾種:(1)實物型信息源。指具體的觀察對象在運動過程中直接產生的有關信息,包括事物運動現場、學術討論會等。(2)文獻型信息源。包括圖書、報紙、期刊、專利文獻、學位論文等。(3)電子型信息源。指通過使用電子技術信息傳播的信息源,包括廣播、電視、電子刊物等。(4)網絡信息源。指通過計算機網絡所獲取的信息源。學生把收集到的信息進行整理,去偽求真,并且通過分類法、比較法、核對法對信息進行篩選處理,篩選出對項目有用的信息。
項目實施方案的確定 當項目確定之后,要采用何種方案就是學生接下來要面臨的問題。可供采用的方案有很多。各組的學生可以各自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和創造力,提出多種方案,然后將提出的方案進行比較,選出最優方案。在選擇方案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加以指導。
項目實施 項目的實施是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分工合作,把課本中的理論知識變成學生知識和技能的一個過程。教師組織各個組長討論并確定項目的階段,制定工作階段的工作任務、組織方式和實踐分配,形成項目計劃。在表1所列的項目中,每一個項目都是圍繞著課程中的重點和難點內容設計的,每一個項目之間彼此聯系,層層遞進,且項目2~9都是圍繞著項目1進行設計的。在實施項目的過程中,組員如遇到難解決的問題可以提出來大家一起思考,一起討論,教師加以指導。例如,在講授第四章內容時,將項目4融入課堂中去,學生參與項目4的執行,當分析鋼絲繩張緊器的工作能力時,首先是要畫它的受力簡圖,分析它所受到的內力和外力,項目3給學生提供了解決這個問題的方法。有項目3的存在,項目4中很多問題都可以得到解決。前面的知識得到復習,后面的知識加以應用,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每個項目都有要達到的知識目標、能力目標和素質目標。通過項目的實施,建立與課程目標的聯系,學生學會將理論知識與工程實踐相結合,達到課程學習與未來職業相結合。
項目的評價 在完成項目之后,每個組制定一個評分標準,組員先進行自評分,然后各個組之間進行互評分,最后由教師根據各個組完成的情況進行綜合評價。肯定優點,找出不足,并分析產生不足的原因,找出對策,為下一個項目的執行打下基礎。
結語
應用項目教學法進行教學,學習過程成為了學生參與的創造性實踐活動,注重的不是最終結果,而是完成項目的過程。在項目實踐過程中,學生理解和把握課程要求的知識和技能,體驗實踐的艱辛與樂趣,逐步培養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學生也能找出自身的薄弱之處,明確今后的努力方向,教師也能夠及時的了解學生學習情況,有針對性地進行指導。
參考文獻:
[1]濮良貴,紀明綱.機械設計(第6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
[2]黃勁枝,程時甘.基于職業能力培養的高職機械專業基礎課群教學改革的研究與實踐[J].順德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9(4):67-70.
[3]黃勁枝,程時甘.機械分析應用基礎[M].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06.
[4]黃勁枝,程時甘.機械分析應用綜合課題指導[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7.
[5]趙鳳.項目教學法在《機械基礎》課中的應用[J].職業技術教育,2006(20):63-64.
(責任編輯:張維佳)
摘要:簡要介紹了高職“機械分析應用基礎”課程的特點,分析了傳統教學法的弊端,闡述了項目教學法在“機械分析應用基礎”中的具體應用。
關鍵詞:項目教學法;高職;機械分析應用基礎;傳統教學法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5727(2014)06-0100-02
項目教學法是一種典型的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方法。它將一個相對獨立的項目交給學生自己處理,從信息收集、方案設計、項目實施到最終評價,都由學生自己負責。在項目的完成過程中,學生逐漸了解并掌握學習內容,教師達到教學目標的要求。
“機械分析應用基礎”課是以機械分析為主線,由“機械原理”、“機械設計”、“互換性測量與測量技術基礎”及“工程力學”等課的相關內容整合而成。它覆蓋了高職高專機械類、近機械類專業領域各主干方向所必需的機械分析基礎知識、基本理論、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具有較強的知識綜合性、技術應用性、工程實踐性和職業技能性,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職業能力和職業素養,是必不可少的一門技術基礎課。通過對這門課的學習,學生將為日后走向機械相關工作崗位打下堅實的基礎。
“機械分析應用基礎”課分為四大塊,共十二章。該課的特點決定了其內容的繁雜性。高職學生普遍文化基礎薄弱,缺少良好的學習習慣,學習自主能力較差。在傳統教學過程中,“滿堂灌”,“教師講,學生聽”,整堂課完全變成了教師的單邊活動,留給學生獨立思考的時間太少,限制了學生創新能力的發揮。當前,我校實行教學改革,“機械分析應用基礎”課縮短為72學時,傳統的教學方法已不適應現在的教學。應用項目教學法可以很好地解決這個難題。
項目教學法在“機械分析
應用基礎”教學中的應用實踐
制定項目 制定項目是項目教學法的關鍵環節。《機械分析應用基礎》教材可以由不同的項目把每章的內容相互聯系起來,避免學生學了后面忘記前面。所以,制定項目至關重要。制定項目必須遵守以下原則:(1)項目必須要與學生未來的職業實踐相關聯,從而激發他們的學習動機。(2)項目要符合高職學生的特點,內容應由淺入深、由簡單到復雜,逐步建立學生在學習上的自信心,避免學生產生逆反心理,造成惡性循環。(3)項目應具有創造性。利用學生完成項目的欲望,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利用學生的興趣和好奇心,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充分發揮學生的想象力和抽象思維能力,通過展示才華,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4)項目應立足于實際條件。在選擇項目時,應盡量利用現有實驗室、實訓室所有的設備及模型。根據教材內容,筆者將“機械分析應用基礎”課程主要內容設計成十大項目,如下頁表1所示。
信息收集 將學生進行分組,并指定組長,一個組大約7~8名學生。在分組時要注意強弱結合,即基礎好的學生與基礎差的學生相結合,以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互幫互助精神。每個組拿到項目后,組員一起討論,最終確定項目的目標和任務。接下來要進行信息收集。信息收集,就是通過各種方式獲取所需要的信息。信息的收集方式有很多種,渠道也有很多。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幾種:(1)實物型信息源。指具體的觀察對象在運動過程中直接產生的有關信息,包括事物運動現場、學術討論會等。(2)文獻型信息源。包括圖書、報紙、期刊、專利文獻、學位論文等。(3)電子型信息源。指通過使用電子技術信息傳播的信息源,包括廣播、電視、電子刊物等。(4)網絡信息源。指通過計算機網絡所獲取的信息源。學生把收集到的信息進行整理,去偽求真,并且通過分類法、比較法、核對法對信息進行篩選處理,篩選出對項目有用的信息。
項目實施方案的確定 當項目確定之后,要采用何種方案就是學生接下來要面臨的問題。可供采用的方案有很多。各組的學生可以各自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和創造力,提出多種方案,然后將提出的方案進行比較,選出最優方案。在選擇方案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加以指導。
項目實施 項目的實施是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分工合作,把課本中的理論知識變成學生知識和技能的一個過程。教師組織各個組長討論并確定項目的階段,制定工作階段的工作任務、組織方式和實踐分配,形成項目計劃。在表1所列的項目中,每一個項目都是圍繞著課程中的重點和難點內容設計的,每一個項目之間彼此聯系,層層遞進,且項目2~9都是圍繞著項目1進行設計的。在實施項目的過程中,組員如遇到難解決的問題可以提出來大家一起思考,一起討論,教師加以指導。例如,在講授第四章內容時,將項目4融入課堂中去,學生參與項目4的執行,當分析鋼絲繩張緊器的工作能力時,首先是要畫它的受力簡圖,分析它所受到的內力和外力,項目3給學生提供了解決這個問題的方法。有項目3的存在,項目4中很多問題都可以得到解決。前面的知識得到復習,后面的知識加以應用,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每個項目都有要達到的知識目標、能力目標和素質目標。通過項目的實施,建立與課程目標的聯系,學生學會將理論知識與工程實踐相結合,達到課程學習與未來職業相結合。
項目的評價 在完成項目之后,每個組制定一個評分標準,組員先進行自評分,然后各個組之間進行互評分,最后由教師根據各個組完成的情況進行綜合評價。肯定優點,找出不足,并分析產生不足的原因,找出對策,為下一個項目的執行打下基礎。
結語
應用項目教學法進行教學,學習過程成為了學生參與的創造性實踐活動,注重的不是最終結果,而是完成項目的過程。在項目實踐過程中,學生理解和把握課程要求的知識和技能,體驗實踐的艱辛與樂趣,逐步培養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學生也能找出自身的薄弱之處,明確今后的努力方向,教師也能夠及時的了解學生學習情況,有針對性地進行指導。
參考文獻:
[1]濮良貴,紀明綱.機械設計(第6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
[2]黃勁枝,程時甘.基于職業能力培養的高職機械專業基礎課群教學改革的研究與實踐[J].順德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9(4):67-70.
[3]黃勁枝,程時甘.機械分析應用基礎[M].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06.
[4]黃勁枝,程時甘.機械分析應用綜合課題指導[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7.
[5]趙鳳.項目教學法在《機械基礎》課中的應用[J].職業技術教育,2006(20):63-64.
(責任編輯:張維佳)
摘要:簡要介紹了高職“機械分析應用基礎”課程的特點,分析了傳統教學法的弊端,闡述了項目教學法在“機械分析應用基礎”中的具體應用。
關鍵詞:項目教學法;高職;機械分析應用基礎;傳統教學法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5727(2014)06-0100-02
項目教學法是一種典型的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方法。它將一個相對獨立的項目交給學生自己處理,從信息收集、方案設計、項目實施到最終評價,都由學生自己負責。在項目的完成過程中,學生逐漸了解并掌握學習內容,教師達到教學目標的要求。
“機械分析應用基礎”課是以機械分析為主線,由“機械原理”、“機械設計”、“互換性測量與測量技術基礎”及“工程力學”等課的相關內容整合而成。它覆蓋了高職高專機械類、近機械類專業領域各主干方向所必需的機械分析基礎知識、基本理論、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具有較強的知識綜合性、技術應用性、工程實踐性和職業技能性,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職業能力和職業素養,是必不可少的一門技術基礎課。通過對這門課的學習,學生將為日后走向機械相關工作崗位打下堅實的基礎。
“機械分析應用基礎”課分為四大塊,共十二章。該課的特點決定了其內容的繁雜性。高職學生普遍文化基礎薄弱,缺少良好的學習習慣,學習自主能力較差。在傳統教學過程中,“滿堂灌”,“教師講,學生聽”,整堂課完全變成了教師的單邊活動,留給學生獨立思考的時間太少,限制了學生創新能力的發揮。當前,我校實行教學改革,“機械分析應用基礎”課縮短為72學時,傳統的教學方法已不適應現在的教學。應用項目教學法可以很好地解決這個難題。
項目教學法在“機械分析
應用基礎”教學中的應用實踐
制定項目 制定項目是項目教學法的關鍵環節。《機械分析應用基礎》教材可以由不同的項目把每章的內容相互聯系起來,避免學生學了后面忘記前面。所以,制定項目至關重要。制定項目必須遵守以下原則:(1)項目必須要與學生未來的職業實踐相關聯,從而激發他們的學習動機。(2)項目要符合高職學生的特點,內容應由淺入深、由簡單到復雜,逐步建立學生在學習上的自信心,避免學生產生逆反心理,造成惡性循環。(3)項目應具有創造性。利用學生完成項目的欲望,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利用學生的興趣和好奇心,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充分發揮學生的想象力和抽象思維能力,通過展示才華,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4)項目應立足于實際條件。在選擇項目時,應盡量利用現有實驗室、實訓室所有的設備及模型。根據教材內容,筆者將“機械分析應用基礎”課程主要內容設計成十大項目,如下頁表1所示。
信息收集 將學生進行分組,并指定組長,一個組大約7~8名學生。在分組時要注意強弱結合,即基礎好的學生與基礎差的學生相結合,以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互幫互助精神。每個組拿到項目后,組員一起討論,最終確定項目的目標和任務。接下來要進行信息收集。信息收集,就是通過各種方式獲取所需要的信息。信息的收集方式有很多種,渠道也有很多。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幾種:(1)實物型信息源。指具體的觀察對象在運動過程中直接產生的有關信息,包括事物運動現場、學術討論會等。(2)文獻型信息源。包括圖書、報紙、期刊、專利文獻、學位論文等。(3)電子型信息源。指通過使用電子技術信息傳播的信息源,包括廣播、電視、電子刊物等。(4)網絡信息源。指通過計算機網絡所獲取的信息源。學生把收集到的信息進行整理,去偽求真,并且通過分類法、比較法、核對法對信息進行篩選處理,篩選出對項目有用的信息。
項目實施方案的確定 當項目確定之后,要采用何種方案就是學生接下來要面臨的問題。可供采用的方案有很多。各組的學生可以各自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和創造力,提出多種方案,然后將提出的方案進行比較,選出最優方案。在選擇方案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加以指導。
項目實施 項目的實施是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分工合作,把課本中的理論知識變成學生知識和技能的一個過程。教師組織各個組長討論并確定項目的階段,制定工作階段的工作任務、組織方式和實踐分配,形成項目計劃。在表1所列的項目中,每一個項目都是圍繞著課程中的重點和難點內容設計的,每一個項目之間彼此聯系,層層遞進,且項目2~9都是圍繞著項目1進行設計的。在實施項目的過程中,組員如遇到難解決的問題可以提出來大家一起思考,一起討論,教師加以指導。例如,在講授第四章內容時,將項目4融入課堂中去,學生參與項目4的執行,當分析鋼絲繩張緊器的工作能力時,首先是要畫它的受力簡圖,分析它所受到的內力和外力,項目3給學生提供了解決這個問題的方法。有項目3的存在,項目4中很多問題都可以得到解決。前面的知識得到復習,后面的知識加以應用,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每個項目都有要達到的知識目標、能力目標和素質目標。通過項目的實施,建立與課程目標的聯系,學生學會將理論知識與工程實踐相結合,達到課程學習與未來職業相結合。
項目的評價 在完成項目之后,每個組制定一個評分標準,組員先進行自評分,然后各個組之間進行互評分,最后由教師根據各個組完成的情況進行綜合評價。肯定優點,找出不足,并分析產生不足的原因,找出對策,為下一個項目的執行打下基礎。
結語
應用項目教學法進行教學,學習過程成為了學生參與的創造性實踐活動,注重的不是最終結果,而是完成項目的過程。在項目實踐過程中,學生理解和把握課程要求的知識和技能,體驗實踐的艱辛與樂趣,逐步培養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學生也能找出自身的薄弱之處,明確今后的努力方向,教師也能夠及時的了解學生學習情況,有針對性地進行指導。
參考文獻:
[1]濮良貴,紀明綱.機械設計(第6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
[2]黃勁枝,程時甘.基于職業能力培養的高職機械專業基礎課群教學改革的研究與實踐[J].順德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9(4):67-70.
[3]黃勁枝,程時甘.機械分析應用基礎[M].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06.
[4]黃勁枝,程時甘.機械分析應用綜合課題指導[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7.
[5]趙鳳.項目教學法在《機械基礎》課中的應用[J].職業技術教育,2006(20):63-64.
(責任編輯:張維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