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亞琴+項鎮
摘要:貴州蠟染歷史久遠,是集傳統文化與民間藝術為一體的藝術瑰寶,也是中國重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它以優美的紋樣、豐富的文化內涵,在民間藝術中獨樹一幟,對其藝術風格特點及其承載的文化內涵的分析整理有助于傳統蠟染技術和內涵的傳承與創新發展。
關鍵詞:貴州蠟染;風格;文化內涵
中圖分類號:J523.2 文獻標志碼:A
The Analysis on Guizhou Batik Style Characteristics and Its Cultural Connotation
Abstract: Batik dyeing has a long history in Guizhou Province.It is an art treasure that integrates traditional culture with folk art and one of Chinas important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s.Its beautiful patterns and rich cultural connotation become an independent school in folk art.Analyzing its art style characteristics and its cultural connotation contributes to the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ve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batik technique and content.
Key words: Guizhou batik; style; cultural connotation
蠟染又稱“蠟纈”,是一種古老的以蠟為防染材料的手工印染技藝。“纈”是以輔染物輔助印染過程而染出的織物,“纈”的出現標志著中國古代絲綢印染技術的重大進步。從考古發現可知,西南地區尤其是貴州少數民族地區是中國最早出現蠟染的地區,蠟染工藝世代相傳,流行甚廣,是當地婦女最具傳統性的生產活動和藝術創作。如今貴州、廣西、云南、四川等地的少數民族依然保持著原生態的蠟染制作方法和使用習俗,有著鮮明的地域風格特點。本文試以貴州蠟染為例,分析貴州不同地區主要的蠟染風格特點及其文化內涵,以期有助于傳統蠟染技術和內涵的傳承與發展。
1 貴州蠟染地域分布及其風格特點
貴州地區使用蠟染技藝的民族眾多,各民族由于文化背景、地區經濟發展的不同以及所受外界影響程度的差異,蠟染形成了很強的地域性,各地區、各民族有其獨特的藝術風格,以蠟染使用的廣泛程度和對服裝服飾品的影響范圍為依據來劃分,主要有以下經典類型。
1.1 自由豪放與結構嚴謹并存的丹寨蠟染
分布于貴州丹寨縣和三都縣一帶的“白領苗”蠟染又被稱為丹寨型蠟染,其設計手法精湛簡練,作品具有稚拙爛漫、自由豪放的風格,常用于婦女盛裝的衣袖、肩、背帶、圍腰等服飾品以及床單、被面、門簾等生活用品的裝飾。丹寨型蠟染制作時主要將石蠟和蜂蠟各摻半使用,運用強調夸張變形、移花接木的設計手法,流暢靈動的線條表現自然界中的花鳥蟲魚和一些想象的動植物,圖案豐富多變,形象飽滿生動,構圖錯落有致,極富創作性和裝飾感(圖 1);丹寨型蠟染的另一種風格則結構嚴謹,常運用藤蔓紋、螺旋紋或簡練抽象的幾何紋樣形成規則變化的菱形、方形骨架構圖模式,如白領苗蠟染最具特色的女子上衣肩背部蠟染衣片(圖 2),典型的螺紋幾何紋樣,風格質樸嚴謹。
榕江型蠟染主要指分布于榕江平永、興華、都江一帶的苗族蠟染,其防染用蠟由蜂蠟和礦蠟混合而成,紋樣較丹寨蠟染更為具象,塊面少,多為粗細均勻的長線條,主題多為鳥、龍、魚、蛙和銅鼓等紋樣,偶爾也以古歌或傳說典故為題材創作。蠟染作品主要用做祭鼓長幡、胸兜、綁腿、頭帕、背包等的裝飾。其中最有特色的是興華的“鼓藏”長幡,紋樣以蠶龍、蜈蚣為主,風格粗獷雄壯,古樸神秘;另一類榕江蠟染以平永鄉為代表,紋樣活潑,圖案外圈常裝飾有一圈短弧線,似百足、似尖刺(圖 3)。
1.3 圖案優美、色彩瑰麗的安順蠟染
安順型蠟染主要是指分布于貴州安順、普定及與之相鄰的平壩等地周邊的被稱為“壩苗”的苗族蠟染。其蠟染風格細致,圖案成熟,尤其是這一地區還有貴州十分少見的彩色蠟染,圖案優美、色彩瑰麗,著色運用了多種植物染料與藍靛相結合,如紅花、黃梔子等,在藍色與白色中喜歡加紅、黃等顏色,極為美觀,色彩對比鮮明、艷麗,具有刺繡般的效果(圖 4)。安順傳統的彩色蠟染“上轎衣”(圖 5),其衣襟和前襟均為紅色蠟染馬掌紋,衣身有綠、藍、黃等色,由于染料提取自天然植物,純度不高,染后各色相雜呈現美麗的復色效果,置于深藍的主調上,格外和諧醒目,有跳動閃爍的感覺,具有迷幻般的悠遠意境。
安順蠟染紋樣主題涵蓋自然紋樣和幾何紋樣兩大類。自然紋樣取材于自然界中的花、草、飛鳥、蟲、魚等自然動植物以及心中的龍、鳳形象,也有動植物紋樣的相互結合,如蝴蝶、楓葉;其次還有以圖騰形象為表現元素,既有對圖騰的神圣崇拜,又具有自然純樸的裝飾之美,充滿人情味和情趣,反映了安順人們追求“天人合一”、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理念。
1.5 簡潔質樸的從江蠟染
從江型蠟染主要指分布于從江雍里、光輝、宰便、加勉一帶的蠟染。多用楓香脂做防染劑,用竹條或鵝毛筆點蠟,風格簡單樸素,對技法的要求不是很高,常用于百褶裙、胸兜、裹腿等服飾的裝飾。從江蠟染又以雍里蠟染和宰便蠟染最為典型,雍里蠟染經藍靛染色后底色較深,深淺分明,構圖上多以橫條或豎條分割,形成許多裝飾塊面,圖案填充其中,圖案有銅鼓、花草、龍、鳥、魚和幾何紋,多以彎曲的細線組成,具有豐富的層次感,也體現出他們熱情奔放的活力;宰便蠟染圖案簡潔,多為平行線和網狀交叉線條,僅靠直線長短、方向和疏密的變化就構成了特有的紋樣,當制作成細密的百褶裙后,蠟染圖案顯得斑斑駁駁,呈現出一種朦朧的藍灰色調(圖 8、圖 9)。
1.6 其他常見的蠟染類型
貴州制作和使用蠟染的民族眾多,蠟染在不同地區、不同族系中呈現出不同的藝術風格,除以上幾類常見的類型外,貴州地區還有清麗明快的鎮寧布依族蠟染、流暢生動的黔西苗族蠟染、纖巧細密的織金蠟染等。鎮寧蠟染主要分布于布依族居住區域,圖案結構嚴謹、工藝細致、層次豐富、虛實相間,蠟染題材常見有家族紋、漩渦紋、水波紋、銅鼓紋等,布依族百姓把簡約的藝術語言化作特殊寓意的藝術符號來表現,折射出高度的概括和抽象思維能力,一個個的圓形幾何紋樣緊密聯系在一起,寓示家族的緊密團結(圖10);黔西蠟染主要分布于黔西縣及其附近的林泉等地,蠟染構圖一般根據其用品特點布局,如圍腰或裙子多采用連續的曲線或者卷草紋,卷草紋彩色蠟染裙邊,以卷草紋組成二方連續花邊,上下 2 層排列富有律動感(圖11);織金型蠟染主要分布于織金、納雍、普定等地,其紋樣主要以變形的魚鳥紋和幾何紋為主,間有其他動植物紋樣,圖案極為精細,又被稱為“世界上最精細的蠟染”,造型怪異的圖案外形似一只只夸張變形的鳥身剪影相互疊壓,均勻散布的銅鼓紋統一了整個畫面,與螺旋紋交相輝映,增添了神秘莊重的氣氛(圖12)。
貴州蠟染是貴州民族歷史的圖示注解,兩千多年來,蠟染藝術在貴州地區延續至今,雖然與貴州所處的地理環境相對閉塞有關聯,但是還是能從蠟染作品所承載的深厚的民族文化來理解,貴州的蠟染藝術是當地人民在社會歷史實踐中創作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雙重體現。
2.1 貴州蠟染紋樣的標示性和象征性文化內涵
貴州蠟染是少數民族不可或缺的靈魂藝術,是民族傳統精神文化和物質文化的載體。在傳統的民族服飾當中,服飾紋樣是人們指認的目標,服飾紋樣具有特殊的寓意和強烈的族群凝聚力,在某種意義上體現了群體意識,標示著族群文化。以苗族為例,歷史上記載苗族災難頻繁,每一次戰亂和遷徙的幸存者,完全是依賴族群患難與共的精神,因此他們重視民族的同根性就體現在同一風格款式的服裝以及同一風格的紋樣主題上。貴州蠟染還具有鮮明的浪漫主義情懷,作品主題常常選擇象征美好事物的形象,如神話、傳說、史歌等,借助各種動植物紋樣含蓄表達創作者的思想情感,圖案蘊含了美好的含義,如龍保寨安民、魚蝦寓示食物豐足、蛙蟾標示五谷豐收等等,如同西方文藝復興時期的許多繪畫題材來自于圣經一樣,這些美麗的神話傳說、圖案寓意極大的豐富了苗族蠟染的文化內涵。
2.2 貴州蠟染的民俗文化內涵
民族習俗是由這個民族在世代延續中靠約定俗成的習慣構建起來的人際生活規范。世界上任何一個民族都有自己的習俗,它是構成民族特色的要素,同時又反映出民族文化的特有內涵,貴州蠟染也與各民族風俗習慣息息相關,在人們的信仰、生活、生產等各個方面占有重要地位,人們的日常穿著、節慶祭典、婚育喪葬、禮儀交往都離不開蠟染,他們親自動手制作蠟染,以各類民俗形式出現在生活中。
首先,貴州蠟染是物質民俗的體現。當地使用蠟染的民族以擁有精美的蠟染服飾品為富為榮,心靈手巧的女孩更是從小就學習蠟染技藝,為自己準備戀愛饋贈的禮品、定情之物以及嫁衣;在貴州蠟染盛行地區,生兒育女也離不開蠟染,嬰幼兒的背帶、背面是婚前都備置齊全的;有些地區還將最好的蠟染服飾作為殉葬品用來祭奠亡靈。
其次,貴州蠟染也是社會民俗的展示。盛行蠟染的民族具有共同的民族情感和宗教信仰,許多傳統節日里要舉行隆重的祭祀活動,祭拜祖先,裝飾有圖騰崇拜的鳥紋、龍蛇紋、魚紋、蜈蚣紋的蠟染服飾是必不可少的祭祀衣,人們穿著最好的蠟染服飾盛裝歌舞,祈求人丁興旺、五谷豐登;民族節日也是蠟染藝術品的集中展示,姑娘們盛裝出席,爭奇斗艷,互相討論蠟染制作技藝,精美的蠟染服飾受到人們交口稱贊。
2.3 貴州蠟染的生態文化內涵
貴州蠟染文化的形成伴隨著貴州少數民族對自然環境認識和利用的過程,充分反映了他們“天人合一”、充滿詩意的生存境界。在蠟染作品中,可以看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兩者融為一體,折射出樸素的萬物有靈的觀念。例如在蠟染紋樣中,常常出現動植物和人和睦共處的構圖,動植物互相變異的復合圖案。苗族世代相傳的古歌也反映了苗族先民對宇宙世界和人類自身形成的認識,體現了“天人合一”的世界觀,他們忽略不同物種之間形式上的差異,認為萬物同源,各類物種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由此在作品中得以看到以祖先面貌出現的蝴蝶、大鳥、楓樹,或者是作為伙伴的牛、公雞、螃蟹等。從貴州蠟染作品中,能夠感受到一種單純的快樂,一種人與自然的和諧與溫馨。
3 結語
貴州蠟染是貴州少數民族服飾工藝中最為輝煌的組成部分,隨著時代的變革和社會的變遷以及人們的交往和流動,人們對蠟染的價值取向和審美觀念也在不斷改變。當工業文明帶來物質商品便利的同時,也對傳統的技藝產生了巨大的沖擊,款式新穎、價格低廉的現代服裝逐漸取代了傳統的民族服飾。然而,在民族文化和傳統技藝日益受到重視的當下,終將會為傳統和現代尋找到一個契合點,使傳統貴州蠟染蘊含的文化內涵獲得淋漓盡致的發揮,形成工業生產所不能替代的獨特藝術風格。
參考文獻
[1] 賀琛,楊文斌.貴州蠟染[M].蘇州:蘇州大學出版社,2009.
[2] 黃才貴.影印在老照片上的文化——鳥居龍藏博士的貴州人類學研究[M].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2000.
[3] 安正康.貴州少數民族民間美術[M].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91.
1.6 其他常見的蠟染類型
貴州制作和使用蠟染的民族眾多,蠟染在不同地區、不同族系中呈現出不同的藝術風格,除以上幾類常見的類型外,貴州地區還有清麗明快的鎮寧布依族蠟染、流暢生動的黔西苗族蠟染、纖巧細密的織金蠟染等。鎮寧蠟染主要分布于布依族居住區域,圖案結構嚴謹、工藝細致、層次豐富、虛實相間,蠟染題材常見有家族紋、漩渦紋、水波紋、銅鼓紋等,布依族百姓把簡約的藝術語言化作特殊寓意的藝術符號來表現,折射出高度的概括和抽象思維能力,一個個的圓形幾何紋樣緊密聯系在一起,寓示家族的緊密團結(圖10);黔西蠟染主要分布于黔西縣及其附近的林泉等地,蠟染構圖一般根據其用品特點布局,如圍腰或裙子多采用連續的曲線或者卷草紋,卷草紋彩色蠟染裙邊,以卷草紋組成二方連續花邊,上下 2 層排列富有律動感(圖11);織金型蠟染主要分布于織金、納雍、普定等地,其紋樣主要以變形的魚鳥紋和幾何紋為主,間有其他動植物紋樣,圖案極為精細,又被稱為“世界上最精細的蠟染”,造型怪異的圖案外形似一只只夸張變形的鳥身剪影相互疊壓,均勻散布的銅鼓紋統一了整個畫面,與螺旋紋交相輝映,增添了神秘莊重的氣氛(圖12)。
貴州蠟染是貴州民族歷史的圖示注解,兩千多年來,蠟染藝術在貴州地區延續至今,雖然與貴州所處的地理環境相對閉塞有關聯,但是還是能從蠟染作品所承載的深厚的民族文化來理解,貴州的蠟染藝術是當地人民在社會歷史實踐中創作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雙重體現。
2.1 貴州蠟染紋樣的標示性和象征性文化內涵
貴州蠟染是少數民族不可或缺的靈魂藝術,是民族傳統精神文化和物質文化的載體。在傳統的民族服飾當中,服飾紋樣是人們指認的目標,服飾紋樣具有特殊的寓意和強烈的族群凝聚力,在某種意義上體現了群體意識,標示著族群文化。以苗族為例,歷史上記載苗族災難頻繁,每一次戰亂和遷徙的幸存者,完全是依賴族群患難與共的精神,因此他們重視民族的同根性就體現在同一風格款式的服裝以及同一風格的紋樣主題上。貴州蠟染還具有鮮明的浪漫主義情懷,作品主題常常選擇象征美好事物的形象,如神話、傳說、史歌等,借助各種動植物紋樣含蓄表達創作者的思想情感,圖案蘊含了美好的含義,如龍保寨安民、魚蝦寓示食物豐足、蛙蟾標示五谷豐收等等,如同西方文藝復興時期的許多繪畫題材來自于圣經一樣,這些美麗的神話傳說、圖案寓意極大的豐富了苗族蠟染的文化內涵。
2.2 貴州蠟染的民俗文化內涵
民族習俗是由這個民族在世代延續中靠約定俗成的習慣構建起來的人際生活規范。世界上任何一個民族都有自己的習俗,它是構成民族特色的要素,同時又反映出民族文化的特有內涵,貴州蠟染也與各民族風俗習慣息息相關,在人們的信仰、生活、生產等各個方面占有重要地位,人們的日常穿著、節慶祭典、婚育喪葬、禮儀交往都離不開蠟染,他們親自動手制作蠟染,以各類民俗形式出現在生活中。
首先,貴州蠟染是物質民俗的體現。當地使用蠟染的民族以擁有精美的蠟染服飾品為富為榮,心靈手巧的女孩更是從小就學習蠟染技藝,為自己準備戀愛饋贈的禮品、定情之物以及嫁衣;在貴州蠟染盛行地區,生兒育女也離不開蠟染,嬰幼兒的背帶、背面是婚前都備置齊全的;有些地區還將最好的蠟染服飾作為殉葬品用來祭奠亡靈。
其次,貴州蠟染也是社會民俗的展示。盛行蠟染的民族具有共同的民族情感和宗教信仰,許多傳統節日里要舉行隆重的祭祀活動,祭拜祖先,裝飾有圖騰崇拜的鳥紋、龍蛇紋、魚紋、蜈蚣紋的蠟染服飾是必不可少的祭祀衣,人們穿著最好的蠟染服飾盛裝歌舞,祈求人丁興旺、五谷豐登;民族節日也是蠟染藝術品的集中展示,姑娘們盛裝出席,爭奇斗艷,互相討論蠟染制作技藝,精美的蠟染服飾受到人們交口稱贊。
2.3 貴州蠟染的生態文化內涵
貴州蠟染文化的形成伴隨著貴州少數民族對自然環境認識和利用的過程,充分反映了他們“天人合一”、充滿詩意的生存境界。在蠟染作品中,可以看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兩者融為一體,折射出樸素的萬物有靈的觀念。例如在蠟染紋樣中,常常出現動植物和人和睦共處的構圖,動植物互相變異的復合圖案。苗族世代相傳的古歌也反映了苗族先民對宇宙世界和人類自身形成的認識,體現了“天人合一”的世界觀,他們忽略不同物種之間形式上的差異,認為萬物同源,各類物種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由此在作品中得以看到以祖先面貌出現的蝴蝶、大鳥、楓樹,或者是作為伙伴的牛、公雞、螃蟹等。從貴州蠟染作品中,能夠感受到一種單純的快樂,一種人與自然的和諧與溫馨。
3 結語
貴州蠟染是貴州少數民族服飾工藝中最為輝煌的組成部分,隨著時代的變革和社會的變遷以及人們的交往和流動,人們對蠟染的價值取向和審美觀念也在不斷改變。當工業文明帶來物質商品便利的同時,也對傳統的技藝產生了巨大的沖擊,款式新穎、價格低廉的現代服裝逐漸取代了傳統的民族服飾。然而,在民族文化和傳統技藝日益受到重視的當下,終將會為傳統和現代尋找到一個契合點,使傳統貴州蠟染蘊含的文化內涵獲得淋漓盡致的發揮,形成工業生產所不能替代的獨特藝術風格。
參考文獻
[1] 賀琛,楊文斌.貴州蠟染[M].蘇州:蘇州大學出版社,2009.
[2] 黃才貴.影印在老照片上的文化——鳥居龍藏博士的貴州人類學研究[M].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2000.
[3] 安正康.貴州少數民族民間美術[M].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91.
1.6 其他常見的蠟染類型
貴州制作和使用蠟染的民族眾多,蠟染在不同地區、不同族系中呈現出不同的藝術風格,除以上幾類常見的類型外,貴州地區還有清麗明快的鎮寧布依族蠟染、流暢生動的黔西苗族蠟染、纖巧細密的織金蠟染等。鎮寧蠟染主要分布于布依族居住區域,圖案結構嚴謹、工藝細致、層次豐富、虛實相間,蠟染題材常見有家族紋、漩渦紋、水波紋、銅鼓紋等,布依族百姓把簡約的藝術語言化作特殊寓意的藝術符號來表現,折射出高度的概括和抽象思維能力,一個個的圓形幾何紋樣緊密聯系在一起,寓示家族的緊密團結(圖10);黔西蠟染主要分布于黔西縣及其附近的林泉等地,蠟染構圖一般根據其用品特點布局,如圍腰或裙子多采用連續的曲線或者卷草紋,卷草紋彩色蠟染裙邊,以卷草紋組成二方連續花邊,上下 2 層排列富有律動感(圖11);織金型蠟染主要分布于織金、納雍、普定等地,其紋樣主要以變形的魚鳥紋和幾何紋為主,間有其他動植物紋樣,圖案極為精細,又被稱為“世界上最精細的蠟染”,造型怪異的圖案外形似一只只夸張變形的鳥身剪影相互疊壓,均勻散布的銅鼓紋統一了整個畫面,與螺旋紋交相輝映,增添了神秘莊重的氣氛(圖12)。
貴州蠟染是貴州民族歷史的圖示注解,兩千多年來,蠟染藝術在貴州地區延續至今,雖然與貴州所處的地理環境相對閉塞有關聯,但是還是能從蠟染作品所承載的深厚的民族文化來理解,貴州的蠟染藝術是當地人民在社會歷史實踐中創作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雙重體現。
2.1 貴州蠟染紋樣的標示性和象征性文化內涵
貴州蠟染是少數民族不可或缺的靈魂藝術,是民族傳統精神文化和物質文化的載體。在傳統的民族服飾當中,服飾紋樣是人們指認的目標,服飾紋樣具有特殊的寓意和強烈的族群凝聚力,在某種意義上體現了群體意識,標示著族群文化。以苗族為例,歷史上記載苗族災難頻繁,每一次戰亂和遷徙的幸存者,完全是依賴族群患難與共的精神,因此他們重視民族的同根性就體現在同一風格款式的服裝以及同一風格的紋樣主題上。貴州蠟染還具有鮮明的浪漫主義情懷,作品主題常常選擇象征美好事物的形象,如神話、傳說、史歌等,借助各種動植物紋樣含蓄表達創作者的思想情感,圖案蘊含了美好的含義,如龍保寨安民、魚蝦寓示食物豐足、蛙蟾標示五谷豐收等等,如同西方文藝復興時期的許多繪畫題材來自于圣經一樣,這些美麗的神話傳說、圖案寓意極大的豐富了苗族蠟染的文化內涵。
2.2 貴州蠟染的民俗文化內涵
民族習俗是由這個民族在世代延續中靠約定俗成的習慣構建起來的人際生活規范。世界上任何一個民族都有自己的習俗,它是構成民族特色的要素,同時又反映出民族文化的特有內涵,貴州蠟染也與各民族風俗習慣息息相關,在人們的信仰、生活、生產等各個方面占有重要地位,人們的日常穿著、節慶祭典、婚育喪葬、禮儀交往都離不開蠟染,他們親自動手制作蠟染,以各類民俗形式出現在生活中。
首先,貴州蠟染是物質民俗的體現。當地使用蠟染的民族以擁有精美的蠟染服飾品為富為榮,心靈手巧的女孩更是從小就學習蠟染技藝,為自己準備戀愛饋贈的禮品、定情之物以及嫁衣;在貴州蠟染盛行地區,生兒育女也離不開蠟染,嬰幼兒的背帶、背面是婚前都備置齊全的;有些地區還將最好的蠟染服飾作為殉葬品用來祭奠亡靈。
其次,貴州蠟染也是社會民俗的展示。盛行蠟染的民族具有共同的民族情感和宗教信仰,許多傳統節日里要舉行隆重的祭祀活動,祭拜祖先,裝飾有圖騰崇拜的鳥紋、龍蛇紋、魚紋、蜈蚣紋的蠟染服飾是必不可少的祭祀衣,人們穿著最好的蠟染服飾盛裝歌舞,祈求人丁興旺、五谷豐登;民族節日也是蠟染藝術品的集中展示,姑娘們盛裝出席,爭奇斗艷,互相討論蠟染制作技藝,精美的蠟染服飾受到人們交口稱贊。
2.3 貴州蠟染的生態文化內涵
貴州蠟染文化的形成伴隨著貴州少數民族對自然環境認識和利用的過程,充分反映了他們“天人合一”、充滿詩意的生存境界。在蠟染作品中,可以看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兩者融為一體,折射出樸素的萬物有靈的觀念。例如在蠟染紋樣中,常常出現動植物和人和睦共處的構圖,動植物互相變異的復合圖案。苗族世代相傳的古歌也反映了苗族先民對宇宙世界和人類自身形成的認識,體現了“天人合一”的世界觀,他們忽略不同物種之間形式上的差異,認為萬物同源,各類物種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由此在作品中得以看到以祖先面貌出現的蝴蝶、大鳥、楓樹,或者是作為伙伴的牛、公雞、螃蟹等。從貴州蠟染作品中,能夠感受到一種單純的快樂,一種人與自然的和諧與溫馨。
3 結語
貴州蠟染是貴州少數民族服飾工藝中最為輝煌的組成部分,隨著時代的變革和社會的變遷以及人們的交往和流動,人們對蠟染的價值取向和審美觀念也在不斷改變。當工業文明帶來物質商品便利的同時,也對傳統的技藝產生了巨大的沖擊,款式新穎、價格低廉的現代服裝逐漸取代了傳統的民族服飾。然而,在民族文化和傳統技藝日益受到重視的當下,終將會為傳統和現代尋找到一個契合點,使傳統貴州蠟染蘊含的文化內涵獲得淋漓盡致的發揮,形成工業生產所不能替代的獨特藝術風格。
參考文獻
[1] 賀琛,楊文斌.貴州蠟染[M].蘇州:蘇州大學出版社,2009.
[2] 黃才貴.影印在老照片上的文化——鳥居龍藏博士的貴州人類學研究[M].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2000.
[3] 安正康.貴州少數民族民間美術[M].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