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碧卿
摘 要:當前在中職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學中倡導以人為本的教育改革理念,馬斯洛提出的需要層次理論與中職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學改革的理念不謀而合,因此從滿足學生五種基本心理需要入手來進行心理健康的教育教學改革,不但為學校心理健康的教育教學提出了豐富的理論基礎,而且也為心理健康教育教學改革的實際教學提供了理論指導。
關鍵詞:需要層次理論;學生需要;心理健康;教育教學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馬斯洛提出人有五大層次心理需要,并在《人的動機理論》進行了系統地詮釋,即為生理需求(Physio
logical needs)、安全需求(Safety needs)、愛和歸屬感(Love and
belonging,亦稱為社交需求)、尊重(Esteem)、和自我實現(Self-actualization)五類,依次由較低層次到較高層次排列[1]。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內涵豐富,我們可以從不同的角度來進行詮釋。從心理健康教育教學改革的角度來透視馬斯洛的需要層次,該理論與中職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學改革的理念不謀而合,因此從滿足學生五種基本需要入手來進行心理健康的教育教學改革,不但為學校心理健康的教育教學提出了豐富的理論基礎,而且也為心理健康教育教學改革的實際教學提供了理論指導。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除生理需求外,其他四種需要都與學校教育教學有著密切的關系,尤其是對提高學生綜合素質能力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學[2]。因此在學校心理健康的教育教學工作中,以滿足學生的心理需要為著眼點,把心理健康的教學方式和教學內容同滿足學生的心理需要角度透析,把滿足學生的心理需要和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學改革相結合,從而促進學生在心理健康教育教學的改革中真正發展。
一、滿足學生安全需要,創建和諧的課堂氛圍
安全需要是學生擺在首位的需要,是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教學活動的基礎[3]。現在的學生獨生子女居多,孩子就是家庭的一切,只有有了安全的保障之后才有談其他教育的意義。但時常有某學生在某課堂上突然猝死等新聞出來使得我們在開展活動型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學改革時務必將學生的安全需要擺在首位。現在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學改革更傾向于團體輔導的體驗式教學方式,倡導學生在課堂中是活動主體,為此,我們在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教學改革中要做好以下安全工作。
1.增強課堂上安全需要意識。據調查,當前學校對于學生課堂中的安全教育幾乎等于零往往是掛在嘴邊卻無實際行動。但面對越來越個性的90后甚至是00后的學生們,我們充分發揮教育的先導作用,讓學生,安全措施立足于學生生活,只有這樣才能防患于未然。為此,我們在心理健康課堂的第一次課堂中一定要和學生介紹我們心理健康課程逐漸往體驗式的團體活動方面發展,除了團體活動規則外,第一要求便是安全問題,嚴格遵守安全第一的原則,從而讓我們更充分的體驗心理健康團體輔導的魅力和內涵。
2.創造溫馨和諧的安全心理氛圍。為了創造安全的心理課堂氛圍,在心理健康的教育教學改革中,在團體輔導活動前,我們都會跟學生特別強調一下內容:我們都知道心理健康課一直在營造愉快輕松的氛圍,這需要我們班所有同學的共同努力,所以在活動的過程中要特別注意禁止起哄。同時團體輔導活動具有一定的挑戰性,為了更好地保證活動的順利進行,各組在活動過程中要特別注意我們的心理安全氛圍。這樣的課堂引導就會一來滿足了學生心理安全的需要,避免由于學生的互動而給一些學生留下心靈創傷;二來溫馨和諧的安全心理氛圍會形成學生之間互幫互助,友好和諧的課堂氛圍。溫馨和諧的安全心理健康氛圍就會給中職生自卑等心理上撐起一把健康積極樂觀的“保護傘”,反過來學生們就可以馳騁于心理健康課堂中來。
二、滿足學生歸屬與愛的需要,擁有良好的人際關系
馬斯洛強調的歸屬與愛的需要是第三層次的心理需要,筆者通過心理健康教育教學改革實踐中總結出為了滿足學生歸屬與愛的需要,應該在心理健康教育教學改革中應重點做好形成學生多形式多層面的心理體驗[4]。對中職生這個特殊群體來說,在當今中職生突出存在如打架問題、沉迷于網絡游戲等等問題的背后,原來是由于學生缺乏積極的關注,在學校、家庭和社會眼中,他們已經被默默定義為“失敗者”,他們無形中被剝奪了“發言權”,所以他們只能用另外的方面來進行自我表達。導致這個特殊群體,慢慢變得不懂得用交流的方式來解決問題,他們沒有歸屬感,沒能感受到來自外界的愛。因此,在教育改革的心理健康課堂上,創建多形式多層面的心理體驗并積極表達的教學方式成為心理健康教育教學課堂改革的重點。筆者認為,在心理健康教育教學中可以通過設計豐富多樣的活動形式為學生提供交流的機會,如心理團體輔導活動方案商量、小組討論等。然后通過活動分享來鼓勵學生踴躍發言,同時對班上的同學進行分組教學管理,形成團隊歸屬感可以促進學生良好人際關系的發展。
三、在心理健康教育教學中給予學生尊重
在心理健康的教育教學改革中,我們常常發現學生由于不被尊重而做出一些異常的舉止,因此給予學生尊重對學生健康人格的發展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作為提升學生綜合素質水平心理健康教育在實施心理團體輔導活動更應該尊重每一位學生。在心理健康教育教學中給予學生尊重這就要求心理健康教育教學中,不能以簡單的團隊比賽結果論英雄,更應該以學生在團體輔導活動的活動分享作為課堂的教學重點[5]。如筆者在學校中開展心理健康教學中,為了鼓勵學生的積極參與性,團隊比賽結果得分占30%,而團隊的分享結果得分占到70%。這樣既尊重了每一位的學生的積極參與熱情,又能夠讓活動性不強的學生能夠以重在體驗感悟的心態加入課堂教學中來。同時,作為特殊的中職生群體中又存在像身體殘疾這樣的學生,他們的心靈更加需要呵護,為此,課堂時也會設置像觀察員、計時員、監督員這樣的特別任務,好讓每一位學生都感覺能夠在心理健康課堂上受到尊重。
四、在心理健康教育教學中促進學生積極自我實現
自我實現在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中是金字塔頂尖的心理需求。實現自己的價值,贏得他人的關注,讓自己擁有成就感,是中職生最渴望的。因此在心理健康教育教學中,要以促進學生積極自我實現為教學目標。根據中職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設計豐富多彩的教學內容,既深化心理健康的教學目標,又能充分發揮學生的潛能,讓學生強大的能量能夠得到正面的發揮。同時,在心理健康的教育教學中,還應該設置各個帶有競技的過程并給予加分等獎勵措施。如筆者所在校的心理健康教學中實行分成各個小團隊進行學習,每堂課針對某些方面對表現比較好的小組進行加分獎勵。
總之,心理健康教育教學改革是以開張形式多樣的心理健康團體輔導活動為基本途徑而實現的,宗旨是促進中職學生不斷的進行自我的完善。馬斯洛的億人為本的需要層次理論恰恰詮釋學生發展心理需要的內涵,因此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就為心理健康教育教學改革提供理論依據和實踐指導依據。同時著名的心理學家林崇德通過積極而科學的開展心理健康教育論文對心理健康教育給出明確的指導,要以學生為課堂教學的主體,課堂的一切都是為了滿足學生的需要[6]。同時,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教學改革是要以滿足學生的心理需要為理論,但也不是滿足學生的一切心理需要,而是要辯證的滿足,促進學生自我成長的要盡所能給予提供,總之就是要通過滿足學生合理需要來有效促進心理健康教育教學,從而最終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水平并促使學生全面發展,正確透視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從而最終促進心理健康教育教學改革。
參考文獻:
[1]黃希庭.心理學導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2]王重鳴.管理心理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3]賴曉紅.中職學生心理健康現狀調查與對策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05.
[4]夏春娣. 積極關注 生命常新[J].林區教學, 2011,12:8-12.
[5]吳紹永. 班級管理中實施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D].江蘇:蘇州大學,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