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十二五”是加快經濟結構調整的關鍵時期。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云南省粗放式經濟很難適應可持續發展的要求,云南經濟發展方式亟待轉變。財稅政策是促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重要經濟杠桿,本文從云南省經濟社會實際發展狀況出發,以期通過對財稅政策的調整,達到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目的,實現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助力云南經濟騰飛、實現新跨越。
【關鍵詞】云南經濟發展方式 轉變 財稅政策 產業結構
在國家實施西部大開發的過程中,云南省抓住機遇,全省經濟在嚴峻挑戰中砥礪前行,保持和鞏固了穩中求進的良好發展勢頭。結合云南省統計局發布的數據,對2013年云南省經濟運行狀況做以下簡要分析:
一、云南經濟運行狀況分析
2013年云南省GDP再次突破萬億大關,達到11720.91億元,實現了12.1%的高速增長率。第一產業完成增加值1895.34億元,增長6.8%;第二產業完成增加值4927.82億元,增長13.3%;第三產業完成增加值4897.75億元,增長12.4%。
2013年,云南省共實現農業生產總值3056.44億元,增長7.0%。全年糧食總產量達到1824萬噸,增長4.3%,增產豐收創近五年最高記錄,主要農產品市場供應充足、價格穩定、品質提升,云南農林牧漁業取得了長足的發展。云南省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達3470.66億元,增長12.3%。規模以上工業原煤消費量為6752.30萬噸,同比增長8.1%。電力消費量為1459.81億千瓦時,增長10.9%,原煤、電力等工業能源消費顯著增長,反映出云南省工業生產活動明顯增強。固定資產投資達9621.83億元,增長27.4%。增速居全國第3位,進出口總額完成258.3億美元,增長22.9%,比全國增速高15.3%。其中,出口貿易實現159.6億美元,增長59.3%;進口貿易實現98.7億美元,下降10.2%。對外貿易呈出口明顯回升、進口持續回落態勢。
綜合以上數據可以看出,2013年云南經濟總體發展態勢良好,取得了GDP增長率12.1%的優異成績,但從縱向上比較,在全國31個省市自治區中,云南省GDP排在了24名,處于落后態勢,與東部發達省份存在明顯差距,達到中部省份的經濟發展水平亦有很長的路要走。
二、云南經濟發展面臨的問題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隨著改革的不斷深化和經濟全球化、貿易自由化的加速推進,云南經濟結構不合理的問題日益突出,轉變 云南經濟發展方式面臨的問題主要有:
(一)基礎設施、發展資金薄弱,發展缺乏動力支撐
云南省經濟發展水平總體較低,主要表現在:經濟總量占全國總量的比例較低,與東部沿海發達地區的發展差距在不斷地擴大;對外通道不暢、基礎設施薄弱、資源環境破壞等因素對經濟發展的制約日益凸顯,農村人口貧困面大,扶貧開發工作任重道遠;社會基本公共服務事業發展滯后,有待于提高;體制機制創新不足,改革的難度較大。
(二)產業層次整體偏低,綜合競爭力不強
經過云南省多年的不懈努力,云南產業結構不合理的問題得到明顯改善,但第一產業比重過高,第三產業發展相對不足的問題仍然十分突出。2013年年云南第一產業在生產總值中的比重16.17%,與此同時,2013年我國東部發達地區第一產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僅為6.17%,云南高于東部地區平均水平10個百分點;而第三產業增加值所占比重41.8%,低于東部地區5個百分點。
(三)環境污染日趨嚴重,制約經濟發展
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云南環境污染問題日益突出,已經對云南經濟的健康可持續發展形成制約。云南水環境污染形勢嚴峻,全省主要湖泊水質達到IV類標準的的不足55%,主要城市地表水檢測中,水功能達標的不足28%。大氣環境也不容樂觀,氮氧化物、粉塵、工業廢氣排放呈增長趨勢,云南環?;A設施建設滯后,環境污染治理難度大。
(四)經濟增長過度依賴投資、內需不足
云南經濟增長主要表現為投資拉動,2013年云南國定資產投資率高達82.09%。從理論上講,一個國家或地區的投資率要與經濟增長率相適應,一般保持在45%左右是比較理想的狀態。云南過高的投資率會導致投資與消費關系的失衡,若投資率過高,勢必會影響消費,對擴大內需產生不利的影響,不利于經濟的長期穩定發展。
(五)各地區發展不平衡,區域發展不協調
云南各地區的經濟發展差距在歷史上一直存在,進入經濟快速發展階段之后,由于諸多原因,區域間、城鄉間的發展差距呈現持續擴大的態勢,經濟發展較好的區域,如昆明、曲靖、玉溪,積累、投資和消費的能力較強,總體發展速度較快,經濟落后的區域,如迪慶、怒江、文山,經濟發展長期處于低水平,區域間的發展差距不斷加大。
三、轉變云南經濟發展方式的財稅建議
十八大報告指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是關系我國發展全局的戰略抉擇,云南應綜合利用各種財稅政策,促進發展方式轉變,促進云南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財稅建議如下:
(一)積極爭取中央資金投入,推動基礎設施建設完善
云南作為西部省區之一,應積極爭取國家加大對云南省均等化轉移支付,以提高云南各級政府對民族自治地區公共服務均等化的投入,實現公共服務均等化,實現公共服務均等化,有利于增強整個云南的凝聚力,促進經濟與社會的健康發展。云南省基礎設施建設薄弱,應積極爭取國家更多的對云南省的專項轉移支付。專項撥款主要用于貧困地區的基礎設施建設、義務教育。應加快推進“興邊富民”工程,把橋頭堡建設作為轉變云南省經濟發展方式的重點去抓,爭取把建設面向西南開放重要橋頭堡納入國家的發展規劃,以期爭取更多的國家項目資金扶持。
(二)積極發展外向型經濟、高新技術產業,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
云南應積極運用財稅手段推動的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重點支持花卉、茶葉、旅游等傳統特色優勢產業,實現產業梯次轉移。積極應發揮地方財政職能,運用財政補助、財政貼息、稅收減免等財稅政策,為企業“走出去”提供寬松的政策支持環境。推動國家與云南周邊國家盡早簽訂稅收協定,避免雙重征稅的,改善企業“走出去”的財稅環境。加大對高新技術產業財政投入,出臺促進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稅收優惠政策,促進企業技術創新,加快科技成果的轉化。通過財政貼息制度,吸引信貸資金和其他社會資金投入到昆明高新區、玉溪高新區、大理高新區等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的建設中去,努力提高經濟增長的質量要求。
(三)促進節能減排,加強環境治理
積極研究開征環境稅的可行性,加大對環境污染的檢測,排查污染源,堅決取締高污染企業,同時通過財政補助方式,加大對節能減排企業的扶持力度。支持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和清潔能源的發展,鼓勵企業淘汰高污染、高耗能的落后工藝、技術和設備,加快節能節水綜合資源利用改造。實施稅收激勵機制,通過稅收這個經濟杠桿,鼓勵循環經濟產業的發展。如對利用“三廢”的生產行業和產品進行的減免稅;鼓勵企業防治污染設備加速折舊;對使用環保建材的建筑企業要予以減免稅費等。
(四)提高國民收入,增加消費需求
云南省應積極制定有利于擴大就業的財稅政策,整體就業率的上升對整體消費總量的拉動是可觀的,就業率的提高會帶動可支配收入的提高,從而拉動消費。完善基本養老保險體系建設,加快云南養老保險“一卡通”建設,在省級統籌的基礎上,推進州市乃至縣級行政層級的統籌。加快推進社會保障體系建設,擴大社會保障覆蓋面,樹立消費者信心,促進儲蓄向消費的轉移。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教育、醫療衛生、社保等社會事業發展滯后,蘊含巨大消費潛力,發揮財稅調節作用,推動“三農”投入,多渠道增加農民收入,從而拉動內需。財政要按照“統籌城鄉發展”和“兩個趨向”論斷的要求,推動建立起規范的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新機制,不斷增加對農村的投入。
(五)制定優惠政策,促進區域協調發展
云南區域發展不平衡,對投資于昭通、文山、迪慶和怒江等云南貧困落后地區的企業,建議給予投資初期一定年限的企業所得稅的減免、固定資產加速折舊、貸款免利息或者低利息等財稅方面的政策優惠。財政要按照“統籌城鄉發展”和“兩個趨向”論斷的要求,集中財力,推動建立起規范的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新機制,改善農業農村生產生活條件的基礎設施建設,包括農村公路、農田水利建設以縮短城鄉之間的發展差距,推動各區域均衡有序發展。
參考文獻
[1]張麗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財稅對策建議[N].云南日報,2011-12-23(7).
作者簡介:袁延文(1989-),男,漢族,山東臨沂人,云南財經大學,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