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春華
摘 要:學貴有用。畢業實習是礦物加工工程專業大學生實踐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它提供了一個專業知識與生產實際相結合的理解視角。然而,由于面臨就業競爭的加劇以及學校內外的多重不利環境因素,某種程度上扭曲了畢業實習的實踐教育功能。因此,建議完善畢業實習的模式,一是實習時間的安排容許彈性,二是實習內容容許自主選擇性,當然,一個完整的實踐教育體系更加依賴于大學、產業界和政府的密切合作。
關鍵詞:礦物加工工程;畢業實習;模式
一、礦物加工工程專業大學生畢業實習現狀
學貴有用。現代大學的發展,與社會和實踐的聯系越來越密切,高等教育通過服務社會可以獲得更快的發展,隨著全球工業化的升級,具備良好技術素質的理工人才逐步成為了社會進步不可或缺的基石,因而培養一批創新能力強、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制造業合格人才,是促進我國實現新型工業化、建設創新型國家必不可少的舉措。為此,教育主管部門開始嘗試多種改革措施,比如實施“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分類進行高考,引導部分本科高校向應用技術類轉型,逐步按照企業需求來調整其學科與課程結構[1]。
現代大學的工程實踐教育模式主要包括課堂教學與課外活動兩部分,前者通過知識的傳承和應用來提高分析與解決問題的能力,后者通過課外活動來訓練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與知識應用能力[2]。事實上,大學工科學生實習教育的必要性早在
100多年前就被強調,“凡工業學校之學生必須躬赴工廠實習。……人稟賦各異,各有所長,鼓勵學生將學到的知識融會貫通,學以致用。” 但當前一個普遍的現象是大學里的工學研究脫離社會,大學與企業組織的聯系松散,因而企業難以接受大學生的深度畢業實習,并且由于指導教師絕大部分缺乏豐富工程經歷,在多方力量的博弈下導致畢業實習逐步演變為走馬觀花式的參觀,實習總時長縮水、實習教學質量下滑,畢業設計的選題形式化傾向明顯,與畢業實習的關聯不甚緊密。
二、我校礦物加工工程專業大學生畢業實習內容
內蒙古科技大學作為一所以冶金、采礦、稀土為特色,以工科為主的多科性大學,其礦物加工工程專業也非常重視大學生專業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把大學畢業實習作為實踐教育的核心部分,安排在大學四年級第二學期開學初,為期三周。畢業實習主要為撰寫實習報告和進行畢業設計提供實踐素材,實習的方式包括聽取技術報告、生產勞動和現場教學等,對所參觀的選礦廠的工藝流程、工藝設備及其技術指標進行了解,進而從中選取一個視角進行深入思考和分析,進一步為畢業設計提供素材和架構,這些視角包括但不僅限于工藝流程的優化、技術指標的提高、安全管理的細化、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單位產品生產成的降低本等。實習報告的內容包括但不限于著重闡述選礦工藝流程及其技術指標、選礦工藝設備及其技術操作條件、設備配置和生產管理等方面的合理性,并指出在這些方面存在的主要問題和解決這些問題的可能途徑。
筆者作為一名畢業實習的指導教師,在帶隊過程中發現學生普遍感到枯燥,主動參與的積極性不高,實習體驗的收獲也不大,幾乎沒有感覺到畢業實習具有檢驗理論知識與加強實踐技能的機能;企業對實習學生的積極性和指導性也不高。從學生自身的方面來看,當今的90后學生參與的實踐普遍較少,對生產現場艱苦的艱苦環境不太適應,加之企業出于安全考慮不贊同學生親手操作,使得學生在實習過程中變得走馬觀花,對現場的設備和工藝布置觀察不夠仔細,之后的畢業設計很難做到理論聯系實際。
三、完善礦物加工工程專業大學生畢業實習模式的建議
針對畢業實習過程中出現實習總時長和實習教學質量下降的問題,提出完善礦物加工工程專業大學生畢業實習模式的建議:一是實習時間的安排容許彈性,二是實習內容容許自主選擇性。對于一些已經簽下工作的同學,在能夠保障安全的前提下,建議實習期間到自己的企業去鍛煉,也就是所謂的“頂崗實習”,爭取更多的實踐和生產機會,能夠做到理論聯系實際,畢業設計能很快入手,確定的工藝流程和工藝布置也更實用化。更重要的是,學生開始工作后能更快的適應工作環境,進入工作狀態,有一個良好的職業開端。對于余下其他不方便單獨到企業實習的學生,進行統一組織,由專業老師帶隊,到現場進行實習。實習之前帶隊教師收集好實習企業的資料后,讓學生根據這些資料進行選礦廠的初步設計,從工藝流程到設備選型及工藝布置都要求學生獨立完成,在設計過程中學生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讓學生帶著這些疑問進入工廠實習,學生自然的會投入到學習中來。對比自己的設計與真正能投入實際使用的工藝的差距,找到理論與聯系與的不同,這樣會對實踐有深刻的認識,同時會為其后的畢業設計打下堅實的基礎,也為走向工作崗位做好了準備。
總結:畢業實習是工科專業大學生實踐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它提供了一個專業知識與生產實際相結合的理解視角。然而,由于大學生面臨就業競爭的加劇以及學校內外的多重不利環境因素,導致了畢業實習的參觀屬性更為顯著,這在某種程度上扭曲了畢業實習的實踐教育功能。在現有條件下,畢業實習的教學實踐效果主要取決于兩個因素,一是實習時間的安排是否有彈性,二是實習的內容是否有自主選擇性。經驗表明一個完整的實踐教育體系不僅依賴于學校培養人才的課程結構、企業應當承擔的社會責任,也依賴于政府的配套政策支持,大學、產業界和政府的密切合作才是實踐教育成功的保證,也就是說,實踐教育就是所有的相關機構與人員都應當把其精力和重心置于培養未來一代人才的使命上。
參考文獻:
[1] 高楠.“技能型”還是“學術型” 高考該如何選擇[EB/OL]. 2014-04-08.
[2] 陳超,趙可. 國外大學實踐教育的理念與實踐[J]. 外國教育研究,2006,32(11):33-3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