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添
摘要:
美術館也稱為藝術博物館,是專門負責收集、保存、展覽和研究美術作品的文化機構。它基本的職能是展示視覺藝術作品,如攝影、雕塑、插畫、裝置藝術、工藝美術等。其展示的目的是服務公眾,豐富廣大民眾生活,滿足民眾日益增長的文化生活與求知理想。但是,在當代社會,美術館也面臨了很艱巨的問題,即美術館的展示手段與欣賞群體存在著相應的缺位,作為這樣一個公眾的展示平臺,如何讓公眾與展覽縮短認知距離,如何讓更多的公眾走入美術館,這就需要美術館在職能上有所創新。
關鍵詞:美術館;展示;職能
美術館,直譯為Art Museum或Museum of Art,也就是藝術博物館。它是專門負責收集、保存、展覽和研究美術作品的文化機構,作為公眾的藝術展示平臺,服務公眾,滿足民眾日益增長的文化生活與求知理想是當下美術館的主要使命。一個沒有觀眾意識的美術館,是無法在當代社會生存的。觀眾成為美術館的中心,與時代精神發展之下的當代美術的發展趨勢、當代博物館業的發展趨勢是分不開的。
從普通公眾角度而言,展覽是美術館與公眾最為直接的接觸方式,也是與公眾聯系最密切的職能之一。觀眾通過體驗藝術品的展示來豐富精神文化生活、提高文化認知,提高審美認知。這種獨特的方式正是美術館作為知識生產的最佳途徑。然而,當代社會中的不均衡因素,也直接、間接地影響著美術館展示與觀眾欣賞之間的距離,很多觀眾在面對艱深晦澀的藝術作品時,望而卻步,從而使得美術館內流動最大的群體是專家學者與專業學生,而不是普通的公眾群體。從而導致美術館的藝術展示與普通公眾的欣賞層面無法達到一致。
從美術館而言,以學術帶動展覽,以展覽豐富收藏的運營模式并無可厚非,作為藝術典藏、展示、教育、研究、體驗中心的美術館,處在時代發展的思想前沿,它與社會實踐、社會思潮緊密交織,通過對文化問題的陳述,以學術的前瞻性反省當下文化的問題是其社會屬性的關鍵定位。這其中的學術定位自是涵蓋了指導性、權威性、標桿性等諸多因素,在這種較高的學術定位下,普通公眾作為美術館的服務對象,而解決這一問題若是僅依靠提高全民眾的審美修養為手段,那么民眾的基數與學識平衡度自然是個難之又難得問題。那么,從美術館的角度出發,能否有一個快捷的方法來解決展示與欣賞的信息缺失問題呢?
王璜生在《美術館與當代文化》的講座中這樣說道:“美術館作為公眾藝術展示平臺,應該具備知識生產的功能,我們現在整個社會的文化不斷地走向平面化、碎片化、娛樂化,美術館作為一個公益的文化機構,它應該是一種精神、思想傳遞、生成的地方。在這樣一個時代,整個社會都走向這種過于娛樂化的時候,作為一個文化機構,它的這種知識生產的一種意義和責任,應該處于一個比較突出的地位。”那么“知識生產”所面對的消費者就是社會公眾。因此,不論公眾的審美修養如何不平均,他在美術館中都以“學生”的角色而存在。而美術館再以統一方式“教授”知識,顯然很不合適。所以,美術館在傳統的“展示職能”的基礎上,擴增自己的新職能。
一、展示職能創新
(一)增加多展示途徑幫助公眾理解藝術作品。展覽的過程,其實是對公眾介紹藝術作品的過程,為了能夠讓公眾理解展示藝術品,可在展覽空間內設置多媒體展示平臺,介紹藝術品以及藝術品產生的背景。讓展覽由展示空間的多媒體展示起步,由影印作品轉入實體作品,從而加強觀者的直接體驗感。
(二)增設志愿者服務站,讓美術館的志愿者以顧問身份陪同觀眾一同參觀展覽,志愿者可從高校相關專業的學生選取。這種方式不但增加觀眾與美術館工作人員的親密度,而且從側面也鍛煉了志愿者的工作能力與專業能力,為美術館擴展業務提供了條件。
(三)開設自主策展機制,通過展覽挖掘、推介本土藝術家,構建區域內的藝術家管理機制,為地方史志做鋪墊。美術館作為本土展示空間的平臺,與藝術家有著直接的信息交流,這樣就方便建立藝術家數據庫信息,為地方藝術史志提供了真實數據。
二、教育職能創新
(一)提出問題職能。美術館教育的職能關鍵在于“提出問題”。這些問題不一定要再美術館中找到答案、獲得解決,只要他們能激發觀眾的好奇心,使他們愿意在不出美術館后的其他時間,其他機會,自己找出答案,是他們有能力也有機會選擇自己的方式與藝術互動。
(二)增設不同群體的公共教育服務。針對群體開設相關聯的課程、講座。美術館的教育是觀眾在直接體驗藝術的環境下所開設的,直觀性增強了觀眾的體驗,因此美術館的教育課程、講座課程與其展覽有著直接關聯,兒童、青少年、成人都能通過講座與教育互動對藝術有敏銳的感受。
(三)依靠信息科技,擴充教育寬度。網絡技術強化了藏品知識及資訊的搜索、分類、關聯、交換及傳播,強化美術館的教育與娛樂功能,成為新時代美術館公共教育與溝通的優良渠道。美術館數字化的發展提高了典藏品的教育價值及利用率。美術館只需要完成攝影、掃描、數碼影像處理、作品基本資料登陸及上傳、取得影響之網絡使用權等工作程序,觀眾就可以在任何時間、通過任何一臺電腦,在沒有展示柜、圍欄、防盜紅外線警示器的干擾下進一步觀察藝術作品的細節、肌理、形象、色彩。擴充了展覽途徑,方面了民眾生活。
在當代語境下,美術館作為社會文化傳承與建設的載體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它的的產生與發展,是社會文化發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產物,它所承載的文化傳播的職能也是其獨立的、與民眾息息相關的職能。作為公眾而言,美術館也將進一步豐富日常文化精神生活。因此,創新美術館傳統的職能,讓其能夠在信息時代、科技時代、文化時代中更好地為公眾服務。
【參考文獻】
[1]張子康.美術館[M].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09
[2]姚安.博物館策展實踐[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3]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辦公廳.藝術檔案管理讀本[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8
【作者單位:鄭州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