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少數民族創造了豐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少數民族傳統音樂就是其重要組成部分之一。民族傳統文化是不可再生的珍貴資源,也是民族智慧的結晶。在當今新形勢下,如何傳承和發展少數民族的傳統音樂是我們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本文就以桑植民歌為例,對傳統音樂的現狀進行分析,研究傳統音樂在傳承和發展的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并對這些問題提出解決方案。促進我國少數民族傳統音樂的傳承與發展。
關鍵詞:新形勢;少數民族;傳統音樂;桑植民歌的傳承
0 引言
“民歌之鄉”的湖南桑植是一個以苗族、土家族、白族為主體的多民族聚居縣份,人們愛民歌,唱民歌,以民歌來交流溝通、抒發情感,形成了較為完整的桑植民歌文化。桑植民歌源遠流長,是桑植各族人民勞動和智慧的結晶,是桑植各族人民的情感、思想、理想的反映,是我國民族文化長河中的一顆耀眼的瑰寶。[1]在新形勢下,要對這些少數民族的傳統音樂進行有效的傳承和發展,促使我國傳統音樂能夠煥發出新的生命力,實現其特有的藝術價值和文化價值。
1 少數民族傳統音樂價值
其一,文化價值。少數民族傳統音樂文化是每一個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中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少數民族的傳統音樂體現出中華民族音樂的多樣性,是本民族文化特征的體現。桑植民歌體現出桑植地區的文化特征和生活狀態。其二,史學價值。根據相關研究表明,歷史上文化的傳播通常會遵循一定的規律。少數民族地區的傳統音樂不僅有娛樂、審美價值,對音樂史學研究來說,具有其他史學資料無可替代的逆向考證價值。桑植民歌中的《馬桑樹兒搭燈臺》則體現了在大革命時期,桑植人民跟隨賀龍將軍輾轉南北,反映出大革命時期桑植人們的生活狀態。其三,審美價值。少數民族傳統音樂的審美價值包括科學與藝術相結合之美、多聲部藝術之美、人與自然統一之美三個方面。桑植民歌在1987年就登上了國際舞臺,著名歌唱家宋祖英在維也納金色大廳演唱桑植民歌《馬桑樹兒搭燈臺》等,還有許多歌曲體現出桑植人民與自然的和諧相處,突出桑植當地特色。具有較高的審美價值。
2 少數民族傳統音樂的傳承與發展問題
(1)缺乏法律保護。大多少數民族傳統音樂受到現代流行音樂的沖擊,使得傳統音樂容易被人們所忽視。少數民族的傳統音樂缺乏相關法律保護措施。雖然有部分傳統音樂得到相關法律的保護,但保護法制以及措施還不夠健全。桑植名歌2006年被選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但相關保護措施還不夠健全,沒有具體的法律法規對其進行全面系統的保護。
(2)缺少傳承人。隨著城市現代化的建設不斷加快,桑植地區的傳統音樂受到現代化的沖擊,大多年輕人外出打工,只留有老人和小孩在家。據調查分析,桑植民歌的傳承人大都是年紀較大的人,缺乏青年傳承者,缺少創新和活力。[2]如果不及時培養下一代傳承人,許多技藝和文化都會逐漸消失。
3 新形勢下少數民族傳統音樂的傳承和發展策略
(1)將桑植民歌列入高職院校的課程中。桑植民歌文化市場競爭力受到限制,在市場經濟中面臨嚴酷的挑戰,要解決這些問題,就要將桑植民歌納入高職院校的課程中,在學習中挖掘了解桑植民歌文化,在了解的基礎上進行傳承和發展。在高職院校中,挑選具有音樂愛好、特長、喜愛桑植民歌的人才進行重點培養。在課程設置方面,教師應注重對桑植文化、歷史、民俗、民情、民曲、民風等方面知識的教育,加大對桑植民歌的宣傳力度,讓學生了解桑植民歌,培養學生對桑植民歌的興趣。[3]對喜愛桑植民歌、具有音樂愛好的學生進行專業訓練,發展成為桑植民歌的傳承人。另外,設計課程的時候,進行有針對性、有計劃、有目標、對口的培養,根據湖南人才市場的需求,調整專業結構,高職院??梢詫⑸V裁窀枳鳛榫穼I建設,打造桑植民歌專業特色,還可與本地的旅游業相結合,不僅可以提高就業率,還有利于推廣桑植民歌的傳承。
(2)將少數民族傳統音樂和當地教育事業相結合。桑植地區政府相關工作人員要將桑植民歌與當地的教育結合起來,將桑植民歌納入到中小學音樂課本中,讓學生了解桑植民歌,使得學生重視桑植民歌,形成一定的傳承意識,尤其在高職院校中引入桑植民歌文化。在教學的過程中,首先要了解桑植民歌的文化背景,學會桑植民歌的唱法和技巧,對桑植民歌獨特的唱腔進行教學,使學生更好地掌握桑植民歌的唱法。在會唱的基礎上,對桑植民歌加以創新并傳承。
(3)政府部門加大對傳統音樂的保護。政府要制定出相關的法律法規,規范桑植民歌的傳承和發展。近年來,政府的相關工作人員通過不斷的實踐,對少數民族傳統音樂的保護已見成效。通過加大資金的投入,培養一批桑植民歌的傳承人,加強桑植民歌的建設和發展。政府還應大力支持和舉辦桑植民歌演唱活動,提高人們對桑植民歌的興趣,加大桑植民歌傳承的宣傳力度。
(4)傳統音樂的表現形式要與時俱進。首先,傳統音樂的表現手法要多樣。桑植民歌要想順應時代的發展,要與時俱進,就要豐富桑植民歌的表現手法,引入時代元素,在歌詞內容方面也要跟上時代的步伐。其中在網絡上就有一首搖滾版的桑植民歌《棒棒捶在巖頭上》非常受歡迎,是由兩位年輕的桑植學生演唱的,中間還穿插了饒舌、HIP-HOP等音樂風格,在沒有失去原有民歌曲調的基礎上加入適當的時尚元素,不僅具有時代特色,還對桑植民歌進行創新發展,有利于桑植民歌的傳承和發展。[4]其次,桑植民歌內容要貼近時代特色。促進桑植民歌與現代社會相融合,就要將桑植民歌的優勢和特色與現代音樂的基調和特點進行完美的結合,將桑植民歌的特色充分發揮出來。在民族特色的基礎上,加入時代元素,唱出時代的氣息,創作歌詞的時候,要反應桑植地區的現代生活特點。
(5)加強對桑植民歌藝人的保護,做好傳承工作。對桑植民歌的民間傳承人進行全面的統計、挖掘和保護,運用多種形式培養桑植民歌保護工作人員,打造一支高素質、懂桑植民歌、會管理的人才隊伍,制定出對傳承人的激勵制度,鼓勵人們傳承和發展桑植民歌。改變傳承的單一保守方式,舉辦培訓班,培養民間傳承人。處理好保護與發展的關系,確保桑植民歌的傳承和發展。
4 總結
少數民族的傳統音樂的傳承、保護、發展工作需要各界人員長期的努力,在保護的基礎上進行傳承,在傳承的基礎上進行發展。為傳統音樂的傳承和發展建立可持續發展的道路,對傳統音樂進行科學、合理的利用和開發,促進傳統音樂在新形勢下能夠適應經濟發展的速度,充分發揮出傳統音樂的藝術價值和社會價值。
參考文獻:
[1] 楊民康.從云南民歌發展現狀看其傳播方式與空間范圍[J].音樂研究,2011,16(15):136-137.
[2] 谷群華,安爾山.桑植民歌的結構形式[J].吉首大學學報,2010,26(12):28-29.
[3] 侯碧云,彭夢麟,谷曉華.桑植民歌的藝術特征[J].音樂研究,2011,34(07):164-165.
[4] 楊賀,唐莉敏.少數民族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與保護的成就及問題[J].現代經濟信息,2011,14(10):13-14.
作者簡介:何益民(1965—),女,湖南長沙人,教育碩士,副教授,湖南藝術職業學院音樂系主任,國家一級演奏員,研究方向:音樂理論。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