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嘉英 李美婷
摘 要:利率市場化改革以來,我國利率市場化程度不斷加深,逐步影響著我國銀行業的效率。因此,在構建合理的利率市場化指數基礎上,選取在我國商業銀行市場上占主要地位的12家商業銀行近10年的面板數據,就利率市場化程度對我國銀行業效率影響進行實證分析,對研究利率市場化對商業銀行的影響具有實際意義。分析的主要結論是:2004—2012年間,我國利率市場化改革對商業銀行的效率具有一定的影響,且效率整體呈現下降趨勢。
關鍵詞:利率市場化進程;銀行效率;實證分析;面板數據
中圖分類號:F832.3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4)14-0201-04
引言
利率市場化,是指將利率的決定權交給市場,由市場資金供求狀況決定市場利率,市場主體可以在市場利率的基礎上,根據不同金融交易各自的特點,自主決定利率,包括利率的傳導,利率結構和利率管理的市場變化。2013年7月,央行決定全面放開金融機構貸款利率管制,讓金融機構自主確定貸款利率。全面放開貸款利率管制將更好地發揮金融支持實體經濟的作用,更有力地支持經濟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同時也更加可能帶來金融風險。2014年3月,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周小川曾表示,存款利率市場化很可能在最近一兩年實現。一旦存款利率實現市場化,銀行的競爭態勢將會發生變化,并對商業銀行產生巨大的影響。
迄今,具體對利率市場化對商業銀行業效率的影響進行嚴謹的實證分析的相關文獻并不見,大多只是描述性的定性分析,缺乏數據支撐。而眾學者多集中于研究利率市場化進入對商業銀行效率的影響,并且形成比較一致的意見:利率市場化為商業銀行帶來挑戰的同時也帶來了機遇。然而,該觀點都是建立于利率市場化改革完成,也即利率全面放開。由于我國對于利率的限制并沒有完全放開,而只有經過實證分析,才能檢驗該觀點是否符合我國的實際情況。所以,基于我國的實際的利率市場化改革程度,探究利率市場化對商業銀行的影響具有實際意義,并將有助于商業銀行更好地采取應對之策。
本文在構建合理的利率市場化指數之后,首次選取了在我國商業銀行市場上占主要地位的12家商業銀行近10年的面板數據,就利率市場化程度對我國銀行業效率影響進行了實證分析。本文的第二部分構建我國的利率市場化指數,第三部分選取我國商業銀行市場上占主要地位的12家銀行2004—2012年的面板數據進行回歸,第四部分對回歸結果進行分析,并作出總結。
一、我國利率市場化指數的構建
利率市場化是我國金融改革的重要議題之一,在可能收集到的國內關于利率市場化問題的研究成果中,研究焦點和角度多集中于改革動機、改革模式、既往歷程、配套措施、國際經驗以及利率市場化后金融中介機構的風險等方面,而量化解析我國利率市場化進程的文獻并不多。然而,相對準確的量化估計不僅有助于對我國利率市場化進程做出較為清晰和直觀的判斷,也是國家制定下一步政策的基本起點,對未來改革起到導向作用(顧海兵、翟敏,2013)。再者,量化的利率市場化進程是本文中影響我國銀行業效率的重要因素。因此,合理構建我國的利率市場化程度指數是本文的關鍵點之一。
在度量利率市場化的實踐方面,陶雄華(2013)選取3個指標測度我國的利率市場化,其分別是實際利率水平、利率浮動的范圍和幅度以及決定利率的方式;在量化這些指標的基礎上進行賦值,繼而采用簡單平均法進行合成以得出我國利率市場化程度。這種計算方法雖然比較粗略,難以避免主觀賦值的缺陷,但是,經陶雄華的實踐驗證,結果具有效性。因此,此測度方法的可信度頗高。本文決定借鑒陶雄華的度量方法,即利用實際利率水平、決定利率的方式以及利率浮動的范圍和幅度3個指標構建我國利率市場化指數。
1.實際利率水平
根據金融抑制理論,貨幣當局對金融活動的強制干預,人為地壓低利率和匯率,會導致金融體系與實體經濟呆滯不前的現象。而要消除金融抑制、實現金融深化,首先必須解除利率管制,避免實際利率為負,因此,實際利率水平的正負成為測度利率市場化的首要指標(陶雄華、陳明玨,2013)。根據費雪效應,實際利率等于名義利率與預期通脹率之差。本文以1年期儲蓄存款利率為名義利率,消費者物價指數為通脹率計算實際利率。陶雄華將-5%、0、2.5%作為劃分完全抑制、部分抑制、部分市場化、完全市場化4個等級的臨界值。實際利率水平≤-5%、(-5%,0、]、(0,2.5%]、>2.5%,分別賦值0、1、2、3。
2.利率決定的方式
利率市場化程度的衡量標志主要是金融機構有無確定利率的自主權(劉毅、申洪,2002),因此,貨幣當局管制或者限制的利率類別的數量的變化可以成為此項指標的測度依據。將我國的利率體系劃分為5類14種;并將中國官方決定或控制5類、4類、3—2類、2—1類利率,亦即基本放開0類、1—2類、3—4類、5類利率管制,分別認定為利率完全抑制、部分抑制、部分市場化、完全市場化,依次賦值0、1、2、3(實際賦值依據官方允許的利率浮動情況而有微調)。
3.利率浮動的范圍和幅度
在不具備完全利率決定自主權的情況下,作為利率市場化的階段性目標,利率調整頻度及浮動幅度也是衡量利率市場化的重要指標。實際測度方法是,將中國的利率體系劃分為5類14種,結合官方允許的利率浮動情況,逐一考察官方決定或控制的利率種類變化,分別予以測度。其中,浮動范圍分為完全禁止(即允許范圍為0)、小范圍(至少6種利率)、大范圍(至少9種利率)、全部放開4種情形,并據以作為分等標準;浮動幅度則以<30%、[30%,50%)、[50%,100%)、≥100%為4個等級的劃分標準。
4.利率市場化指數的合成
利率市場化指數的合成采用簡單平均法。此合成方法適用性較好,便于運算。陶雄華使用的具體的合成方法是,簡單平均3項指標的賦值,所得即為各年度的利率市場化指數,指數的取值范圍為[0,3]。簡單平均加總上述3個指標的年度賦值,所得即為2004—2012年中國利率市場化總指數。endprint
二、實證方法與數據說明
1.建立回歸模型
首先,考慮到各家銀行之間的差異,我們采用了變截距模型。其次,考慮考慮到我們選取的樣本銀行基本包括了國內銀行的基本特征,而且僅有樣本銀行的自身效應作為條件進行推論,所以采用固定效應模型。最后,由于本模型所處理的數據是面板數據,存在截面數據,所以很有可能會出現異方差。為了減少因截面數據所引起的異方差的影響,在權重Weighting中將選擇Cross-section Weights (GLS)便可以消除截面數據的異方差的影響。為考查各項因素對我國上市商業銀行效率的影響程度,本文以商業銀行的凈資產收益率、不良貸款率、資本充足率、資產負債率、存貸比率作為被解釋變量,以利率市場化指數作為解釋變量,構造如下多元回歸模型:
IDit=αit+β1IM+β2GGDP+β3IR+εit
其中,ID可取上文的五個被解釋變量,i=1,2,3……,12;t=2004,2005,2006,……2012,其具體含義參見下表;解釋變量IM為上文所構建的利率市場化指數。εit為隨機干擾項。
2.銀行效率變量的設定
根據商業銀行經營管理理論,結合我國上市銀行自身的特點,本文從銀行的盈利狀況、資產質量、抗風險能力、資產配置等方面的5個指標:凈資產收益率、不良貸款率、資本充足率、資產負債率以及存貸比率作為表征銀行效率的變量。
首先,凈資產收益率是反映銀行盈利能力的最重要指標之一。在商業銀行效率測度指標體系中,凈資產收益率是諸多學者公認的最具綜合性的評價銀行盈利能力的指標,能夠有效反映銀行每單位資本產出利潤的水平(蘆鋒,2012)。由于盈利能力是影響銀行持續經營和長足發展的重要基礎,所以我們假設盈利能力與銀行效率正相關(鄭錄軍、曹廷求,2005)。其次,不良貸款率是指不良貸款在商業銀行貸款總額中的比重,它是反映商業銀行貸款資產質量的重要指標之一。不良貸款率是一個逆指標,如果該指標數值越小,表明該行貸款資產質量越高,則該行的效率值也就越高。商業銀行主要的資產是由各類貸款組成,如果要提高商業銀行的效率值,首先要保證銀行資產質量,同時,也必須提高銀行的貸款質量(蘆鋒,2012)。其次,資本充足率是衡量單個銀行及整個銀行體系穩健性的最重要指標,用以表明銀行自身抵御風險的能力,(李振寧,2006)。同時,該指標也是衡量一家銀行競爭力的重要指標,對一家銀行的國際金融活動、地位會有很大影響。因而,我們認為,資本充足率與銀行效率成正相關關系。第三,資產負債比率反映債權人所提供的資金占全部資金的比重,以及商業銀行資產對債權人權益的保障程度,資產負債比率越低,表明商業銀行的償債能力越強。本文選取該指標旨在考察利率市場化進程中,商業銀行應對風險的程度及其償債能力的變化。最后,存貸款比率是商業銀行用來衡量銀行流動性風險的指標之一,指的是商業銀行各項貸款總額占各項存款總額的比重,該比率越高,表明負債對應的貸款資產越多,銀行的流動性就越低。同時,存貸比率是反映銀行資產配置的主要指標(趙旭、蔣振聲,2001),因而本文采用這一指標反映銀行的資產配置效率,這一指標值越高,銀行的效率也應該隨著越高(鄭錄軍、曹廷求,2005)。
3.控制變量的設定
在宏觀經濟變量方面,考慮到宏觀經濟因素對銀行業效率的影響,因此選取了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GDP)和通貨膨脹率(IR)這兩個比率作為控制變量,表征宏觀經濟的發展狀況。
4.數據樣本說明
考慮到數據的可得性與可比性問題,本文選取了我國具有代表性的12家商業銀行2004—2012年的時序與截面混合數據進行分析。這12家銀行包括4家國有商業銀行和8家股份制商業銀行。具體被解釋變量的數據來源于各行年報及國泰安數據庫。作為解釋變量的利率市場化指數取自第二部分的利率市場化指數的構建(參見表2)。宏觀經濟層面的GDP增長率和通貨膨脹率(IR)等變量來源于我國統計局發布的歷年統計年鑒。
三、實證分析結果
基于上述的面板數據,得出總體回歸結果如表3:
從以上結果可得:變量利率市場化指數(IM)只在凈資產收益率(ID1)、資本充足率(ID3)下是顯著的,IM與凈資產收益率是反相關,與資本充足率是正相關,換言之,利率市場化指數的上升,降低了凈資產收益率以及提高了資本充足率。其余變量結果并不顯著。其分析如下。
1.利率市場化的改革,使商業銀行的利益收入減少
隨著利率市場化改革的逐步深入,定價權逐步讓渡給商業銀行和客戶在內的市場主體,而商業銀行賴以盈利的利差收入也不斷在減少。在我國,利率市場化進程尚未完成,行政體制管制下的利率是商業銀行能夠獲得超高收入和利潤的根本原因,為了追求利潤最大化,銀行會不斷進行資產規模擴張。而隨著利率存貸款利率上下限的逐步放開,基于利率的商業銀行收益面臨著原來越大的挑戰,銀行之間的競爭會越來越激烈。一方面,對于存款的爭奪會驅使銀行進行存款利率的提升;另一方面,對于貸款優質客戶的追求又驅使銀行對于貸款利率進行降低(姜玉國,2012)。因此,導致存貸款利率之間的差額有所縮小,從而降低銀行的收益。
凈資產收益率指的是稅后利潤占所有者權益的比重。在利潤減少即分子減少的情況下,資產收益率會下降。回歸結果中商業銀行的凈資產收益率與利率市場化指數成負相關,而且,從各銀行的數據分析可得,凈資產收益率呈下降趨勢。因而,利率市場化改革的深入會對商業銀行的盈利水平產生沖擊,造成效率相對的下降。
2.利率市場化指數與資本充足率成負相關
回歸結果顯示,利率市場化指數每上升一個單位,資本充足率會上升2.23%,也即利率市場化指數與資本充足率成負相關。一般理論認為:隨著商業銀行盈利的增加,商業銀行選擇較高資本充足率水平的概率也會相應的提高;即銀行的盈利能力與其資本充足率成正相關關系。然而,顧曉敏(2010)在進行我國商業銀行資本充足率與銀行績效研究中得出的結論與這并不一致。其結論顯示,總資產收益率和資本充足率表現出了顯著的正相關性,而凈資產收益率和每股收益與資本充足率則表現了較弱的負相關性。這看似矛盾的結果其實意味著資本充足率與銀行的的盈利能力并不存在明確的正向或負向關系(顧曉敏、于夏,2012)。另一方面,當不良貸款率上升時,銀行會選擇降低自身的資本充足率水平,即銀行的不良貸款率與資本充足率呈負相關,這也符合顧曉敏(2010)的研究結果。由于資本的一個重要的作用是用來覆蓋風險,因而,當銀行的不良貸款率從而風險水平上升時,銀行為了自身的長期穩定的發展會通常會選擇動用銀行資本來沖銷不良貸款數量,從而會降低資本充足率平。從資本充足率的計算公式也可以看出,資本充足率其實是商業銀行自身可以調節和選擇的可控性變量,即資本充足率是商業銀行可以根據自身的實際利益而選擇的變量(錢先航、吳鳳霞,2007)。由此可知,在不良貸款率存在下降趨勢的情況下,資本充足率會有所上升,這符合本文的回歸結果:利率市場化程度與資本充足率正相關。我們認為,利率市場化改革是通過影響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盈利水平等方面來影響商業銀行的資本充足率水平,這也是由于利率市場化對銀行的短期沖擊造成的。endprint
3.利率市場化進程的加快會降低商業銀行的不良貸款
從回歸結果看,不良貸款率似乎跟利率市場化指數成負相關,即利率市場化進程的加快會降低我國商業銀行的不良貸款率。但是,根據國外經驗,利率市場化改革可能會惡化商業銀行資產質量。上文已提及,隨利率市場化改革不斷深入,存貸款利率的逐步放開,將導致存款利率的上升,一些銀行會為了利潤而進一步提高貸款利率,甚至從事更加高風險的投資。然而,高的貸款利率伴隨道德風險可能產生不利后果,比如,一些低風險借款者可能不會再向高貸款利率的商業銀行借款,相反,一些高風險的貸款者則會成為這些銀行的主要借款者,往往這些借款者拖欠款項、甚至無力還貸的風險更大,這樣必將增加銀行的借貸風險(王志華、李嬋,2013)。另一方面,較高的貸款利率將導致部分借款者將資金用于收益更高的高風險投資項目中,這無疑進一步加劇了銀行資產質量惡化的風險。
其實,該系數回歸結果并不顯著,就連也只有0.36,或許這不是一個很好的擬合。然而事實上,外國商業銀行與我國商業銀行從背景及性質上存在很大的差別。我國的商業銀行并不是純碎的商業銀行,尤其是大型國有商業銀行以及一些地方性商業銀行,承擔了絕大部分的地方政府和部分大型國有企業的貸款(王志華、李嬋,2013)。國家審計署審計結果顯示,2012年底,全國36個地區債務余額共計3.85萬億元,其中大部分資金來自銀行貸款。由于這部分貸款以政府信譽作擔保,所以,商業銀行在對貸款進行性質劃分時,不會將其劃分為不良貸款;但是,這些貸款大多用于周期長基礎設施建設,往往難以在短時間內回收,卻不會在商業銀行中作為不良貸款出現在資產負債表,因此,這部分貸款盡管存在,卻不會對不良貸款率有影響。
另一方面,隨著我國商業銀行尤其是國有商業銀行改革的加快,我國銀行業的資產質量得到明顯好轉。數據顯示,我國的商業銀行的不良貸款率呈逐年下降態勢,這正好解釋不顯著的回歸結果所表現出來的負相關關系。然而,其不良資產仍然高于國際先進銀行的水平,加之我國對不良資產比率的披露十分有限,我們可以得出結論,盡管我國不良貸款率呈下降趨勢,但是資產質量仍讓人擔憂。從數據上很難分析出利率市場化對我國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率的顯著影響,然而我們相信,隨著市場化程度的加深,以及金融改革的不斷深化,兩者之間的關系會逐漸變得清晰可辨。
4.利率市場化指數似乎與資產負債率成負相關,與存貸比率成正相關
也就是說,隨著利率市場化指數的上升,商業銀行資產負債率也會相應提高。另一方面,利率市場化的指數每上升1,銀行的存貸比率上升1.5的百分點。這兩個指標從不同的方面反映了相同的問題:商業銀行的資產負債管理有待加強。資產負債比率越低,表明商業銀行的償債能力越強而存貸比率越高,代表著商業銀行的流動性越低。然而從結果看,資產負債率的上升表明商業銀行的償債能力有所下降,存貸比率的上升表明銀行的流動性的減弱,這都不利于其效率的提高。
利率市場化給銀行的資產負債管理工作帶來了巨大的挑戰。由于我國商業銀行缺乏主動負債的有效途徑,同時,對資產的期限選擇權非常有限,因此,在利率市場化的情況下,面對利率或升或降的變動趨勢,商業銀行很難對現有的資產負債結構做出主動、迅速的調整(李葦莎,2002)。誠然,這也難以解釋利率市場化與資產負債率負相關、與存貸比率正相關。不過,這個系數并不顯著,或許這不是一個很好的擬合,更談不上解釋力度的大小了。但是我們相信,利率市場化改革對于商業銀行資產負債管理的影響還是非常巨大的。
利率市場化改革的不斷深化,會一定程度上降低凈資產收益率、不良貸款率,提高資本充足率以及降低流動性,整體上降低商業銀行的經營效率。利率市場化作為市場調節資金的一個手段,短期可能對銀行造成沖擊,但這是資源配置的最有效機制。由于我國實行的是漸進式的利率市場化改革,加之我國金融改革仍處于一種金融約束和金融深化相結合的階段,因而,2004—2012年間利率市場化改革對商業銀行的效率影響并不十分顯著。但是,2013年央行宣布全面放開金融機構貸款利率管制,讓金融機構自主確定貸款利率的措施提示我們,未來的利率市場化改革的加速將更顯著地影響我國商業銀行的發展。
參考文獻:
[1] 顧海兵,翟敏.商業銀行利率市場化程度研究的方法論分析[J].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13,(3).
[2] 顧曉敏,于夏.我國商業銀行資本充足率與銀行績效研究[J].中國市場,2010,(48).
[3] 蘆鋒.中國商業銀行效率的測度與研究[D].太原:山西大學,2012.
[4] 李葦莎.利率市場化趨勢下商業銀行資產負債管理的應對之策[J].上海金融,2002,(10).
[5] 錢先航,吳鳳霞.我國商業銀行資本充足率影響因素的實證研究[J].濟南金融,2007,(9).
[6] 陶雄華,陳明玨.中國利率市場化的進程測度與改革指向[J].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學報,2013,(3).
[7] 王志華,李嬋.放開存款利率上限對商業銀行盈利能力的影響[J].經濟研究導刊,2013,(4).
[8] 鄭錄軍,曹廷求.我國商業銀行效率及其影響因素的實證分析[J].金融研究,2005,(1).
[9] 趙旭,蔣振聲.國有銀行與新興商業銀行效率差異的比較分析[J].中國煤炭經濟學院學報,2001,(1).
[責任編輯 柯 黎]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