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惠婷
摘 要:新課改實施后,高中美術教學呈現出多樣發展的趨勢,美術課程的設置更加系統寬泛,不僅有基礎性的美術史課程,還有如繪畫、雕塑、設計、書法、攝影等專業技能的選修課程。更加強調課程的彈性化,也就是學生的自主選擇性更強,更能貼近學生的興趣愛好。高中階段的學生具備很強的探索精神和創新能力,在美術教學中增加攝影課程供學生選修會備受歡迎。
關鍵詞:攝影 教學 高中美術
經濟的迅速發展和生活質量的大幅提高使學生選修攝影課程具備了更多便利條件。如今,照相機已經成為必備的“家用物品”,幾乎每個家庭甚至每個家庭成員都擁有一部可以拍照的設備,人們熱衷于拍攝與記錄身邊的生活場景,但是大多數人拍攝的照片都缺乏藝術感。其實我們完全可以將這種簡單的拍攝行為進一步升華或增加一些專業技巧,來提升照片的品質和鑒賞照片的能力。
攝影藝術是一門面向信息時代的既新鮮又熟悉的媒體視覺藝術,它融合了設計語言、媒介語言等多門學科的交叉研究,作為新媒體藝術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高中廣泛開設攝影這門課,可以引導學生積極面對新世紀信息浪潮和新視覺文化時代對人才的要求,培養符合社會發展的全面人才。
然而,如何使學生在緊張而沉重的高考壓力下兼顧對攝影的學習是一個棘手的問題。筆者認為,必須改變以往“滿堂灌”的課堂教學模式,增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促進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可以采用自愿選修的方式將愛好攝影的學生聚集到一起,尊重學生的興趣選擇。在教學實踐中,高中攝影課程要具備以下幾點才能使學生更加積極、有效地參與到課堂活動中來并實施攝影課程的教學。
1.著名攝影作品的鑒賞、風格流派特點的了解及基礎知識的掌握
如攝影是在怎樣的社會背景下產生的,與科技、文明、經濟的進步有著怎樣的聯系?攝影自誕生起就與美術作品密不可分,常常與繪畫相比較,沒有專屬攝影作品的定位。就連攝影作品派別的命名和風格也與繪畫相互聯系,這就需要在教學中既要滲透繪畫知識又要明確攝影的作用。如在介紹照相機的成像原理時將物理知識滲透其中。任何學科和專業都不能獨行,都要與相應的知識互相聯系才能拓寬其脈絡。
2.實際操作技能的應用
掌握正確的拍攝姿勢很重要,有相當一部分業余攝影者對手持照相機的姿勢并不是很在意。事實上,手持照相機姿勢不當造成機身震動,恰恰是許多照片拍攝失敗的原因。手持照相機的最佳姿勢是把照相機貼住顴骨,肘部靠穩身體,用身體的多個部位“構成”一個三腳架。呼吸也要控制,吸一口氣,呼出半口,屏住氣,輕輕按下快門(先半按以減少相機振動程度)。在需要較長曝光時間的情況下,還應學會保持身體穩定。按下快門后一定要繼續保持姿勢。掌握正確的拍攝姿勢是拍攝好作品的前提,這不僅關系到照片的質量,也是拍攝者的專業態度和專業精神的顯現。
另外,學習后期圖片制作的相關技能也可以對照片進行修復和美化。
3.學會光線和色調的運用
如何辨別攝影作品的好壞,其審美標準是什么?這些是我們常常探討的問題。學過美術的人都知道任何作品的擺放都離不開構圖,攝影更是如此。在攝影構圖中,光線和色調往往可以用來創造畫面的縱深感和戲劇性效果。
例如,在早晨和傍晚,光線來自低角度,此時的光線是最好的,要充分加以利用。再如,強烈的光線能使物體產生細長的影子,因而往往可以造成戲劇性的效果,而柔和的光線則能營造出一種安詳、悠然、輕松的氣氛。照射在被攝物體上光線的強弱程度和種類決定著色調的性質和類型。有合適的光,就有合適的氛圍、色彩、清晰度、語言和感染力。教師要不斷引導學生增加新知識、開拓新視角、應用新技能,將攝影作品拍攝得更加經典獨特。
4、擁有一雙善于觀察的眼睛
攝影最基本的特征是記錄功能,但如果僅僅是把攝影作為記錄的工具未免太過局限。“拍攝”這個動作很簡單,但是如何將照相機作為心靈探索的工具、眼睛的延伸卻極其復雜。在攝影如此大眾化的今天,形形色色的攝影作品使我們目不暇接,捕捉微妙精彩的瞬間、與眾不同的觀察視角和內心真實的探索,已經成為攝影的終極目的。我們應捫心自問:“到底有沒有真正看過一樣東西?”“善于發現”成為解決這個問題的關鍵,如謝海龍的《我要上學》中緊緊抓住了小女孩渴望的大眼睛,透視出中國偏遠地區兒童對上學的渴望;再如羅伯特·卡帕的作品《諾曼底登陸》,帶有一種速度感的模糊,使人感到戰場上的緊張氣氛。所以,要想拍出一幅好的攝影作品,一定要有敏銳的觀察力,要耐心地尋找。我們要常懷對生活的熱情,可能我們沒有專業的設備,也沒有受過專業的攝影培訓,但只要帶著善于發現的眼睛,就能拍攝出好的作品。
5.作品的觀摩研究活動
教師應經常將學生拍攝的作品展示到班級、走廊、宿舍等公共場所,這樣一方面能夠調動學生在攝影課程中的積極性,另一方面能夠起到宣傳和豐富校園文化的作用。也可以定期舉辦不同主題的攝影作品展,并根據師生的喜愛程度進行投票評比,使攝影成為校園文化的一部分。
以上是學習攝影應該了解和認知的,除此之外還要了解攝影與科技、文明、藝術、生活的關系。我們雖然不是專業攝影者,沒有專業設備的支持,受到各種條件的制約,可我們有著最單純的目的——拍攝我們喜愛的作品,用心去感受、發現。有人說過一句精辟的話:“攝影家的能力是把日常生活中稍縱即逝的平凡事物轉化為不朽的視覺圖像。”作為高中階段的學生,能用鏡頭記錄下生活的精彩瞬間就是一件有趣而有意義的事情。例如,課間十分鐘、運動會、課本劇表演、篝火晚會等都是我們可以拍攝的題材。
多蘿西婭·蘭格說過:“照相機是一個教具,教給人們在沒有相機時應如何看世界。”攝影的最終極目標就是 給學生一個視角,保持清醒,審視自己,體味真正的攝影所帶來的樂趣。筆者認為,攝影是一種態度, 器材只是攝影人觀察周遭的媒介。
在高中階段,美術課程的定位很重要,使攝影課程適合學生自己的特點也很重要,不能生搬硬套,也不能急于求成,我們要將攝影與美術知識、歷史知識、物理知識、人文知識有機地聯系在一起,合理融入高中生的學習生活中,真正讓學生體會到攝影的樂趣,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攝影課堂活動中來。
參考文獻
林思思.論群眾文化中的美術活動[J].文學與藝術,2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