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漢權 蔡偉杰 吳兆懷 鄧應君
摘要: 本文簡要介紹部分活血化瘀中藥的四氣五味,功效及臨床應用,使骨傷科臨床醫師對活血化瘀中藥臨床應用有新的認識,在臨床應用之治療血瘀證起到有的放矢的作用。
關鍵詞:部分活血化瘀中藥;臨床應用;中醫
【中圖分類號】R453【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1002-3763(2014)09-0144-01 紅花
紅花為骨傷科常用藥物,行男子血脈,通女子經水,為活血化瘀藥的代表藥物之一,味辛性溫,入心肝二經,功能活血通經,散瘀止痛,用于多種瘀血證。
在傷科,可治跌打損傷,瘀腫疼痛。如急性軟組織損傷,常用紅花配桃仁、蘇木、丹參、透骨草,骨碎補等,治外傷腫痛有較快的消腫止痛作用。研究證實,紅花能降低毛細血管通透性,對急性炎癥,亞急性炎癥有顯著的抑制作用,并具有抗菌作用。
在婦科,可治瘀血痛經,閉經,月經不調等,臨床上常與當歸、桃仁、香附、澤瀉等配伍,如《景岳全書》通瘀煎。也可單行,如主治婦人腹中瘀血刺痛之紅藍花酒《金匱要略》。研究表明紅花能增強子宮重量,具有雌激素樣作用。
在產科,可治難產,產后瘀血腹痛等,常與當歸、川芎、赤芍、桃仁等同用,也可治產后血暈。“有產婦血悶而死,名醫陸氏以紅花數十斤煮湯,寢婦于上而熏之,湯冷再加,半日而蘇”《本草備要·卷之二》。研究證明紅花對子宮有顯著興奮作用,并能增乳。
在內科,可治瘀血胸痛,如冠心Ⅱ號(丹參、赤芍、紅花、川芎、降香),也可治癥瘕積聚及久瀉不止,如膈下逐瘀湯。藥理實驗表明,紅花水煎劑能使心肌缺血程度減輕,范圍縮小,心率減慢,增加冠脈血流量和心肌營養性血流量,保肝,并對乙酰膽堿所致離體腸管痙攣有解痙作用。
在治療腎炎、腎病綜合征等腎臟病有瘀血證時,可配伍丹參、桃仁、益母草、丹皮、白茅根等,取得顯著的療效,是為“水病及血”之意。[1]
在皮膚科,可治偏平疣,可逐漸干枯脫落,也可用紅花30克,用70%酒精100毫升浸泡,外用,每次5分鐘,每日3次,局部涂擦,治療肌肉注射引起的局部硬結腫痛有奇效,是取活血消腫散結止痛之意。
紅花常用量為3~9克。少量(2克以下)能養血,多用(10克以上)則活血。臨床應用時應根據病情的不同,合理應用。
紅花常與桃仁配伍,二藥配合,活血化瘀有協同作用。若患者有氣虛或血虛見癥時,可適當配伍補氣藥或養血藥,效果更佳。
紅花又名草紅花,西紅花又名藏紅花、番紅花。二藥均有活血通經解毒作用。活血通經作用紅花優于西紅花,西紅花甘平性涼,解毒勝于紅花,瘀血兼寒者用紅花,瘀熱互結者用西紅花。西紅花又能涼血清熱,解郁安神,治溫熱病入營血之證,為紅花所不備,然西紅花價格昂貴,臨床用量為1~2克,另燉服或泡酒服。
川芎
川芎味辛,性溫,入肝、心包經。功能活血行氣,祛風止痛,用于治療多種瘀血證及風濕痹痛之證。
川芎既能活血,又能行氣,為“血中之氣藥”廣泛用于血瘀氣滯之胸、脅、腹諸痛證,如治肝郁氣滯之柴胡疏肝散《景岳全書》。因其善“下行血海”而“下調經水”,為婦科活血調經要藥,如《醫宗金鑒》之桃紅四物湯。如治產后惡露不下,瘀阻腹痛的《金匱要略》溫經湯,《傅青主女科》的生化湯。傷科的跌打損傷的血府逐瘀湯,瘡瘍癰腫的托里散毒散。
川芎能“上行頭目”,祛風止痛治頭痛的要藥,故有“頭痛必須用川芎”之說,如川芎茶調散,又有祛風通絡止痛之功,用治風濕痹痛的獨活寄生湯。
本品含有揮發油,生物堿(川芎嗪)等,能抑制血管收縮,擴張冠狀動脈,增強冠狀動脈血流量,改善心肌血氧供應,降低心肌的耗氧量,能擴張腦血管,降低血管阻力,顯著增加腦及肢體血流量,改善微循環,降低血小板表面活性,抑制血小板凝聚,防治血栓的形成,可以加速骨折局部血腫吸收,促進骨痂形成,并有鎮痛、鎮靜、解痙、降血壓等作用。
川芎常用劑量為3~10克,孕婦忌用。
延胡索
延胡索又名元胡索、元胡,味辛、苦,性溫,歸肝脾二經,功能活血行氣,止血,用于胸脅、脘腹之疼痛,痛經閉經,產后瘀滯腹痛,跌仆損傷等,本品蟲蛀成末者良。
延胡索善于止痛,能行血中氣滯,氣中血滯,可治一身內外諸痛證,尤善于治心腹疼痛,延胡索治胃痛可配川芎、白芍、枳殼等。治頭痛,可配川芎、白芍芷、細辛等。治胸痛,可配丹參、川芎、薤白、桔梗等。治腹痛可配枳殼、白芍等。治產后腹痛,可配生蒲黃、山楂、干姜等。治疝氣疼痛,可配小茴香,荔枝核、烏藥等。治上肢疼痛,可配桂枝、姜黃、威靈仙等,治下肢疼痛,可配牛膝、木瓜、獨活等,治外傷腫痛,可配乳香、蘇木、土鱉蟲等。
元胡索與川楝子配伍,名金鈴子散,治肝胃氣滯血瘀,兼有郁熱之胃痛,脅痛、睪丸腫痛。
元胡索與乳香、沒藥配伍為活血止痛之藥,擅治瘀血疼痛。治外傷疼痛,瘡癰疼痛多用乳香、沒藥,治內傷瘀血多用元胡索。
元胡與小茴香配伍治療疝氣疼痛,氣滯偏寒者用小茴香,氣滯兼血瘀者用元胡。
元胡有顯著的鎮痛、麻醉作用,如“顱痛定注射液”。又有鎮靜作用,抗驚厥,抗抑郁。又有擴張冠狀動脈,改善心肌缺血,降低血管外周阻力,降低血壓,抑制胃酸分泌等作用。
元胡用醋制,能加強其止痛之功。
本品常用量為3~9克,水煎服或研末吞服,孕婦慎用。
王不留行
王不留行,味苦性平,歸肝、胃二經,功能活血通經,下乳消腫,利尿通淋,用于乳汁不下,閉經痛經,癥瘕積聚,乳癰腫痛、淋證等。
王不留行其性急善走,雖有王命不能留其行,故名。善走可治氣血凝滯之瘡癰等病證。多入癰瘺方中使用。
王不留行能使留者行,行者留。“留者行”可以活血通經,治療瘀血等證。“行者留”可以止血,治出血證。
王不留行以下行為主,其下行有二。一是行血道,二是行水道。下行血道,能活血祛瘀,通行血脈,用于治療瘀血阻滯之閉經,痛經等。下行水道,能利水通淋,治石淋,水腫等。筆者臨床用于治療腎炎水瘀互結之水腫,小便不利等證,有較好的療效。
王不留行與穿山甲均均善行走,可以通經,亦能通絡。穿山甲系蟲類藥,無處不入,能括剔伏藏幽隱之邪,長于通絡。王不留行徑來直往,無處不通,能驅散經中之邪,長于通經,故王不留行宜于婦人難產,經脈不調者。
王不留行入走陽明胃經,乳房隸屬陽明,故有通乳之功,用之通乳,治療產后乳汁不下,每與穿山甲、通草、黃芪、當歸、白芍等配伍;其次王不留行善行走奇經,奇經沖脈,任脈,督脈均經過會陰,沖任督脈脈受阻,則會陰脹墜,故用之治療前列腺引起的會陰不適有奇效。再者,王不留行治治療療癥瘕積聚,用之治療腫瘤,頑固性瘡瘍,亦有奇效。
王不留行生用,多作為耳穴貼壓劑,如耳穴壓豆療法,治療失眠多夢,結石病等。炒用多內服,治療痛經、閉經、瘡癰腫塊等。
本品內服常用量為4~9克,孕婦慎用。
水蛭
水蛭味咸、苦,性平,有小毒。歸肝經,功能破血通瘀,通經,用于癥瘕痞塊,血瘀閉經,跌仆損傷等。
水蛭能吮吸人血,吮吸血時附著肌膚,噬破血管,分泌抗凝血物質水蛭素,使血流不止,因此水蛭有破血之功,水蛭生長于水中,行緩而善入,善入則堅積易消,行緩則新血不傷,故該藥破血逐瘀而不傷新血,是其特點.如《傷寒論》抵當湯用之配伍桃仁、大黃、虻蟲等,治療蓄血證。
水蛭用于治療治療瘀血證,因其有破血作用,用量應慎。現代研究發現,水蛭具有抗凝血、抗血栓形成、降低血液黏稠度,降血脂,抗心肌缺血,終止妊娠等藥理作用。
水蛭的傳統用法是砂燙后入藥,張錫純強調生用較佳。臨床應用體弱者可用燙水蛭,體壯者可酌情用生水蛭。
水蛭常用量為1.5~3克,孕婦禁用。
丹參
丹參味苦,性微寒,入心、肝二經,功能活血化瘀,涼血消癰,除煩安神,臨床多用于各種瘀血,瘡瘍癰腫及心煩不眠之證。
丹參“功在于活血行血,內之達臟腑而化瘀滯,故積聚消而癥瘕破;外而利關節而通脈絡,臟腑健而痹著行”《本草正義》,其性平和,能祛瘀生新,活血不傷正,用于多種瘀血證,如胸痹心痛,脘腹疼痛之丹參飲。本品活血祛瘀而止痛,治療跌打損傷,風濕痹痛,又為活血調經之要藥,用于血瘀之經閉,痛經等。
本品涼血祛瘀,有清瘀熱而消癰腫之功,用于熱毒瘀阻之瘡癰腫毒,丹參配伍連翹、黃芩、銀花等。
丹參既有活血涼血的作用,又有清心除煩之功,用于心煩不寐或溫熱火病熱入營分之清營湯。
本品含有丹參酮,丹參素等化學成分,有擴張冠狀動脈,改善心肌缺血,促進心肌缺血或損傷的恢復,縮小心肌梗死范圍;提高耐缺氧能力,對心肌缺血有保護作用;能改善微循環,促進血液流行速度,能擴張血管,降低血壓;能改善血液流變性,降低血液黏度,抑制血小板和凝血功能,激活纖溶,對抗血栓形成;降低血脂保護肝細胞,促進骨折的愈合,保護胃黏膜,對中樞神經有鎮靜和鎮痛作用,改善腎功能等。
本品常用量為5~15克,水煎服。活血化瘀宜酒灸用,孕婦慎用。反黎蘆。
益母草
益母草味辛,性苦微寒,歸肝、心、膀胱經。功能活血調經,利水消腫,清熱解毒,臨床用于多種瘀血證及水腫和瘡癰腫毒等證。
本品苦泄辛散,主入血分,善活血調經,祛瘀生新,為婦科經產之要藥,故名益母。治療血滯經閉,痛經,產后瘀滯腹痛。其活血作用,又治跌打損傷,胸痹之瘀血證者。
本品有利水消腫,又能活血化瘀,用于水瘀互結之水腫,可與白茅根,澤蘭等利尿藥同用,是為“水病及血”之意。
本品有清熱解毒之效,治療瘡癰腫毒,多與蒲公英,連翹,赤芍等配伍,也可搗爛外敷治療熱毒瘡瘍。
現代藥理認為,益母草對子宮平滑肌有明顯的興奮作用,能擴張冠狀動脈,增強冠狀動脈血流量和心肌營養性血流量;對血小板聚集,血栓形成以及紅細胞的聚集性有抑制作用;對呼吸中樞有直接興奮作用;有利尿和降壓作用等。
益母草的常用量為在10~30克,水煎服或外用,孕婦禁用。
骨碎補
骨碎補味苦,性溫,歸肝腎二經,功能活血續絡,補腎強骨,臨床多用于跌打損傷,筋骨損傷及腎虛之腰膝疼痛,耳鳴耳聾,牙痛,久瀉之證。
骨碎補行血脈,續筋骨,療傷痛,為傷科要藥,內服外用均有效,善治骨折筋傷之證。
本品性溫入腎,能補腎壯陽,強筋壯骨,補腎扶正,用于腎虛之腰痛,足膝痿弱。與補骨脂,牛膝配伍;治腎虛耳鳴,耳聾。亦配伍熟地,山萸肉,澤瀉等補益瀉火之六味地黃丸,治腎虛久瀉可配伍補骨脂,益智仁,吳茱萸等溫腎暖脾以止瀉。
此外,《本草便續》提出骨碎補“能生發”,治療斑禿、脫發,臨床上亦可用之治療傳染性軟疣,白癬風,尋常疣等。
現代藥理認為,骨碎補能促進骨對鈣的吸收,提高血鈣水平,有利于骨鈣化和骨質的形成;能夠改善軟骨細胞,推遲骨細胞的退行性病變,降低骨性關節炎的病變率,發病時間推遲,發病程度減輕;有抑制鏈霉素耳毒性作用等。
參考文獻
[1] 吳兆懷。急慢性腎炎潛血陽性的中醫治療方案[J].中醫雜志,2007,48(增刊):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