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梅 孫瀟卉
【摘要】面對社會的多元化發展,我國傳統社會結構的同一性逐漸消失,取而代之的是社會分化,在此基礎上,傳統社會較為統一的道德觀念逐漸邊緣化,而多元道德價值取向成為現代社會道德的發展形態,因而道德共識問題也隨之產生。從這一角度上講,公民道德共識的構建也就更加具有現實意義。
【關鍵詞】公民 道德共識 構建 路徑
【中圖分類號】C916 【文獻標識碼】A
改革開放30多年來,中國社會經歷了并仍在經歷著深刻的變革。隨著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體制改革,社會經濟結構隨之發生了重大變化,這種變化隨著經濟改革的不斷深入推進而愈發凸顯。全民所有、集體所有的“單一”公有制結構為多種所有制結構所取代,形成了全民所有、集體所有和非公有成分并存的局面。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成為了社會的基本經濟制度。以社會基本生活領域的高度統一為標志的“總體性社會”格局已然不復存在。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多種經濟成分并存意味著經濟主體是多元而非單一的,而且諸經濟主體需要參與市場競爭(而不再是國家“大包大攬”)并實現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也就是說,它們是各自獨立的利益主體,社會的利益結構呈現多元化。而利益的多元化、差別化勢必導致社會道德共識的消解,引起道德的分化,道德共識問題由此產生。
道德共識概念及其特征
所謂共識,就是指人對對象事物的共同認識,而道德共識,便是人們在道德層面的共同認識,但顯然這樣的解釋是籠統和模糊的,因為“道德層面”又是一個難以界定的問題。許多專家學者都試圖對道德共識這一概念進行解釋,“從性質上說是道德的”,“從程度上說是底線的”,這是北京大學何懷宏教授對道德共識的性質所作出的解釋。而南京師范大學哲學教授高兆明在《制度公正論》一書中指出:“基準道德共識,只不過是道德認同的另一種表述,它所表達的是公民對社會最基本的道德規范要求與道德品質的共同認同。”這種認為道德共識是一種基礎性和起碼性的共識的觀點,是許多學者較為贊同的一種觀點,也就是說,道德共識是人們對于道德底線的一種共同認識。
道德共識是人們的共同認識,這說明它對于社會公民具有普適性,它能夠被人們普遍地接受和遵守,但這種普適性其實正是來自道德共識的包容性,它在道德底線之上,能夠容許個體自由地選擇自己的生活方式。道德共識還具有理想性與現實性辯證統一的特征,現代社會的多元化使得道德面臨著挑戰與困境,而道德共識則是一種人們期望的能夠統一調整生活秩序的理想訴求,但這種理想訴求的出現并不是毫無根據的,而是以現代社會人們的共同認知為條件的。除此之外,道德共識還具有確定性與開放性的特征,確定性主要是在一定的時代與歷史條件下,道德的內涵應該具有一定的穩定性,而不是標準多變,而開放性則意味著道德共識的標準不是墨守陳規的,而是應該適應文化變遷、社會發展而逐步提高的。
構建公民道德共識的意義
人是各種社會關系的總和,人生活在一定的群體關系之中,而要想保證個人和群體生活的正常運轉,就必須要有一種共同的生活準則,這才能最大程度上避免人與人之間的各種沖突,使群體能夠正常運轉,而個體也能得到滿足。這種共同準則的建立與遵守實際上是各方利益協調和妥協的結果,而道德共識便是這種共同生活準則的一部分,因而其也是超越個體零碎化的思維,而建立在包容、尊重等基礎之上的,這樣才能夠保證人與人在群體之中和諧相處。因此,在多元化的今天,必須存在一定的道德共識,才能保證社會秩序的良好運轉,避免多元價值取向帶來社會的分裂和離散。
構建社會道德共識有利于實現以人為本的發展要求。以人為本就是表明社會的發展最終是為了實現人的發展,一切建設都最終是為了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目前中國在以人為本的建設上亟待解決社會的人權與公平問題。在2004年的憲法修正中,中國正式把“人權”加入國家的根本大法,這對我國人權建設具有里程碑意義。但人權并不代表一種絕對的隨心所欲,而更應該是對“人生而平等”的解讀,以人為本,必須保證人的地位平等,發展機會平等。我國在實行改革開放以后,社會經濟發展迅速,但在經濟整體提高的表象之下,社會貧富差距逐漸拉大,社會公平問題日漸凸顯,人們對社會公平問題愈加敏感,并產生強烈的訴求。在追求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我們的社會出現了制度公平難以保證、民主法治進程落后于社會發展、社會權益分配不均等問題,這都影響了社會的公平與發展。而社會公平從本質來說屬于一種道德價值判斷,而這種判斷又是建立在權益公平之上的。從心理學角度看,道德共識又是全體社會公民的一種社會心態,因而道德共識的建構實際就是各個層次公民的社會心態整合過程。若是沒有公平的道德共識,社會公平的建設無從說起,人權建設也將停滯不前,那么以人為本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念也將無以為繼。
構建道德共識有利于增強社會認同。人作為一種群居動物,總是歸屬于某個群體,而在成為群體一員的過程中,他必須認同群體規范,包括其對所屬群體價值取向、信仰以及行為取向等觀點的認同,這也便是社會認同的本質。人具有了這種社會認同,才能夠在現實生活中獲得歸屬感,行動也才會有所指引。而道德共識是形成社會認同的關鍵元素,社會群體具有一定的凝聚力與團結力也依賴于社會道德共識的達成,它成為社會穩定健康發展的基礎。
現代社會的自由性,使得處于不同立場的現代人有著不同的利益訴求,這也體現在道德價值的分化上,這也是社會轉型的必然結果。但在中國的社會轉型過程中,社會道德面臨的不僅是多元分化的情況,而更為嚴重的是社會公眾缺乏共同認可的道德價值觀念,也就是道德共識的缺失問題。道德共識的缺失帶來社會認同感不強,這也使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缺乏道德倫理的支持與指引,進而導致社會凝聚力、向心力不足,那么和諧社會的建設也就無從談起。因此要想進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必須提高公民的社會認同感,需要樹立社會道德共識。
構建道德共識避免市場經濟下的道德滑坡。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有利于保護和肯定市場經濟主體利益,這給市場經濟主體帶來了發展的動力,促進了社會經濟的發展,然而與此同時,市場經濟主體為了追逐自身的利益也開始不顧社會道德規范,中國的經濟市場出現了嚴重的誠信危機。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個體必然要求利益最大化,但在社會主義條件下,市場經濟主體就面臨著在以集體主義為原則的社會主義道德下追逐個人利益的矛盾。在市場權利與社會責任之中,在重義還是重利的選擇之中,市場經濟主體面臨著既要做經濟人也要做道德人的難題。市場經濟打破了原本的道德倫理規范,給社會帶來許多新的現象與道德問題,究其本質便是市場經濟的理性與利己主義并未考慮到對人的終極關懷意義,因此在物質水平提高的今天,人們卻對“幸福”的定義進行了重新的思考與追問。如果為了經濟的發展而喪失對道德的堅持,那么三聚氰胺、毒豆芽、地溝油之類的事件將層出不窮甚至更加惡劣。因而面對市場經濟帶來的道德滑坡,必須構建社會道德共識加以阻止。endprint
構建道德共識有利于提升我國文化軟實力。一個國家能夠凝聚人心,能夠吸引異質文化,并具廣泛的影響力,這依靠的是國家的文化和精神,也就是文化軟實力。在現代社會,文化軟實力也是一種不亞于經濟發展的競爭力,它能夠衡量社會發展的文明進步程度。而一個社會的道德共識體現著這個國家公民的的生存狀態與整體風貌,是國家民族精神的一種體現,也是國家凝聚力之所在,它反映著國家在精神文明上的發展與進步,是國家文化軟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
而目前我們所處的社會卻讓我們在道德上常常感到疑惑,在社會轉型的過程中,由于國家的開放以及多種價值觀念的進入,在精神上我們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自由,但這些多元價值觀念在同一社會中不斷地碰撞,使得社會道德價值觀不斷產生新的分歧與釋義,這讓我們處于一種道德模糊狀態。而要想改變這一現狀,我們必須進行道德共識建設,而且要將其放到社會主義文化建設之中,建設社會道德共識并不是不允許多元價值觀念存在,而是在差異中能求得共存,在多元觀念中構建主導價值,從而形成我國公民在道德層面上的共識,這樣處于不同利益群體的社會各方才有了協調共存的可能,社會矛盾沖突才有了化解的平臺。道德共識的建立能夠促進良好社會風氣的形成,能夠增強社會凝聚力,形成團結、穩定的社會主義文明社會,促進國家文化軟實力的提升。
公民道德共識的構建途徑
以集體主義為價值指引。社會道德共識屬于意識形態領域,因而其構建應該有一定的價值指引,而集體主義作為社會主義道德的基本原則,在道德共識的構建中應該起到導向的作用。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促成了集體的產生,人作為群居動物,最初是生活在以血緣為連接的群體關系中,而隨著生產的發展和商品經濟的出現,人逐漸脫離了血緣的依賴性而獲得獨立性,這些獨立的個體的組合才形成了“集體”,集體與群體都是由個體組成,也都有著共同的利益,但集體區別于群體就在于在集體之中存在著個體的差異性與獨立性。而社會主義集體主義的最大特點便是集體與個體在利益上具有一致性的,集體主義在實質上是以人民的根本利益以及共同利益為出發點的,因此集體主義也是為了社會個體的根本利益。在社會主義條件下,堅持集體利益優先原則,也就是維護了個體的根本利益,并保證了個體正當利益獲得。辯證統一是對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關系的描述,集體利益的實現是個體利益實現的基礎,集體尊重和維護個人正當權益的實現,而個體也不斷為集體利益注入新的內容。
社會主義集體主義除了在集體利益與個人利益上堅持互動統一之外,它還堅持集體義務與個體義務的雙向統一。與權利相對的義務也屬于道德范疇,是人的道德意識的一種,它主要表現為個體對“應當”的理解和接受。而個體的義務則是由一定的社會道德規范所決定的,因此,個體在現代社會的義務主要是由社會主義集體主義原則下的道德規范所決定的。集體主義原則所規定的這種義務具有雙向互動性,這不僅表現為人與人之間義務的雙向性,還表現為集體與個人的義務雙向互動性。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集體有義務保護個體的利益不受侵害,不能以集體利益為借口去損害他人的合法權益,集體有義務去維護和尊重個人利益,同時,個體也不能為了獲得私人利益而不顧集體利益,他有滿足集體利益的義務。
社會主義集體主義在統一集體與個體的權利和義務的辯證過程中,體現了對人自由而全面發展的終極關懷,它在實現集體共同利益與群眾根本利益的同時充分尊重和維護個體利益價值、社會尊嚴與發展自由,因此,構建社會主義道德共識應該把社會主義集體主義作為價值指引。選擇集體主義作為社會主義道德共識構建的指引是有一定的必然性的。不論是在封建社會還是新中國成立之初,中國的文化都強調集體利益高于個人利益,個人利益是無條件為集體利益犧牲的,這使得個體對集體、國家利益形成一種無奈的服從和冷漠的態度,抑制了個體個性的發展。但在改革開放以后,國家實行市場經濟,這在一定程度上鼓勵了個性發展,國家開始重視個體利益的保護,原本的集體主義意識形態也逐漸淡出人們的視線,但隨著多元文化的進入,社會道德開始朝著自由、多元以及利己方向發展,這就造成了人與人之間的價值觀念沖突,社會上出現了拜金主義、利己主義等消極道德傾向。傳統的集體主義至上的道德觀念制約了人的發展,不利于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但市場經濟自身的缺陷又帶來現代社會道德觀念的分化與滑坡,因而必須尋求一種能夠在多元價值觀念中指引社會意識形態發展的全新價值指引,這便是社會主義集體主義價值觀。
以唯物史觀為理論指導。道德文化理論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雖然從表面上看馬克思主義作家并沒有明確提出有關道德共識的理論,但其中的有關道德文化理論對于構建今天的社會主義道德共識卻有著指導作用。
從唯物論來看,人的社會性生產實踐活動促進了社會的發展,這個過程也催生了思想、認識等上層建筑,因此人的實踐活動就不僅僅是體現了人的物質追求,它也關系到人類的精神道德層面,因而按照唯物史觀的立場,生產實踐也就有了道德的價值意蘊,也就是說社會的道德共識建設與社會生產之間有著必然的聯系,這也意味著社會生產方式以及在此基礎之上形成的人類交往活動狀況對社會的道德共識構建有著基礎性的作用。
在馬克思主義的經典之作中,我們可以從馬克思主義的經典論斷—經濟批判之中看到其對社會道德的思考。馬克思主義者在對經濟批判進行思考之時,發現了經濟對于社會倫理道德的決定性作用,這也就意味著我們在探討道德共識的構建時,不能僅僅把目光局限于意識形態領域,還應該考慮到與道德有著密切聯系的經濟。馬克思主義者認為社會的分工產生了階級,這也就使得社會出現了不同的利益主體,而在資本主義社會,這些利益主體之間的矛盾是不可調和的,因而社會所謂的道德共識只能出現在不同利益主體的內部,而不是真正意義上整個社會的道德共識,因此,要想構建社會主義道德共識,必須消除特殊利益與共同利益的矛盾,給人以倫理關懷,促進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
由此可見,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中的諸多理論都能都指導我們進行道德共識的構建,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是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繼承和發展,它關系著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發展走向,其中也有諸多關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德共識構建的相關理論,因而我國道德共識的構建還應該以唯物史觀的諸多理論為指導。
公民道德共識建構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公民社會道德共識的構建,不僅關系到公民個體,還與整個社會與國家都有著密切的聯系,因而道德共識的構建也需要公民、社會、國家的共同努力。公民品格教育對道德共識建構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品格是一種支配著人的行動和態度的較為穩定的道德品質特性,它是人在實踐活動過程中以及與外界的互動過程中形成和體現出來的,具體表現為個體內心的道德自律。而公民的品格教育關系到個體的價值取向,對公民進行品格教育本質上與培養其具有一定的核心價值觀念是一致的,而這種核心價值觀便是道德共識。因此要想構建社會主義道德共識,應該做好公民的品德教育,要以學校為基礎,形成學校與家庭、社區共同促成的品格教育模式,引導受教育者獲得核心價值觀,為社會道德共識構建打下基礎。
道德共識的構建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在構建的過程中,我們要既要立足尋求各個利益主體就公共事務達成一致意見的途徑,也要立足于中國的社會實際來探索建設公民道德共識的辦法。從多維度思路出發,共建社會主義道德共識有利于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提高全體公民的道德素質,能夠更加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以及制度自信。
(作者分別為陜西科技大學教授,陜西科技大學碩士研究生)
責編/許國榮(實習)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