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淋丹
摘 要:高等教育問責制,是問責制在高等教育領域的體現,是高等教育利益相關者依法對承擔高等教育責任的高校及其工作者的誤為、不為、爛為進行責任追究的制度。本文通過分析我國高等教育問責制的現狀,提出了完善高等教育問責制的一些措施建議。
關鍵詞:高等教育;問責制;高等教育問責制
問責制在我國的興起始于2003年“非典”期間,經過不斷的發展與完善,已取得非常明顯的成效。然而到目前為止,問責制在我國主要實踐于公共行政領域,有待于向其他領域深化和拓展。在美國等發達國家,教育問責制自上世紀60年代產生以來,已經走過了半個世紀的歷程,當前已成為較成熟的體系。隨著我國教育系統改革的推進,與國際教育體系接軌的需求也日益迫切,因此產生了教育問責制理論與實踐的探索需求。此外,武漢大學基建腐敗案等一系列高校腐敗案的頻發,也反映出我國加強高等教育問責制研究,規范高等教育公共權力的迫切性。
高等教育問責制,顧名思義,是問責制在高等教育領域的體現,是高等教育利益相關者依法對承擔高等教育責任的高校及其工作者的誤為、不為、爛為進行責任追究的制度。其實質在于以公民權利制約高校權力,以保證高等教育公共權力依法行使,符合公共利益需要。本文通過分析我國高等教育問責制的現狀,提出了完善高等教育問責制的一些措施建議。
一、我國高等教育問責制的現狀分析
(一)我國高等教育問責制的初步探索。我國教育領域的問責制雖然沒有像行政問責制那樣全面鋪開,但也進行了一些初步的嘗試。比如,2005年8月湖南省岳陽市教育局頒布了《岳陽市教育局有錯和無為責任追究實施細則》,可謂開了教育問責制的先河。該《細則》規定了對教育系統中違反法律以及工作成效比較差的工作人員的處罰辦法,雖然本身仍存在不少問題,但畢竟反映了我國向教育問責制發展的趨勢。
2006年9月新《義務教育法》頒布,其內容直接涉及到教育問責制的方面。如第九條規定:“如何社會組織或者個人有權對違反本法的行為向有關國家機關提出檢舉或者控告。發生違反本法的重大事件,妨礙義務教育實施,造成重大社會影響的,負有領導責任的人民政府或者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門負責人應當引咎辭職。”這一規定從法律上彌補了教育問責制的空白。
2007年濟南大學實施了干部問責制度,出臺了處級干部問責暫行辦法,學校各學院和部門隨即結合自己的工作實際對問責制度進行了細化。這一制度針對領導干部的有錯和無為進行懲治,致力于將責任落到實處。總體來看,我國的教育問責制已獲得了初步的進展,取得了一定成效。
(二)我國高等教育問責制面臨的問題。首先,高等教育問責制建設思想上認識不足。高等教育領域的公共權力實質上是科層制下國家權力在高等教育領域的延伸和拓展。問責制是一種權力監督約束機制,其根本目的就在于防止權力的濫用和誤用。但我們目前整個社會對建立高等教育權力制約機制認識不足,尤其是一些高校領導干部缺乏正確認識。加之官本位思想的影響,高校領導成員對于承擔和追究責任難以接受,給高等教育問責制的推行帶來了巨大障礙。其次,高等教育問責主體范圍不明確,利益保障機制缺失。我國高等教育領域中央集權傾向過于嚴重,片面強調政府自上而下的行政問責,而將其他社會主體排斥在外。政府是問責的唯一主體,大大削弱了問責的科學性和民主性。擴大高等教育問責的公民參與是必要的。此外,我國也沒有高等教育利益相關者的利益保障機制,來作為他們參與問責的制度支持。再次,高等教育機構責任意識淡薄,不利于問責制度推行。高等教育機構責任意識淡薄,根源于政府對高校自治權力的限制。高校在招生、教育管理、科學研究、機構設置、教師管理、學生管理、經費管理等方方面面都受到政府教育主管部門的嚴加控制。高校在沒有獨立自治的情況下,就會缺乏相應的責任意識。最后,對高等教育責任主體監督不力。高等教育信息公開要求高校及時把辦學信息傳達給政府、媒體、家長等利益相關方,以接受社會的公開監督。但由于我國高校處于相對壟斷地位,掌握絕大多數的教學信息,擁有絕對的支配權。其他利益主體,尤其是學生家長處于弱勢地位,沒有一個強有力的制衡高校的手段,始終處于被動地位。缺乏充足的信息,問責的力度必然會大大削弱。
二、完善高等教育問責制的基本措施
第一,為高等教育問責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加強宣傳,最大限度地讓高等教育機構及其工作人員與社會大眾了解和認可高等教育問責這一新型制度形式。通過正確引導,來消除高等教育機構及其工作人員的抵制情緒,同時增加社會公眾的參與度。高校及其工作者應當認識到他們是公共權力的行使者,就應該承擔起必要的公共責任。社會公眾,尤其是學生和家長,應當充分認識到自己的權利,通過一切可能的途徑來保障自身的合法權益不受損害。第二,加強高等教育問責配套制度建設。法律制度體系為高等教育問責提供堅實的基礎和保障,能夠確保高等教育問責實現制度化和常態化。應當盡快制定專門統一的高等教育問責的法律,即《高等教育問責法》,提高高等教育問責的法律地位,為其提供切實的法律依據。當然對于問責主體、問責客體、問責內容、問責程序、問責方式等內容應明確規定,提供詳細的可操作性規范體系。第三,設置專門的高等教育問責機構。就我國而言,設立獨立的第三方問責機構對于高等教育問責的正常開展意義重大。這里的第三方問責機構是指依法設立的,介于政府、高校和社會公眾之間的具有獨立法人地位的高等教育問責機構。這個機構必須有專門的規章制度來保障問責的落實,有職業化的人才隊伍來提高問責績效,更重要的是有穩定的經費來源以保障其獨立超然的法律地位,公正客觀開展問責行動。第四,明確高等教育責任主體的職責權限。明確的權責劃分是高等教育問責有效開展的前提。高校及其工作者在行使權力之時必須首先清楚地知道自己應該做什么,應該怎么做。總起來說,高等教育的責任主要包括以下兩個方面。第一,依法辦學。高校辦學首先必須符合相關法律規定,按照正當的法律程序開展。如果高校及其工作人員有任何違反國家法律的行為,必須依法追究其責任。第二,科學辦學。這是指合理利用資源,提高辦學質量,努力使高等教育的經濟和社會效益最大化。這就要求高校及其工作者決策要科學,行動有效率。第五,推進高等教育信息公開步伐。高校校務公開將切實保障高等教育利益相關方的知情權,提高高校運作的透明度,有力促進高等教育問責的實施。首先,重大決策必須公開。一些有關學校長期發展,關乎師生切身利益的決策必須公開接受各方的監督,聽取不同的建議,而不是在學校最高領導層當中封閉進行。其次,重要的人事任免必須公開。不只是決定做出后簡單公示,而是整個選拔和決定的過程要向外部公開,吸收群眾意見,提高民主程度。這樣才可以杜絕用人上的不正之風,保證人員隊伍的清正廉潔。最后,學校的財務信息必須公開。財政資源是學校正常運行的物質基礎,其能否有效利用直接決定高校的效益高低。應當讓高校內外的利益相關方參與財務的管理和監督,壓縮貪污腐敗空間。學校應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借助網上財務公開等手段,主動接受有關各方的監督。
總之,高等教育問責制的建立,符合我國高等教育體制改革的需要,順應世界高等教育問責發展的潮流,也是公民社會發展的必然產物。然而,目前在我國要建立完善的高等教育問責制,還有很多困難。高等教育問責制的建立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是在整個社會經濟、政治、行政體制改革深化過程中存在和發展的。同時,高等教育問責制的建立,也必將促進我國社會的民主和進步。
參考文獻:
[1] 趙炯明.現代大學與院校研究——美國院校研究述評(下).高等教育研究,2003,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