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章從人文關懷精神在舊城區改造工作中的應用這個角度出發,闡述了如何在城市規劃中體現民意,以期在全民奔小康的今天,使舊城區改造工作能夠更加順應民意,從而獲得突破性的發展。
關鍵詞:人文關懷;城區改造;順應民意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城鎮化速度不斷加快,已經進入了城鎮化加速發展的第二階段,在此次城鎮化浪潮中,不僅僅包括城市外延面積的不斷擴展,而且還包括對城鎮的原有住宅的改造。對于新建設的區域,良好的規劃固然很重要,但是對于舊城區的改造工作,規劃更重要,因為它牽涉了舊城區原居民的切身利益,關系到他們生活的方方面面,“科學發展觀”的提出要求我們“以人為本”,即要充分地尊重人,關懷人,滿足人民群眾的需求,這就是我們所說的“人文關懷精神”,一切以人為核心,關注弱勢群體,注重公平公正公開,這也是全面小康的基本要求,因此,在舊城區改造的工作中,我們要充分發揚人文主義精神,讓人民的意愿和需求能夠得到充分滿足,深化以人為本的規劃理論,讓人民能夠充分享受現代科學技術和先進的規劃思想給他們帶去的福利。
1 目前在舊城區改造工作中存在的問題
1.1 在規劃過程中,只聽領導指揮,不顧群眾意愿
目前我國的城市規劃權都掌握在政府手中,所以舊城區的改造工作,也是政府工作人員或者設計人員在做決定,絲毫不征詢群眾意見,造成人們群眾不滿,不僅影響了工作的效率和進度,也破壞了社會的和諧穩定。另外,人民群眾也不了解用何種渠道去表達他們的意見。
1.2 造后的城區效果不理想,人民不滿意,具體體現在以下方面
1.2.1 社區缺乏“家的感覺”,社區中大家都是熟悉的陌生人,生活有交集無交流,屬于一種“各人自掃門前雪”的分離狀態,這也造成了一些農村居民剛搬到城市不適應的居民,在他們眼中,他們的根依然在農村,并且還堅持“落葉歸根”的信念。
1.2.2 小區硬軟件設施差,人民難有幸福感。目前一些中低檔小區的物業管理存在較多漏洞,小區經常發生失竊事件。居住在這樣的小區,人民難有安全感,另外,小區的公共設施供給不足,缺乏基本的娛樂設施和文化設施,不能滿足人民的日常生活需求。
1.2.3 小區失業率高,或者工作地點距離居住點較遠,每日奔波在工作地點和居住點之間,既浪費時間又浪費精力,感覺相當不方便,而且對于家庭的穩定性和兒童的成長也會產生不良影響。
2 將人文關懷精神融于到舊城區改造工作中去
2.1 聆聽人民意愿,體現人文關懷
舊城區的改造工作實際上是改善民生的一種手段,也是政府和社會體現人文關懷精神的主要場地,舊城區改造工作要充分聆聽人民的意愿,關注弱勢群體的需求,從人性的角度出發,創造出吻合人民需要的社區。
2.2 盡量考慮到各層次,各時段的需求變化
人們的需求是多方面多層次的,并且隨著時間的發展而不斷變化的,要想協調好這些影響因素,就必須深入分析人們的需求影響因素。不同性別,不同年齡,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群都各有各的需求,而這些需求又是隨著整個經濟社會的發展而不斷擴大和提高的,所以在舊城區改造過程中,必須考慮到這些因素,有的放矢,打造出有個性的社區。
2.3 體現“家文化”,強求社會交往
城市的規劃和社區的建設不僅是一種政府行為,更是一種社會行為,它的影響意義深遠,關乎著社會穩定和平。因此,需要在舊城區改造過程中將社區作為一個家來進行規劃,體現出“社區是大家”的思想,有助于融洽鄰里關系,增加人們對社區的舒適感和歸屬感。還要注意保護家里的文化傳承和歷史記憶,即注重對城市歷史文化資源的保護,因為它們是人民共有的記憶和情感依托。
3 舊城區改造工作與人文關懷精神融合的具體措施
3.1 深入基層把握民意
城市規劃工作不可閉門造車,必須深入基層,了解真實民意。例如,在規劃階段,通過網絡征詢或者問卷調查的方式了解人民的意愿和需求,并以此為基層來進行規劃。這樣不僅可以使民意的上達有了途徑,也有利于工作的方向。在規劃完成之后,讓人們看成果,以人民是否滿意為標準來進行修改,不僅要滿足人民的物質需求,還要滿足人民的非物質需求,發揮人民群眾的意愿,避免統一模式,生搬硬套,要因地制宜。
3.2 規劃出具有幸福感的社區
社區要滿足人民基本的工作,游憩,工作,交通的功能需求。在工作方面,多增加服務性公共建筑,給人民增加就業機會,同時注意發展街道經濟,爭取形成社區經濟。在生活方面,要有基本的配套設施,例如診所和幼兒園等,便利人民的生活。在游憩方面,在舊城區改造過程中需要多保留綠地和開敞空間,以供人民娛樂休息,在交通方面,在不同的社區綜合考慮居民的出行習慣,因地制宜選擇有利于步行交通的“窄”街道,創造出具有活力和人情味的“社區生活服務街道”,在街道兩側合理布置配套設施,廣場和公園,設置具有連續感的街道界面。
3.3 保護歷史連續性
在舊城區改造過程中,應盡可能將居民留在原地,減少搬遷,保護居民與過去的聯系,使社區的發展成為一個連續的過程,形成“家文化”,同時,也要保護居民與歷史的連續性,對于一些有歷史沉淀和情感寄托的建筑或者設施,應盡可能保護原樣,因為它們與社區的感情,感知有著密切關系,使居民有歸屬感,這樣做不僅有利于居民的自我定位,也有利于社會的和諧。
總之,舊城區改造絕不是一個簡單的工作,它不僅是一個建設性工作,更是一個社會性的工作,他最終目的是解決舊城區健康發展的問題,在這過程中,人民的意愿應該是最重要的,應當充分體現人文關懷精神,這同時也是順應民意的表現和科學發展觀的基本要求。
參考文獻
[1] 陳浮.城市人居環境與滿意度評價研究[J].城市規劃,2007(7).
[2] 陳憲.積極促進街道經濟向社區經濟轉型[J].探索與爭鳴,2000(10).
[3] 屈永慧.社區建設與城市規劃的融合[J].河南科技,2011(8).
作者簡介:簡彩(1993- ),女,漢族,河南信陽人,鄭州大學水利與環境學院給水排水專業2011級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