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鈺瀚
摘 要:小學美術學科對于培養學生的觀察力和審美觀念以及完全人格品質具備重要作用,是人們在現實生活中最具備影響力的學科。針對小學美術教學生活化做出探索和研究,讓學生將學習和生活聯系,拉近美術學習與生活的距離。
關鍵詞:小學美術;生活化;審美
一、美術生活教學活動
小學的美術教育并不在于藝術的造詣,而是基本立足在培養基本知識以及基本技能兩個方面,重點強調培養學生的情感體驗,在于培養學生的個性成長。美術教學活動就是促使學生參與生活并以生活為學習背景,拉近教學和學生日常生活的距離,讓學生真正認識到美術教學確實貼近生活。美術生活教學活動的開展目的在于關注學生以及周圍生活的小學教育理念。
二、讓生活走進教學
美術是一門生活的藝術,非常需要學生生活經驗的沉淀,如果脫離了生活經驗就喪失了原本應具備的色彩和魅力。故而美術教學應倡導學生走進生活實際,讓學生在生活中獲取所需要的素材,并加以提煉成為作品本身。而教師也應熟悉生活,并根據教材學習需要去設計一個合理的研討方案,促使生活場景為實現教學目的服務。以《買菜》這堂課為例,教師在課前準備時安排學生在節假日等空閑時間去菜市場感受一些菜市場的沸反盈天。這樣的經驗比閱讀書籍獲取來得更為真實深刻,許多學生都主動與家長去菜市場采購。在課上的表現無論男生女生都打開了話匣子,使得課堂往往比平時局限在課本學習及欣賞圖片要積極活躍得多。這時教師再適時提出“賣主一般如何裝束?賣不同種類菜的人裝束相同嗎?有些怎樣的語言動作?顧客如何討價?……”等問題,再邀請學生上臺演繹,繪畫過程中學生的表述方式也比平時靠憑空想象要表現得更為豐富,會注意到更多的細節。這表明了只有讓生活走進教學,脫離了“無源之水”的學習方式,才能真正讓學生從本質上喜歡上美術,激發其學習興趣。
1.在情境中感受美
學生因為某些因素的限制不能自主去具有感受美術氛圍的地方(博物館、美術館等)。停留在平面無奇的學習上,學生無法直觀地感受到參與的快樂,而機械地學習會使得學生漸漸喪失學習興趣,課堂的學習就難以收效。創設教學情境是為了彌補欠缺想象和生活經驗的學生的最佳途徑,這要求教師應鉆研教材,挖掘美術繪畫中的情感因素,引導學生感知美。譬如,在《中國青銅藝術》這一課上,可以讓學生觀看一個Flash動畫,也可以借助校微機教室參觀“百度數字博物館”,多方位、全面地觀看青銅的結構和紋樣等,并說一說青銅在歷史上的作用和內在蘊意。利用多種手段讓學生能更細致地進行觀察,也是教師借助美術媒介的一種方式。不斷優化改善美術課堂的情境創設,這對于提高教學的成效有很大的幫助。
2.在評價中體驗美
作品展示是檢驗成果的方式,以學生為課堂主體發表買菜經歷時的感受,讓師生共同評價,讓學生給他人的作品提出一些可行建議,讓學生闡述從優秀作品中所表現人物的動作和表情以及表現的方式,是獲取作品感染力和表現力的重要方式。而展示作品的行為重點在令學生知道生活中的許多場景都有著濃重的生活情趣,不要輕易錯過身邊的美好風景,這些風景是提供美術素材的重要創作來源。評價作品是提高學生的審美理念和感受生活美好的重要方法。
三、發現生活中的美
美術教學盡管是在課堂上開展的,但教師應善于打破教學空間和時間的局限,脫離以往將教學與生活分離的上課模式,將生活實踐聯系生活,培養學生美術就是生活的認知,將美術教學盡可能的生活化。因為美術是一門高雅的藝術,只有讓學生感受到自然生活的多姿多彩,才更容易激發起學生的創作靈感并提高其審美能力。
參考文獻:
[1]吳章新.生活化視界下的小學美術有效教學策略探微[J]. 教育實踐與研究,2012(01).
[2]支文淵.如何實現美術教學生活化[J].新課程:下,2011(07).
(作者單位 江蘇省常州市雕莊中心小學)
編輯 郭曉云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