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妍霞,史鐵杰
摘 要:“中國夢”是實現社會文明的一種預期,其核心內涵與中華傳統文化中的諸多理念一脈相承,體現了華夏文化的一種歷史延續。中國夢的實踐既要以優秀傳統文化的弘揚與發展為基礎,同時又要求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要注意正確處理好傳統文化的形與神、揚與棄、外來與本土的幾種矛盾關系,以有效地保障中國夢的實踐。
關鍵詞:中國夢;傳統文化;文化傳承
中圖分類號:G12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4)12-0133-02
自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中國夢”的重要講話之后,“中國夢”成為國人乃至世界普遍關注的一個話題,并且在各類工作實踐中人們自覺或不自覺地將踐行“中國夢”作為自己的奮斗目標。事實上“中國夢”作為一種美好的愿景,其實現必須要建立在扎實的根基之上,從中國當前的社會發展現狀來說,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弘揚無疑是實踐“中國夢”的重要途徑。
一、文化的繼承與創新是實踐“中國夢”的重要內容
正如有學者所指出的,“中國夢”是一個動態的概念[1],今天習近平總書記代表國民所倡導的“中國夢”是建立在歷史的基礎和現實的背景下提出來的,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之愿景,是實現社會文明的一種預期,其根本目標是走向文明,其核心內涵體現了華夏文化的一種歷史延續。
從歷史視角來看,在3 000多年前,中國傳統文化中就以“經緯天地曰文,照耀四方曰明”,來解釋文明,《尚書》以“睿哲文明,溫恭允塞”來表述文明的認識,在《周易》中以“見龍在田,天下文明”來表達這一美好愿景,到清代更是將文明落實到“辟草昧而致文明”的實踐中。而到了近現代,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等先進的理論更是在繼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思想基礎上的時代創新,同時也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在實現“中國夢”的進程中不斷創新、逐步走向完備的思想理論體系。可以說從東方文明古國,到今天的社會主義社會文明,“中國夢”是一種動態發展的文明之夢、富強之夢。
從文化視角審視,“中國夢”的文化意蘊是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一脈相承的。實現中國夢,必須走中國道路、弘揚中國精神、凝聚中國力量。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強盛,總是以文化興盛為支撐的,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需要以中華文化發展繁榮為條件。所以,中國夢作為凝聚和激勵中華民族的一種精神動力,必須通過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來實現。而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力量主要在于使民族精神得以凝聚、提升、發展,永不衰竭[1]。
可見,社會文明的發展必須要建立在文化的根基之上,今天要成就“中國夢”,就必須把握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與創新。
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實踐“中國夢”的價值支撐
(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實踐“中國夢”提供豐富資源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著實現中國夢的豐富資源,有學者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核心理念歸納為:天人和諧;道法自然;居安思危(憂患意識);自強不息;厚德載物;誠實守信;以民為本;仁者愛人;尊師重道;和而不同;日新月異;天下大同[2]。作為一個擁有悠久歷史文明的國度,在幾千年的歷史進程中,不同時期的文化經歷代思想家、哲學家、政治家的傳承與發展,逐漸沉淀、凝練成為稱之為“中國精神”的一種特定的文化傳統,并且在長期潛移默化中滲透到每一時期的社會生活和人們的價值觀念之中。可以說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已成為國家富強、民族振興的精神動力和思想源泉。正如習近平同志所深刻指出的,“中華文化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的豐厚滋養。”所以,發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資源優勢,彰顯民族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以文化強國夢托舉起偉大“中國夢”。
(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實踐“中國夢”凝聚精神力量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文化就像一個綿延不斷的河流,源頭來自遠古,又由許多支流、干流匯合而成。文化交流是民心工程、未來工程,潛移默化、潤物無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著極為豐富的智慧和思想,是中國人民價值認同的精神紐帶,是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重要支撐。實現中國夢,需要文化精神的滋養和激勵。中華文明數千年延而不衰,中華民族在歷經磨難中日益變得強盛,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對中華傳統文化價值的自覺認同是其重要根源。近現代中國的發展史表明,中華民族能夠頑強獨立,其重要原因之一,便是每個中國人強烈的民族自豪和文化自信,這成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普遍心理基礎和基本精神動力。實踐“中國夢”需要自強不息的拼搏精神和公平正義的價值取向,需要將個人夢與國家夢緊密相連,需要高舉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旗幟,而這些都能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找到經典支撐。因此,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實踐“中國夢”提供了強大的精神正能量。
(三)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是實現“中國夢”的實踐保障
黨的十八大報告明確指出:“文化實力和競爭力是國家富強、民族振興的重要標志。”美國政治學家塞繆爾·亨廷頓也認為,在未來的世界格局中,國與國沖突發生的主要根源是文化,文化和文明作為一種重要的力量資源直接主宰今后的全球政治,從而成為一個國家能否取勝的根本的和決定性的因素。可見,文化軟實力是當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重要保障,也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重要指向標。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利于提升國家軟實力,如傳統文化中“自強不息”的進取精神;“發憤忘食”的拼搏意識;“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高風亮節;“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立身情操;“天下為公”的大同思想等,這種文化對每一個時期人的發展影響深遠,并造就了一批批社會有用之才,當今“中國夢”的實踐正需要這樣的有識之士發奮圖強的努力和奮斗。
三、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實踐“中國夢”需注意的幾個問題
(一)妥善處理文化內容選擇中的“揚與棄”
傳統文化是在歷史發展的進程中不斷融合、形成、發展起來的,是涵蓋了價值觀、認識論、思維方式、道德情操、禮儀制度等多方面內容的有機整體。不可否認,在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傳統文化的精髓逐漸總結凝聚,形成一種精神力量,從而影響一代又一代人。但同時,文化的繼承從來都不是全盤繼承,而是一個不斷選擇、不斷取舍、不斷創新的過程,某一時期合乎社會需求具有廣泛影響力的文化內涵可能在另一時代就需要被重新定位,甚至是徹底放棄。比如在文化傳承的形式上當前不可能再是“之乎者也”的死記硬背,在文化價值規范方面也不再遵從“三綱五常”“三從四德”等不平等的價值觀念。在今天像“以人為本”,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天下為公”的“大同”理想等都得到了大力的弘揚。因而我們對待中國傳統文化既不可一成不變的拿來,也不能不加考量的拋棄,必須選擇其中有利于人的發展、有利于生產力的發展、有利于社會進步的積極因素,并在繼承的基礎上發展諸如“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等有利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精華部分,只有這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弘揚才能成為實踐“中國夢”的堅實基礎。
(二)正確把握文化實踐中的“形與神”
弘揚優秀傳統文化需要在實踐中落實,而從當前研究者所闡述的傳統文化實踐的現狀來看,一個明顯的問題就是在文化實踐中混淆了傳統文化的“神與形”,或者說是以文化傳統替代了傳統文化。文化傳統是建立在傳統文化上的一種文化行為或行為習慣,其只是傳統文化的一種外在表現。誠然,對于文化傳統的關注與踐行有利于人們認識其中所蘊含的傳統文化精髓,但若僅僅停留在文化傳統的表面則失去其應有之義。比如諸多研究者憂心忡忡于當前的青少年對于西方節日的重視超過了中國的中秋、端午等傳統節日,或是各地紛紛重建歷史意義的建筑、人物雕塑,以此來作為弘揚傳統文化的方式,再或是將《三字經》等納入到課程內容體系中,又或是將京劇等民族性文化納入到正式的教育體系中。不可否認這些做法有其積極意義,但更為重要的是這些外在的傳統文化的形是否能真正承載和傳播傳統文化的神。因為“中國夢”的基本內涵是建立在優秀傳統文化的內在精神之上,只有把握了優秀傳統文化的神才能有益于“中國夢”的實踐。
(三)科學選擇文化傳承中的“本土與多元”
習近平同志強調:“任何科學的理論和制度,必須本土化才能真正起到作用。馬克思主義也好,社會主義也好,能夠在中國取得勝利,關鍵就是我們不斷推進其中國化,緊密結合中國實際加以運用。”文化的核心是價值觀的問題,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化,多元文化思潮不斷沖擊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我們社會的普遍價值觀因此也不斷受到外來文化的侵襲。80年代人們驚呼道德滑坡,90年代人們感嘆道德淪喪,到了上世紀末人們說現在人沒有了道德底線,究其本質是以傳統文化為內在支撐的價值取向受到了侵擾。從某種意義上說,文化是一個民族賴以維系與發展的共同的精神家園,是民族凝聚力之所在。正如有學者指出,但凡一個大國、一個強國,都具有能在世界上足以稱道的本國文化,這是一種真正的本國特色的非物質力量[2]。所以,首先要明確傳統文化為代表的本土文化是核心價值觀的基礎,也是每一個個體文化認同感的基石,因而本土文化應成為當前社會文化的中心;另一方面,對于外來文化也要采取兼容并包的態度,從中汲取文化發展所必需的新鮮因子。總之,既要維護本土文化的獨立性,同時又在有選擇性地吸收外來文化的基礎上對世界文化的傳播發展做出獨具特色的貢獻,這種包容、多元和開放的精神也是促進“中國夢”實現的有益力量。
參考文獻:
[1]張豈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略論[N].人民政協報,2013-02-04(C3).
[2]夏海軍,栗志剛.建設國家文化軟實力的根本:構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J].江淮論壇,20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