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春蓮
摘 要:面對新時期德育工作遇到的新情況,教育工作者要轉變思想觀念,變灌輸型德育為滲透型德育,變傳統式的“說教”為春雨潤物般的無聲,而加強中學生德育教育工作,是一項長期的、艱苦的、細致的育人工作。
關鍵詞:中學教師;觀念;德育教育;滲透德育;德育方法
思想道德是衡量一個人是否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良好的精神品質和崇高的理想追求的標準。要加強對青少年的德育教育,在學校形成知榮辱、講正氣、促和諧的高尚風格,形成青少年求知學習成長修身養德的好風氣,下面就德育教育的落實談幾點看法。
1 中學教育工作者要轉變思想觀念,探索德育工作新思路
1.1 學校德育觀念和內容要與時代合拍
廣大教育工作者要解放思想、提高素質,將學校德育目標納入素質教育的整體目標,德育工作要著眼于提高學生的思想品德素質。德育教育要不斷提高學生適應社會的能力,凡已過時的道德觀念要大膽更新。德育工作者要善于捕捉時代信息,樹立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的道德觀念,如時間觀念、效率觀念、競爭觀念、開放觀念、信息觀念、法制觀念、開拓精神、創新能力,引導和激勵學生不迷信盲從、不墨守成規、獨立思考、創造進取,重視和發展學生不同的個性愛好、特長。
1.2 健全德育教育基地,強化德育實踐
市場經濟全新的社會背景,使學校德育教育從傳統的封閉式教育步入了開放性德育教育的潮流 。讓學生積極參加社會實踐,才能提高學生的判斷、分析能力。學校要因地制宜地開辟校外德育基地,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傳統教育基地、社會實踐基地、軍事訓練基地、學習雷鋒基地、勞動鍛煉基地等。走出去,組織學生進機關、到工廠、下農村、走市場,進行社會調查,開展實踐活動;請進來,請老前輩進行愛國主義、革命傳統教育,請模范人物對學生進行成才教育,請民警、交警同志進行法制教育、和交通安全教育等。
1.3 建立學校、社會、家庭共育網絡
德育工作已不能局限于學校的范圍,必須納入社會大體系。學校、家庭、社會要配合教育,協同作戰;以“家長委員會”、“警校共育辦公室”等多種形式,拓寬德育教育渠道;學校黨、政、工、團、年級、組、班主任、科任教師齊抓共管、步調一致,形成學校德育工作網絡。
1.4 變灌輸型德育為滲透型德育
改革開放時代的青年學生,思想情緒的變化快、起伏大,吸收外界的信息多。過去單調呆板的德育方法已不能適應時代的需要,失去了往日的效應,德育必須講究方法的科學性和藝術性。
一是行為訓練法。要重視學生的自我教育,發揮學生的德育教育主體的作用。學校的廣播、櫥窗、壁報、板報、初中生業余團校,都可以成為德育教育的陣地;學生會、文學社、英語角、興趣小組等社團,可以有效地增強學生的集體觀念;學生干部值周制、衛生監督崗、文明禮儀手抄報、征文、演講比賽等,能培養學生的自理、自律的能力。
二是情景陶冶法。學校努力創造良好的校園文化、人際環境,在“無言、無求、無形”的潛移默化中使學生受到感染。如升旗禮、校運會、文藝匯演、藝術節、文明禮貌月、教師節尊師月等。
2 改變教學方式,具體落實方法
2.1 加強教師形象,為為學生樹立楷模
前蘇聯教育家加里寧說過:“教師的世界觀,他的品行,他的生活,他對每一個現象的態度,都這樣或那樣地影響學生。”因此,作為從事“太陽底下最光輝的事業”的“靈魂工程師”,首先必須具備高尚的道德品質和健康的思想觀念。
2.2 為學生提供實踐平臺
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質的培養和知識技能的培養一樣,僅靠書本,教師的說教是很難奏效的,必須將德育和社會實踐融于一體,讓學生親身體驗,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在具體的道德行為實踐中,努力拓展學生活動時空,幫助他們開拓視野,提升人生品位,激發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歷史責任感。要把學生培養成一代具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開拓創新精神的高素質人才,就必須遵循新課程提出的“學生主體,叫是主導”這一原則,充分發揮他們的主體作用,引導他們自立、自強和自我完善。
2.3 把德育工作滲透到教學中
學好科學文化知識是學生的主要任務之一。結合文化科學知識的傳授進行品德教育,將對學生的道德觀念和科學世界觀的形成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有利于提高德育工作效果。
2.4 以德育促發展,加強心理教育
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就是學校有目的地培養受教育者良好心理素質,調節心理機能,開發心理潛能,進而促進其德、智、體、美等整體素質的提高和個性的和諧發展。初中學生心理發展還不成熟,其特點是情緒多變,容易沖動,起伏不定。
因此,必須加強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在加強對他們的心理健康教育,應寓德育于心理素質的培養之中,積極開展思想品德教育,這將有利于幫助他們克服消極情緒,樹立全新的基礎課程改革理念,從源頭上切實減輕學生過重的課業負擔,消除學生心理上的障礙,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質。
2.5 優選符合中學生特點的行之有效的德育方法
(1)立足德育的層次性和針對性
學校教育應“以人為本”,以培養真正、全面、完整的人為己任。在德育工作中要針對不同年齡段的孩子了解掌握他們的總的心理特點,同時要注重個性差異。有層次有針對性地進行德育教育,就像著名畫家達芬奇剛一開始學畫雞蛋一樣,看上去雞蛋沒有什么區別,但仔細看時沒有完全相同的雞蛋一樣,也沒有完全相同的孩子,進行德育教育要有針對性。
(2)立足德育的人文性和時代性
現代的中學生講究實際,以自我為中心,迷戀網絡……反映學生實際情況的熱點、難點問題,我們要以積極的態度去解決問題,無論老師還是家長都應重視孩子的問題,要正面加以引導,為他們在現實生活中遇到的問題提供正確的答案,引導他們辯證思維、分析社會現象,力戒片面和偏激,使學校德育不失實效性。
(3)立足德育的實踐性
現代的中學生思想活躍,有自己的看法和主張,德育工作要豐富多彩。可以搞一些文娛活動、道德知識競賽、社會實踐等活動,達到讓學生自我參與、自我娛樂、自我教育的目的,體現其實踐性;社會生活的不斷變化使德育成為動態話題,這樣德育內容既要堅持傳統道德的典范,更要立足現實生活,與時代合拍的德育內容,學生更容易理解、更容易接受,學生可獲得對“美與丑”、“善與惡”有更加鮮明的辨別力。
2.6 采用榜樣教育法
樹立榜樣,讓榜樣的力量去影響學生,在樹立榜樣時,既要注重樹立優等生榜樣,又要特別注重樹立中等生、學困生的榜樣,發現他們的優點,并加以發揚他們的優點,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成為不同方面的榜樣,可以是勞動方面的,可以是助人為樂的,可以是守紀律的,可以是文藝的,可以是體育的,等等。總之,要發現每個學生的閃光點,引導每個學生學習做人的道理,讓他們在互相學習中不斷提高完善自己。
2.7 學為人師,行為世范
教師的道德素質作為一種內在的精神品質,會全面地展現在他的專業活動中,全部顯示在學生的面前,成為影響學生和教育學生的現實力量。教師可以在一舉手、一投足之間就自然的、率真的表現自己的風范,不是靠說教和強制,而是在一種“潤物細無聲”的潛移默化中就產生了教育的效應,而且那些價值導向、情感陶冶、意志磨礪、自我示范,統統都融入“無言之教”中,這種人格魅力可以說是最珍貴的資源和最有用的手段。而這些要想在德育教育中發揮充分的作用,教師必須以身作則、模范言行、嚴于律己、作風正派、注意身教、無私奉獻、廉潔從教、積極向上,才能為人師表。
加強中學生德育教育工作,是一項長期的、艱苦的、細致的育人工作。他需要我們每一位教育工作者與時俱進,轉變思想觀念,精心策劃,不斷用生動的、貼切生活的實例來充實它,完善它。努力做好中學生的德育教育工作,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做出貢獻。
參考文獻
[1]廖詠梅. 淺談教育之德育問題[J]. 中國校外教育,2009,(04).